分享

新课标重磅发布,全国一线教育人热议,共绘变革航线图

 hexudechunfeng 2022-04-23
文章图片1

一项教育新政可以备受瞩目到什么程度?

4月21日上午,大量基础教育工作者蹲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会,等待文件公布,以至于堂堂教育部官网信息过载,出现了罕见的流量“堵塞”。有人说:太久没有见到一线教师抢读政策文件的场面了!

新课标为何受到如此关注?

1个统领的课程方案,16份“相互耦合”的课程标准,既有核心的变动,也有严密的组织,审慎的调整,方向明晰,信息量庞大。这是一次时隔十年的重大专业修订,也是一次站在时代十字路口的重要教育发布。

教育部教材局第一时间提供了解读与提示,提取其中的重要信息,我们能精准把脉内涵要义。

与之同时,一线教育人的声音也在自下而上涌现。专家、校长、一线教师、研究员……与上一版课标共同走过多年,见证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讲出了更原生态的关注与期望,也提供了一份更细腻的变革航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件获取方式: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划重点

  • 以具体数字明确课时要求

明确全学科九年总课时为9522,以及各学科九年课时总量。

  • 课程设置有重要变化

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

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劳动、信息科技课时独立计算。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信息科技的课程安排(三到八年级)要占九年总课时的1%~3%。

  • 调整了课程内容结构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

优化组织形式,对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进行了分工协调,如,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领域课程在目标与内容架构上注重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关联;

每学科拿出10%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

  • 细化了课程实施指导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

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

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

  • 加强学段衔接

要求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文章图片2

中小学校长、专家如何研判?

  • 关于课程统筹能力和实践智慧的大考

刘慧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关于新课标的三点思考:

充分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型。我们要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来推动新课程方案的转化。没有教师合理的教,没有学生有意义、有意思的学,任何改革方案都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落地。

期望寄托在每一个教师身上,公平而有质量的课程实施,需要通过每一个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来实现,考验的是教师的实践智慧,而这恰恰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我们需要热情,更需要教师对教育原理、教育哲学、课程论等视野的拓展以及教育境界的提升,并由此带来教育策略、方法的调整及创新。

积极激活学校的课程领导力。作为校长,我们需要追问:如何做“减法”?如何从学习内容、教学难度上合理地减轻儿童的学习负担?如何进一步释放儿童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如何精心选择、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

这需要科学的课程统筹能力。我们要坚持做起来的立场,立足学校实际,围绕新方案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以点带面启动课程改革实践项目。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对于小学来说,要更加坚定儿童中心的立场与观念,坚定儿童中心的课程观与教学论,开展相关实践与研究。

特别强烈的育人价值导向。要毫不犹豫地把育人当作义务教育改革的核心追求。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需要教育形态的积极改变,我们要从照着书本教知识到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转变。

  • 对课堂教学来一次“正本清源”

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 殷涛

所有教改的“临门一脚”都在课堂上,从来没有改变过。只是课堂教学面广量大,多年来各种模式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好的方面是搅动了课改的一池春水,弊端在于广大教师无所适从,甚至管理者也跟着个人喜好拍脑袋,这一任校长学东家,换一任校长学西家,人为制造了乱象,折腾不止。

实际上,新课标的一个重要修订在于:对于“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有具体的指导。这样一来,就少了很多无谓的争论、低效的探索,有助于大家对照标准,心无旁骛于课堂这一最革命的领域。

这要求学校在教研层面,打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各地各校基础差异甚大,需要对标对表,进行分科落地。要明确:新旧课标之间的差异在哪里?新课标体现了怎样的导向?

就本次新课标的教研,要着力于三个方面:

一是“怎么教”:如何设置真实情境,如何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如何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也就是崔允漷教授提到的“生活逻辑加学科逻辑”。

二是“用什么教”:教材不再是唯一范本,而只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研在整合和开发课程资源这一块大有可为,相信在此背景下,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成为必须,让世界成为课本也将成为可能。

三是“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对照“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对“教学深度与广度”提出细化的依据。

同时,联合教研将成为常态。以往单一学科教研不足以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跨学科联合教研,做好整体规划和分工协调,建设综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

文章图片3
  • 重新理解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汪正贵 青岛中学校长

义务教育新的课程方案中提到的两点,将驱动义务教育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其一是注重课程的综合性。

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整体的,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是整体的。这要求我们在课程和教学中,将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知识尽可能联系起来,有条件地实施学科综合和跨学科综合,设计和开展主题式教学;注重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把打碎的镜子重新拼接起来,让学生整体地感悟和认知世界;并且在整体的知识建构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的课程方案中提出,各学科要设计不少于10%的跨学科的综合主题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其二是注重课程的实践性。

一切能力的形成必须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我赞成新的课程方案中的一句话:“充分发挥实践的育人功能,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方式,从教走向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学习由“解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让课堂与世界相连接,让学习与生活相融合。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 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陈文艳 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

于我而言,尤其关注的是优化课程设置。它对落实“五育”并举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强调一体化设计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前至一年级开始,完善艺术课程,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突出课程育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这样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的“专科教学”,走向了多学科融合教学,这给学校在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指明了具体化方向,回应的是一种现实所需,背后指向的是人的成长问题,聚焦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面对新课标,我们学校的老师既兴奋又有不小的压力。兴奋的是这样的变化强化了“如何教”的具体指导,帮助他们明确了教学改革的具体方向和重点,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从以往繁重的机械性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不唯分数,不唯单项的考核指标,更加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

不小的压力是这样的变化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不仅要能胜任本学科的教学,还要“一专多能”。

  • 所有的变革,都需要在最基层真实发生

祝会清 北大附中学天津东丽湖学校校长

我关注的点是衔接与综合,这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系应该像“康定斯基动图”一样,所有的学科,不论是学科内还是跨学科或者超学科的项目,主题,单元等是密切关联,互相作用的,充分实现课程的全纳性,全面性,基础性,选择性和适宜性,加强课程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张力,最大可能地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新课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和团队将以积极的态度拥抱这些变化。可以说新课标让我们对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和育人方式变革有了更为强烈的'道路自信'。

我相信新课标将带给学校更多积极影响,当然,这种积极影响发生的前提是,教师们对于新课标研读学习和持续实践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所有的变革只有在最基层真实发生,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因此对教师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务实培训以及教师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

文章图片4
  • 地方和学校需要“创造性的校本化落实”

马骉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校长

宏观的课程方案和中观的学科标准已落地,方案的落实和标准的达成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不走样的地方化落实。“不走样”的地方落实除了要切实制定省级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明确学校课程实施的工作要求外,还需要提供通过教研部门物色、指导和提炼的对基层学校有直接借鉴意义的实践样例。

“创造性的校本化落实”是关键中的关键。

2022年秋季就要推行并实施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学科标准,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如果不能让广大一线教师方案和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和认同,并有积极的研究和实践,恐怕会让方案和标准“走样”在现场、“走样”在一线。这就特别需要基层学校在各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让一线教师对方案和标准有深入的认识和深刻的认同,并转化为积极的改进动力和研究行为。

学校需要制订相应的落实制度和研训方案,让每位教师的每次教学活动都能依据新修订的方案和标准去设计、去组织、去指导、去评价,从而让宏观的方案和中观的标准内化为教师微观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 如何让老师们想做、会做、能够做?

赵桂霞 蒲公英教育智库实验学校总校长

基层的千呼万唤是否意味着老师们的积极落地实施?基于2001年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我认为,应该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让老师们“想做”

老师们迎接改革的动力,从哪里来?必须发挥考试评价这一指挥棒的作用。

实施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改革无疑起着关键支点的作用。新的考试评价改革,在基本理念上,要从知识导向转向素养导向;测评载体上,要从过去考察知识的再现和理解转向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结果评判上,要从关注标准答案看对错转向关注行为表现看素养。当老师们发现原来的教学方式在新的考试评价里作用减弱,老师们自然就会主动创新。

第二,让老师们“会做”

让老师们会做,就要提升老师们落实新课标的能力,当下最好的途径就是先培训。培训解决为什么、是什么的问题,而这正是教师行动的先导。而这次培训还可以有先行者“怎么做”的经验分享。

第三,让老师们“能够做”

所谓能够做,就是创设老师们改革的良好环境。首先是政府部门改变政绩观,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是整个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其次是教育主管部门修订教师评价制度,鼓励教师改革创新。再次是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改革生态,支持并鼓励改革者创新发展。

  • 带着系统思维,提升学校的实践转化力

刘可钦 国家督学

北京市中关村三小原校长

学校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重点要对课程内容、教与学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领域进行改革,提升学校实践转化力。

一是增强国家课程的校本行动力。学校要全面梳理分析本校在课程改革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分析学校特有的资源和条件,研究制订落实国家课程的校本实践体系,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和学科育人目标。

二是扎实推进育人方式改革。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是这次课程方案修订重点之一。

设计基于真实问题/任务的驱动性问题,并分解成有结构的问题链,引发学生一系列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意愿,是衡量课程方案有效落地的一个重要支点。

针对各学科各行其是,形不成育人合力的问题,学校要特别注重结合这次增加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建立相应的课程研发机制,引导教师突破学科边界,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教研,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价值意义感和趣味性。

三是开辟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树立课程改革到哪里,学校管理就支持到哪里的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教师教学改革创造空间。通过开展高质量日常教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要走出传统的“大波轰”听报告培训和“打卡式”教研的路径依赖。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研究制定课程标准分阶段的学习和实践专题。要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引导教师走出“教材、考试、分数”的小天地,研究更宽广视域下的新的教与学方式,建立起符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实践,走出一条扎根中国大地、面向未来的学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 事件细节折射:

教育人群体之变与改革抓手

徐莉 武昌区教育局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昨日上午10点,教育部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闻发布会,10点10分左右,教育部网站因访问量过大瘫痪。

挤瘫服务器,往往发生在娱乐领域,在教育专业事件领域,则是稀罕事。教育行业对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关注度达到这种地步,超出所有人预料。

这与第八轮课程改革颁布的2001版课程标准形成了鲜明对比:20余年来,尽管有“自上而下”的层层传达,国家到地方的逐级培训、解析,但仍有不少教育管理者、研究者、一线教师,没有认真研读过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本次的高度关注反映了两大重要变化。

首先,一线教育人已经形成强烈的目标导向意识,以及一种“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思维习惯。

其次,技术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也是最大变数。

过去的变革,信息是单向层层下达的,外部强制带来了大量“被动”,信息在流转中就不可避免地变形了。如今,互联网的介入让教育行业得以“共时”获得信息,让一线教育人面对新课程标准展开“上下互动”的讨论争论、快速反馈、及时调整。如何借助互联网提高所有教育变革参与者的自主性,值得我们努力,更值得我们期待。

文章图片5

学科达人们关注什么?

  • 语文很可能从此走出模糊,走向清楚

何捷 福建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这一轮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界定了各学段对不同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任务和学业指标。学习任务群延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现了中小学高中教学的一体化,是一个全新的亮点。

同时,重大的改变在于,过去语文相对模糊,该教成什么样,众说纷纭。用新课标予以衡量和界定,注意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语文该教成什么样就清晰了。标准清晰,做法、评估也会清楚,那语文很可能从此走出模糊,走向清楚。

方向明确了,也对教学实际上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不仅是把老祖宗的东西搞清楚,还应该面向世界,了解世界上课程改革的全新动向,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转变为日常教学的一些教学措施、教学行为,让学生课堂上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文化,形成更为高级的素养。老师最迫切的是改变观念,改变陈旧的教学思路和固守的教学行为,为了未来而教,为了成就学生而教,为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而教。

  • 一线教师将迎来颠覆式考验

李竹平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教师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中的创造性,实际上是为学生成为新时代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树立积极的榜样。这一点,新课标给出了令人鼓舞的答案。

记得在“过程稿”和“讨论稿”中,明确提出了“大单元”设计的概念,终版没有用“大单元”这一概念,但课程实施的建议中,相关表述所遵循的理念是一致的。结合《实施方案》,大单元教学一定是必然的选择,因为其中明确提了出来。接下来,我特别关注新课标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将如何在教材编写和课堂实践中得到呼应和落实。

新版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呈现,而且配以“教学提示”,还有明确的“学业质量”要求,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会越来越清晰。

一定程度上,新课标在课程建设和实施理念,甚至在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上,会给一线教师带来颠覆式考验——

一线教师必须重新思考,以往的课程理解和实践有多少是符合新版课标理念的,又有多少是遥不可及的,我需要以怎样的态度和行动来践行新版课标理念等等。

新课标将如何定位教师在课程建设和实施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让课程在实施中表现出其强大的、积极的创造力,为培养有自信、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打开广阔的天地。

  • 呼唤更具体、清晰的解读与指导

叶德元 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历史教师

我的关注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初中新课标出台,从目标到内容,再到评价,初中的表达更符合学生学情,对教学中如何更好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有了更明确、清晰的指导。

二是关注跨学科的教学要求。我个人觉得,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该有对新课标的权威解读和培训,不要让老师们自己单独解读。

三是关注课程评价的问题。特别是国家规定在2024年最迟要实现全省命题,在这背景下,新课标的出台对于历史老师是个考验。以后可能中考历史分值会上升,那历史老师如何应对,如何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我们的教学策略,都需要在解读、实践、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去慢慢调整。

  • 学习新课标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李祖文 深圳市福田区小学语文首席教师

今天2022版新课标公布,一片刷屏声。其实,新课标对于一线老师的影响,往往至少要延后2-3年,但对于研究者而言,可能会在眼前。

不过,我们看2001版,2011版,想想,到底对于一线教学的影响有多少?

新课标是否能够落地,需要看到下来的教材的如何改变。而当改变真的来的时候,或许新的课标又颁布了。课标理念要先行,如何真正改变我们的教学,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只是,现在,基本的教学我们如何保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