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剂石膏治疗小儿高热 [方剂] 生石膏100-150克。 [制用法] 水煎服。 [疗效] 经本法治疗40例,生石膏用量超过150克9例、150克以下31例,4O例用药后都达到退热的满意效果。 [验证] 笔者应用于临床,治疗30例小儿高热,屡试屡效。 [备注] 体温在39 ℃ 以上,只要见到高热,汗出、口渴三症,即为大剂石膏使用之例。尤以高热和汗出为主要指标;若只见高热,不见汗出不在此例。 二、小儿烧热: 少阴病 - 辩小儿患少阴病的准则
近年来,由于西医用输液治疗人类疾病已成为常态,加之西药多属寒凉,因此就造成了很多伤寒疾病的误诊误治,特别是小儿。但小儿伤寒的诊断,除了经验丰富的临床中医,很多人对于小儿的少阴伤寒很难分清,现在将要点归之于下: 下午或晚上发热,热势虽高(不过40℃)但神志清楚;眼中或多水(不是泪);四肢关节下冰凉,特别是脚。 上述症状只具其一,即可运用。这个总结是以前中医药论坛的一位同行总结,名字忘了,医源也增加了自己自己的心得。希望对同行有启发帮助。 小儿发烧,西医一概运用输液和抗生素,特别是小儿少阴伤寒特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源治疗不少,且效果佳而快。一般处方:麻黄9g 细辛6g 黑附片9g。合煎,黑附片不用先熬。熬好后小儿根据年龄大小,一般1-2汤勺。很多孩子喝完就迷糊想睡觉。睡醒基本热退病愈,不用再服。若病减不愈,再服1-2汤勺。 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著名教授陈景河先生的《柴胡清热饮》:[组成] 柴胡50g,黄芩50g,人参20g,板蓝根30g,甘草15g,青蒿lOg,地骨皮15g,常山5g。 [功效] 清透热邪,滋阴凉血,和解少阳。 [主治] 无名热或高烧久治不退,体温在38℃—40℃之间。这是陈老先生毕其一生总结的拿手方子,屡用屡效。 四、柴蒿芷荑汤: 平时有小孩发热来看,我就是让家长自己按照以下的方法买药回去自己治疗的,免费的。这不是我发明的药方,但是是我使用过,效果很好的药方。简单的问题简单处理,也是一种境界。 1、高热验方: 银柴胡12—15,青蒿15—30,白芷6一10,辛荑6—10(克) 加减:身体酸痛轻的加秦艽10,葛根15;重的加羌活10,独活10;咽喉痛加山豆根10,桔梗6;咳嗽加杏仁10,川贝母10. 二煎合一,分三次服。每天一剂。24小时体温皆可恢复正常。 2、无汗高热专治方(张锡纯的方法): 生石膏100—150克,煎水取3—4碗,每次喝一碗,2—3个小时喝一次,喝之前先服阿司匹林1 1—2片,服药后取微汗,喝第二次药就可以明显退热,一般当天就可以让体温正常。阿司匹林可以加砂糖调味。(小儿酌减,阿司匹林12个月小孩不要超过1片。每次吃药都需要加阿司匹林保持全身有微汗。) 胡希恕先生根据宋本《伤寒论》第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及浮数者,可下之”之句,悟出“流感或重感冒,发汗表解后,仍高热不退,脉浮数而大便偏干者,多宜下之,尤以小柴胡汤加大黄、石膏和大柴胡汤加石膏为宜。此证颇多,下之既愈” 四、五根汤 “五根汤”原方组成是:葛根6克,板蓝根6克,山豆根6克,芦根6克,白茅根6克,藿香6克,红花3克,大黄2克。 用法:水煎服二次。每次煎成70毫升,1日分2-3次服。 主治范围:小儿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猩红热,无名热。 来源:《疼痛妙方绝技精粹》第三222页,五根汤,李凤林编著的《临证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