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芳菲的周未,宅在家里整理图片资料。 图片库里多年悉心收集的华西坝百年影像,又触动了我心底那份柔软。 浓郁的母校情结总会让华西学子魂牵梦萦。 2010年9月30日,细雨菲菲,华西医学百年庆典在华西校区体育场隆重举行。 应邀参加了盛大的庆典,这是莫大的荣耀。在庆典队伍中看见了许多熟悉的身影,尤以博士生导师方队中曾经同窗五年的医学系77级的同学们,我真心为他们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在观礼台上,用携带的佳能卡片机记录下了这珍贵的画面。(这些图片为首次使用) 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一代代华西人薪火传承,华西在医学、药学、公卫、口腔等诸多领域,始终位居业内翘楚之列,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科学进步,以及芸芸众生健康水准的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历史贡献。 为再现华西的百年历史与同门师妹孔珊精心策划 邀请几位小朋友客串民国风模特儿穿越光阴并述说华西坝动人的故事
为了纪念,亦是为了颂扬
华西协合大学校园创作出了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无处不在显现美仑美奂的神韵。 当百年老楼万籁无声时,让我们静静地聆听着华西坝曾经的历史足音……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美国美以美会、加拿大英美会、英国公谊会等差会联合成立“华西教育会”,筹办“华西协合大学”。
1910年,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正式成立,这是中国西南的惟一一所教会大学,由美、英、加的5个教会组织创办,校址位于成都市府南河畔的华西坝。 (五个差会:卫理公会、浸礼会、美英会、公谊会、圣公会联合创办,称之为协合) 华西协合大学医科的教师遴选是十分严格的,头两年发给“试用教师证书”的教师有:甘来德,教理论解剖与产科学;启尔德,教生理学及皮肤病学;Dr.lrwin Histology,教组织学、临床检验、医学诊断及热带病学;莫尔思,教解剖学、外科解剖、外科学、大体病理学;谢道坚,教妇产、儿科、卫生及公共卫生;米玉士,教药物学。 刘承钊教授,动物学家。山东泰安人。192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192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34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3年任四川医学院首任院长。 华西协合大学的钟楼于1926年竣工,由美国纽约亚克门·柯里斯医生所捐建(1950年代初改建过)。 华西钟楼既是华西坝建筑群标志,也是成都市的地标之一。 怀德堂(行政楼 办公楼)由美国纽约罗恩甫为纪念白槐氏捐建。 原为华西的'事务所',后为校办公室及礼堂、文科教室等,现为华西校区办公楼。
事务所是由英国建筑师荣杜易设计,他也是整个华西坝建筑的总设计师。1912年,华西协合大学创办者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专门举办了一次设计竞赛,英国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因综合中西方建筑工艺最好元素的方案而被选中。他对华西协合大学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在当时中国学校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后来其他一些中国大学也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案。 1924年,华大招收第一班8名女学生,实行男女合校。开中国西部妇女高等教育之先河。照片上毕启校长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迎接她们。 这八位女生均来自名门望族,也是四川第一批敢于上大学的女生。这些来自富有家庭的女生佩戴了手表。手表在20世纪20年代是属于奢侈品。 万德堂(明德宿舍,经迁移改建后的现第六教学楼),1920年竣工,由美国印第安纳州浸礼会万德夫妇捐建。 现在万德堂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教学楼。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懋德堂(老图书馆 含历史博物馆),1926年竣工,为美国赖孟德夫妇为纪念其子所捐建。'懋德堂'建成后,作为华西协合大学的图书馆之功用。至1932年,又将新成立的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置于懋德堂二楼,作为古物博物馆。
到1949年,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藏书量已达23万余册,其中外文图书有8万余册,四川142县的地方志共260余种,2200多卷。中、外文杂志多达500余种。馆内收藏成都市的日报,从1922年起至1949年完整无缺。
如今懋德堂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展览馆。 2013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西侧的懿德堂, 是抗战时期为了满足内迁来华西坝的几所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的教学而修建,当年被称为“化学楼”,于1941年竣工。为了纪念1930年在华西坝遇害的华西协合大学副校长、化学教授苏道璞,该楼被命名为苏道璞纪念堂。
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德堂(生物楼 现第一教学楼)又名生物和预防医学楼,1924年竣工,美国夏威夷的嘉德尔顿医生夫妇为纪念其子所捐建。
到上世纪40年代,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共达38000多件,哺乳类1389件,鸟类1554件,爬行类466件,两栖类1740件,鱼类949件,昆虫19378件,地质矿物类945件,古生物349件,植物10902件,无脊椎动物500件。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华西协合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全部调整到四川大学。嘉德堂改为医学院的人体解剖楼,被命名为第一教学楼,也一直被大家称为“解剖楼”。
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医牙楼(现第八教学楼)1928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道会捐建,1928年竣工。 1966年,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前身)在人民南路旁新建了附属口腔医院,至此华西牙科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全部从医牙科楼搬迁进新建的口腔大楼里继续发展,整栋医牙科大楼就全部由医科使用。 现在该教学楼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华西坝的'CS',即加拿大学校。学校大楼于1915年动工,1924年竣工。为旅居四川的加拿大传教士子女寄宿小学和中学。
当年来四川传教的外籍人士中有不少人把四川作为第二故乡,他们的子女也多有这种情结,有不少从华西坝毕业回国继续完成了高等学业后返回四川工作。
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外籍人士离开华西坝回国,加拿大学校关闭了,该大楼现为华西公共卫生教学楼。
2014年9月志德堂被列入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拍摄时此处已打围修缮,无法进入,我只能将相机镜头从栅栏上方的缝隙中伸进去盲拍) 1938年“CS的孩子”在华西坝合影。 “CS”是上个世纪来川的加拿大传教士为自己的孩子在成都兴建的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全日制学校“CANADIAN SCHOOL(加拿大学校)”的英文简称,1909年3月在成都四圣祠北街正式开学。 2012年4月,“CS的孩子”重返故里华西坝寻根。 4月23日,加拿大友人一行14人来到大邑县新场镇川西坝子印象馆,参观《岁月留痕——来自加拿大的成都旧影》,观看他们和祖辈一起在成都华西坝学习、工作和生活时的照片,在一张张老照片前“寻光影忆往昔”,追忆童年的美好时光,回味他们年少时光。 在成都仁济女医院出生的启尔德和启希贤的大女儿,中文名叫“黄素芳”,而在华西坝出生、学习和生活的黄素芳的幺女儿,中文名叫“黄玛丽”,小名就叫“黄幺姑儿”。 黄玛丽和姐姐Enid在华西坝与大熊猫玩耍。(图一) 华西坝出生的“CS的孩子”Marion于2012年重返华西坝,当看见当年他与姐姐Enid和熊猫潘多拉在一起玩耍的老照片时,感慨万千。(图二) 华西协合大学药学院院长米玉士的孙女,第一次穿上了祖父当年从成都带到加拿大的中式传统服装。 这是1944年,华西协合大学公共卫生系编写的科普书《母与子》。这本书的最后,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婴儿健康记录”,让读者边读书、边记录孩子的成长。所以,这本书的封面上,有曾经的主人写的一段话:“此书请妥为保存,因为后面还有道玲的健康记录”。“道玲”就是这家人的女儿。 合德堂(赫斐院,现第四教学楼)由加美道会为纪念最早到西南传教的赫斐氏捐建,于1915年动工,1920年建成。
赫斐楼原为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的教学用楼,现为成都美国海外留学中心。
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14年秋,华西校务委员会接受医科的建议,把第一堂解剖课开成面向社会的公开课、科普课,邀请成都的社会名流和政府官员参观人体解剖课。 当天,来参观的社会名流和官员很多,他们有机会进入合德堂的教室近距离看医生们解剖操作和现场教学,而更多的普通人只能在教室外看稀奇。 教育学院大楼又称为'嘉弟伯教育学院',系1923年英国嘉弟伯氏捐资修建。 教育学院大楼为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与科研使用。 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雅德堂(广益宿舍),1925年竣工的广益大学舍,又名稚德堂,由英国公谊会亚兴氏所捐建。原用于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教学楼及学生宿舍之用,后一直作为华西幼儿园。 位于黉门街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大楼是1942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英国庚子赔款基金会、中国基金会、医科毕业同学及教会捐款修建 ,占地80余亩。医院大楼与医牙科大楼正好合围起来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堪称中国西部医学城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后,随着华西协合大学改名为四川医学院,该医院也随之命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市民称之为“川医”。 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大楼现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和华西医院的行政楼。 1892年,加拿大医生启尔德创建于四圣祠街的仁济男医院;1894年,美国甘来德医生创建于陕西街的存仁医院;1896年启尔德的妻子启希贤创建的仁济女医院;及1911年,著名的林则博士创立的仁济牙医院。 这四所医院后来都成为了华西的教学医院。其中仁济男医院,仁济女医院以及存仁医院,便成了今天华西医院的前身。 成都助产学校一群未来的助产士(约1939年 )。1931年,美国卫理公会的女医生满秀实深感中国的旧法接生危险性过高,在成都文庙后街创办了第一所培养助产士的医学校,在四川推广新法接生和产妇及初生婴儿的护理。后迁往华西坝小天竺街,设附属产科医院。(图一)
成都举办妇女培训班(1906年)(图二) 龙泉驿,教堂诊所在庭院给婴儿称重(1941年)(图三) 龙泉驿,一位护士在诊所开课教妇女们育婴知识(1941年)(图七) 民国五年(1916年)。这张编号337号的种痘存根上,清晰地记明了患者的姓名、年龄、接种牛痘的时间、复诊时间等信息。 同时,一份由当时的“四川省会公安局”邀请仁济医院派员为市民种痘的公函,刚好与这份种痘存根相呼应。这张老照片生动地再现了医生走入社区,为孩子们接种牛痘的场景。 齐鲁大学的宿舍门前(1942年) 当时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都迁来华西坝,与东道主华西协合大学同在一个校园里行课,人文荟萃,书声琅琅,极一时之盛,成为华西坝上“五大学”。 五大学蜚声大后方,华西坝成了战时锦城文化区的代名词。一时华西坝上有文、理、法、医、农五类专业,六、七十个系,汇聚了数千名专家。 五所学校的校长合影,(左至右)燕京大学代理校长梅贻宝、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吴贻芳、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华西协合大学校长张凌高、齐鲁大学校长汤吉禾(1940年) 抗战时期,齐鲁、金陵、金陵女子、中央、燕京五大学西迁来到了华西坝上。华大敞开怀抱迎接他们,与五大学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华西坝与当时的西南联大一起,保护着中华民族最后的火种,延续着中国高等教育最后的命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华西坝上云集荟萃(陈寅恪、钱穆、梁漱溟、朱光潜、顾颉刚、张东荪、吕叔湘、冯友兰、许寿裳、孙伏园等国内顶尖学术大师,开坛授课),学术学风盛极一时。 华大迎来她历史发展中最黄金的时期。 这幅照片展现的,便是当时由华大校长张凌高教授主持的五校长定期会议。学生当时可以在校际之间任意选课,学分对转,互通有无。 原「齊魯大學醫學院」的學生。拍摄于1942年的成都華西壩,這張相片發表在UCR美國援華聯合會(簡稱援華協會)《中國新聞》1942年11月號。 翻譯相片下的文字:「自由中國正期待這張相片中的青年男女,以領導國家的戰後重建。相片中諸君系齊魯大學學生,現流亡在成都華西。多家機構參與了UCR通過將中國基督教會學校資源整合以資助中國基督教會大學的同學得以繼續他們的學業。」 四川、成都、華西壩因抗戰期間「華西協和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燕京大學」聯合辦學,史稱「華西壩五大學」,與同樣名聲顯赫的「西南聯大」不同的是五大學各自獨立,各擁師資及課程,但共用設備設施,學分互認。 1938年7月1日,「華大、中大、齊大聯合醫院」掛牌運作,1941年中大獨立建醫院退出,而「華大、齊大聯合醫院」至抗戰勝利内遷院校返原址,聯合醫院才宣告結束。 滇緬公路為华西聯合醫院運來的物資,地點解剖樓附近。 成都街头新生活运动张贴画。 新生活运动,简称新运,是指1934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推出的国民教育运动,横跨八年抗战。 新运以”礼义廉耻“重要思想为主,使人民改头换面,具备“国民道德”和“国民知识',从根本上革除陋习。(福尔曼约拍摄于1935年) 华西协合大学棒球队训练场景(图一)1947年的华西足球队(图二)华西协合大学运动会(图六) 旧时的男二舍,为众多男神的栖身之地。整个楼宇没有洗手间,也无洗澡之处。 男二舍的同学上厕所要跑楼下较远处。冬天,冷得很,有些龟儿子🐢🐢🐢晚上就在楼梯处偷偷撒尿,整栋楼臭气熏天。
我等上下樓都要掩鼻匆匆而行。 第二学生食堂(二伙)旧貌换新颜。 77级入校第一年为8人桌餐,由此发生了许多至今仍是津津乐道的故事。 传说中的女生院。 时至今日,仿佛是历史的延续,总会有一些男生经常在门口打望。 校西楼早已荡然无存 在校读书的后两年是在那里度过的
这是一本百年前的英文版四川话教材,是华西医院创始人启尔德医生给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学生学习四川话编写的英语教材,1917年由华西协和大学出版。 当“土气”的四川话遇上“洋气”的英语,会是怎样一幅情景?“你叫啥子名字?”——what is your name?“走得拢”—— Can we get there or not? “东西要趱开扫”——You must move things out of the way when you sweep.一句句耳熟能详的四川“土话”,一段段优雅地道的“洋气”英语,不仅记录了行将消失的四川地道方言,同时也呈现出了一幅百年前洋人操一口四川话跟当地人交流的有趣景象,。 这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世界上唯一一部四川话(英文)本土课本,展现了一段历史大幕下的中西文化融合。 为纪念毕业三十周年,四川医学院医学系七七级全体同学,于2012年呈奉母校偌大的纪念石碑安放在八教外的草坪上,上面镌刻着《日内瓦宣言》。 我们以此明志! 大校门外的围墙上 攀援着一簇簇姹紫嫣红的三角梅 千朵万朵怒放蔚为大观,令人喜悦
华西好一派繁荣与昌盛的景象 华西协合大学的前世今生
1910年,华西协合大学创建。
1933年,华西协合大学更名为私立华西协和大学。 1938年,华西协合大学、中央大学(医学院、农学院)、金陵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组建华西联合大学。1945年,华西联合大学(原私立华西协合大学)改建为私立华西协和大学。1951年,私立华西协和大学更名为华西大学。1953年,华西大学撤销,其教学资源先后参与组建了7所高校:1950年,华西大学(农艺系)参与合并组建西南农学院,后发展为西南农业大学,现并入西南大学。1952年,华西大学(部分)参与合并组建四川师范学院,后发展为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1952年,华西大学(化工轻工部份)参与合并组建四川化工学院,后发展为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两校现已并入四川大学。1952年,华西大学(经济学)参与合并组建四川财经学院,现发展为西南财经大学。1952年,华西大学(文理部分)并入四川大学。1953年,华西大学组建为四川医学院。1985年,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2000年,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 ………… 华西医院的前世今生
华西医院起源于1892年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教会在成都开办的仁济、存仁医院。 1892年,加拿大人启尔德在四圣祠街创办仁济医院。 1894年,美国人甘来德在陕西街福音堂附近开设陕西街美以美诊所,后定名存仁医院。 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开办。并将仁济、存仁医院作为教学医院。 1929年,医科、牙科合并为医学院。 1938年,组建“华大、中大、齐大三大学联合医院”,抗战胜利后,联合医院摘牌。 1946年,华西协合大学新医院在国学巷(现址)建成,简称大学医院或华西医院。 1953年,华西大学调整为四川医学院,医院改名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 1985年,四川医学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00年,四川大学与华西医科大学合并。 2001年,医院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 1980年,进入临床见习。在川医附院进修的一名新加坡医生为我拍摄了此生第一张彩照。 2018年5月8日,在同一地点拍照,是以为念。
光阴荏苒。不经意间就成为了单反大叔。 策划:四川医学院医学系七七级罗建 四川医学院药学系八O级孔珊摄影与制作:罗建友情出演:孔珊 王杨 王石颖 杨俊杰 彭凌 汪兆楠
部份文字,引用了罗照田、戚亚男等老师以及网络上的资料,特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