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科实践活动课干点啥?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做真实的教育
真实是一种信仰

摘要:综合不是几个学科简单拼凑而成的四不像的怪物,而是有着鲜明学科立场的学习方式的综合、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途径的综合。

学科实践活动课干点啥?

新修订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出一门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5年过去了,作为一门贯穿基础教育全学段的必修课程,开设的情况如何、效果如何,尚且是个未知数,又突然出现个学科实践活动课程,难怪一线教师有些懵。今天上午,去一所学校调研,校长又提出这个问题:学科实践活动课干点啥?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回事吗?我认为:就课程形态而言,二者是一致的,均注重实践性;但二者在课程目标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注重学科性,后者注重综合性;或简而言之:综合实践活动是跨学科课程,学科实践活动是单学科课程。坚守学科本质、遵循学科规律、凸显学科特色,是实施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原则。

目前,跨学科整合是个时髦的做法,很多学校在实践探索。我是课程整合的坚定的支持者,但我反对盲目整合。在《危险的信号》一文中我提出:学校在思考如何整合课程时,逻辑起点应该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我们要合并哪些课。而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整合的时候,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整合之后究竟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前些日子,朋友请我帮忙设计一节语文学科实践活动课。考虑到中秋将至,我就以中秋为题设计一个跨学科,由多位教师联合执教的方案:首先语文教师上场,带领学生赏析关于中秋的诗词歌赋;然后美术老师上场,带领大学生画月亮、剪月亮和涂色;再然后音乐老师上场,带领学生鉴赏《月光奏鸣曲》和《春江花月夜》;再然后数学老师上场,讲解年月日时等时间概念及关系;再然后品德与社会老师上场,介绍中秋节的南北风俗;最后科学老师上场,演示月亮盈亏原理。这个方案让朋友万分欣喜,连连夸我有创意,但最后我自己把它否决了。为什么?因为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样走马灯似的一节课,孩子们究竟能够获得什么。这还是语文实践活动吗,说它是数学实践活动、美术实践活动或是科学实践活动,又有何妨?学科实践活动,不能把学科弄丢了。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重点在实践上下功夫。让孩子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独立自主的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形成——“做中学”是对学科实践活动的最好诠释。因此我建议,不要把所谓的学科实践活动过于神秘化、高大上,而让一线教师无从下手。我在另一篇文章《草根课程——请把机会留给非著名教师》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换言之,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只是我们一直提倡但未落实的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具体体现。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上面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修改,紧扣语文学科特点,以中秋为主题,让孩子们搜集相关资料诵读和比较鉴赏,感受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诗人笔下的中秋,并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写一写自己心中的中秋。朋友对这个设计不很满意,他说:没有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排斥综合性,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综合不是几个学科简单拼凑而成的四不像的怪物,而是有着鲜明学科立场的学习方式的综合、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途径的综合。例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首先是语文的——研究语文的问题、做语文的事情、用语文的方法;综合性则体现为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综合引入诗词歌赋等多种文体、综合借鉴古今中外等多种作品,针对一个主题开展教学。

学科实践活动课干点啥?我给出的最直接回答是:把原来教师干的事情交给学生干!足矣。


原创文章 谢绝转载 欢迎分享
微信号:jiaoyu_rensheng
长按二维码,即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