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论“酒”的食疗与禁忌

 大山860 2019-05-26

 啤酒阴寒重,白酒伤阴血

文/徐文兵

对于国人来说,酒文化以及随之产生的社会意义是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份。有人钟情于自酌自饮,有人需要整日在各种场合应酬。如果要问,你知道如何喝酒不伤身,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酒,这样的问题可能就会难住不少人。

一、老是喝太多高度酒,可能会“销铄骨髓”

如果一个人总喝高度酒,一喝就喝很多的话,最后就可能会得脊髓空洞,大脑、小脑菱缩一类的骨髓病——“销铄骨髓”。

推荐博文:民间验方集合(不断更新中)

因为,酒里的那种阴中之阳的火气,会把我们的阴液烧干。你可能有过体会,每当酒喝多了,半夜醒来就会感觉像辛弃疾说的“咽如焦釜,气似奔雷”那种感觉。釜是古代煮饭用的锅,“咽如焦釜”就是喝完酒之后,咽就如烧焦了的锅一样;“气似奔雷”是说打鼾的声音很大,像打雷一样。

二、酒的度数越高,火性越大,对胃的伤害越大

黄酒的酒精度数一般在十二度到二十度之间,比啤酒的度数要高。

而我们现在喝的白酒,又叫蒸馏酒,是在元末明初才有的,这种酒最伤人的阴血。

酒喝多了就会中热毒,而白酒经过蒸馏之后又比黄酒更烈,所以李时珍对白酒的评价是最伤阴血的酒。

浏览更多博文请点击:blog.sina.com.cn/wneldbk100

什么叫蒸馏酒?意思是水还没开的时候,酒就先变成蒸汽跑出去了,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要低。蒸馏酒是怎么出来的?你可以试试看,在黄酒下面放一个酒精灯,然后旁边接一个冷凝管,接出来的第一锅就是浓缩的白酒,也就是蒸馏酒,第二锅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锅头,剩下的就是水了。

所以我建议,跟人喝白酒要先把白酒烫一下,举杯的时候再摇几下,然后再喝,这样中的热毒就会少一点儿。

请记住,酒的度数越高,火性就越大,对胃的伤害也就越大。

基本上,酒是补肝火、泻脾胃阴液的。因此,肥胖的人胃里面黏膜丰厚、痰饮比较多的人,喝点儿白酒是有好处的,可以泻脾的痰湿。但如果是那种本身就很瘦,胃黏膜又比较薄的人,再喝高度数的白酒,就等于是火上浇油了。

三、什么说“酒是色媒人”

我们经常说酒是色媒人,或者说酒能扰乱心性,这是因为酒有个好处,能破除人后天强迫的意识,而与人的意识相关的脏器就是脾。

有些人平时活的太拘束、太强迫了,但是三杯酒下肚就会原形毕露,本性就会得以释放。很多人特别停酒,就是因为白天所受的约束、压力太大。

酒虽然有它可愛的一面,能入肝、泻脾,能把人戴的假面具掀掉,但如果因为没有约束、过度释放天性而忘记了作为人最起码的人伦道德,就会出现酒后乱性的现象。所以,如果你“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就要坏事儿了。

酒属木,木生火,酒喝多了就会催出来心火。所以酒本身就是催欲剂,就是壮阳的东西。

四、听中医的话,适当喝点黄酒

中医论“酒”的食疗与禁忌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谁都不能说喝酒一定是好的,也不能说喝酒一定就不好,因为每个人的肝和胃的平衡关系是不一样的。

酒是补肝、泻脾的,酒的度数越低,补肝的能力就越差,对脾的伤害就越小。如果你喝的是醪糟或者是米酒的话,既能滋养脾胃,也能解渴。

尽量不要喝啤酒,因为啤酒的阴寒之气太重。而且那种阴寒之气会渗到三焦之间,喝着喝着肚子就大起来,慢慢就变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啤酒肚”了。(看来啤酒肚不是“富态”而是病态了)

中医论“酒”的食疗与禁忌

中医提倡喝什么呢?要喝就喝一点儿味道醇香的黄酒。酒量大的、想多喝几杯的人,可以在酒里放个话梅;酒量小的人,可以在酒里加点儿姜丝,而且还要喝温酒。因为如果我们所喝酒的温度低于人体体温,胃里就会感觉到凉,这样胃就需要给酒進行加温,从而额外消耗了阳气。

中医论“酒”的食疗与禁忌

所以,喝温酒不伤胃,喝凉酒是最伤胃的,而且先了伤胃,之后就会伤心——这些都是中国人几千年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摘自《饮食滋味》,徐文兵著 ——摘自中医思维十  zhongyisw 的微信公众号

董洪涛论酒观:酒能伤身,亦能养生

中医论“酒”的食疗与禁忌

   酒能伤身,亦能养生。体质不同,饮酒亦当有别。比如,阳旺之人可饮啤酒;而火弱之人则需饮高度白酒。久饮啤酒易伤阳气,或见腹泻,或见啤酒肚,都是伤阳之象。大家平时养生多喜饮干红葡萄酒或自酿米酒,唯干红性偏凉,若非阳旺之人需少饮,而米酒最好加红糖、生姜或大葱白等煮开后趁热温饮,更能养人。

中国人历来喜欢饮以粮食酿造的白酒,且以50度以上的白酒为好。低度酒水味太重,口感太差,且亦不如高度酒有更好的温阳宣通之功。西方人喜欢用水果酿酒,比如葡萄酒、白兰地以及朗姆酒等,但其酒性多偏凉,且酒度亦不高,不完全适合于中国人的体质。黄酒适合于中国人,加姜丝煮开温饮,甚有养生之功。

《相关博文:中医施志乐论“酒”的药用价值 

任何水果都可酿酒,西方人习惯用葡萄等水果酿造葡萄酒、白兰地,中美洲用甘蔗酿造朗姆酒。葡萄、甘蔗其性凉,以其酿酒,酒性亦偏凉。长期以来中国人多喜欢喝高度白酒,都是用玉米、高粱等粮食酿造的,酒得粮食的精华,其性则慓悍,有通阳宣散之功。若能适当饮用,有通畅阳气、宣散阴浊、扶阳抑阴之功。

   酒与烟不同,酒可以适量喝,有养生之功,而烟则最好别抽,吸烟弊多益少(据研究长期吸烟的人不易患老年性痴呆,大概也算有点功效吧,但却冒着患肺癌的风险,不值得)。饮酒要分体质,要选择合适的酒类。比如,阳虚的人不要饮啤酒,否则即易腹泻,即是伤了中阳了。再如,白酒要喝50多度的更有利于健康。

有人说,每天喝点干红葡萄酒不是对心脑血管有好处吗?的确,只要是酒,其气都慓悍,其性都善通。能通畅血脉,当然有利于心脑血管。但西方人的体质多偏阳盛,干红性偏凉,正好适合于其体质。对于中国人来说,若为了调理心脑血管,我倾向于饮点高度白酒或者黄酒加姜煮开温饮,既有良效,又不伤阳气。

饮酒既要爽口,又要爽心,还要爽身。比如,夏天喝啤酒非常爽口,亦心情畅快,但却伤损中阳,这样就不爽身了。酒既是感情的粘合剂,更是健康的良药。为了养生需要,酒不一定爽口,但要爽身。比如,睡前喝口白酒,既能安眠,又有利于通畅血脉,是爽身大于爽口了。朋友聚会,爽心的同时若能兼顾爽身才好。——摘自道不在远的360空间

中医论酒

文/亦真

酒,已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因酒即能烘托餐桌的氛围,又能愉悦人的心情,所以逐渐形成了“无酒不成宴”的习俗。然而如今人们只在意酒的饮用价值,却忽视了酒的另外一个功能,那就是酒的药用价值。

中医论“酒”的食疗与禁忌

制酒(资料图 图源网络)

考繁体的“醫”字,下面是个“酉”字,就象酒坛之形。《中华小字典》“酉,酒本字”,即酉就是酒。《说文》:“醫,治病工也……酒所以治病也。”说明酒与中医药是密不可分的。

中医对酒的认识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典名著《黄帝内经》将酒称作“醪醴”,列“汤液醪醴论”,专门论述酒的作用和制作材料。其中“醪”是浊酒;“醴”是甜酒。醪醴的制作也比较讲究,必须以稻米为原料,以稻草为燃料,因为“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水稻春种秋收,得天地之气最为醇厚的缘故。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尔……邪气时至,服之万全”。指出酒就像家庭中备用的药品一样,在有病邪侵袭时方可服用。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酒性及功用作了详细的论述:“苦、甘、辛、大热、有毒”。能“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本草拾遗》有“消忧发怒,宣言畅意。”的记载,说明酒可以影响人的精神活动。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十问》中说:“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故以为百药由。”言酒乃五谷之精气所化,进入人体后很快随着血液循环而周流全身,所以酒常为百药所用。《名医另录》言其“杀百邪恶毒气。”故又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可以说酒是中医最早应用的药物之一。

用酒炮制药物,可以改变其性能与作用。《金匮玉函经》“大黄酒洗,酒浸”,以降低其寒性;药王孙思邈“巴戟酒浸一宿,去心皮,菟丝子酒浸三宿,蒸过用”以引药入经等等。涉及到酒的方剂就更多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栝萎薤白白酒汤就是用酒与栝蒌、薤白同煎,治疗冠心病的名方,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在《本草纲目》中仅药酒方就达69种之多。涵盖了内、外、妇、骨伤以及养生保健等诸领域。

酒是药物,既能养人,亦可害人。李时珍指出:“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多饮则杀人顷刻。”《诸病源候论》也认为:“酒精有毒,有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脏腑,而生诸病也。”

中医对酒的论述,使酒的文化意蕴又加深了一个层次。因此,无论是在节假日的餐桌上,还是平时的饮宴中,都不能忽视酒的药性,有度有节,在烘托了气氛的同时,又有益于健康。而不能“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这样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摘自袖手揽月360空间

中医论酒及酒客病

新春佳节刚过,親朋好友相聚,举杯相祝,所以酒当是一种文化,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介质。但这种美好一旦过了,便是贪杯,日進百两,日久生病,给身体带来伤害。中医而言,好饮之人为酒客,过饮而病者为酒客病。饮酒有方,做个有智慧的酒客。笔者在此简单陈述酒客的体质,酒客病的治疗。

酒为何物

在中医认识里,酒的气味浓郁,性质较热,但酒之体是属于阴的。李时珍对酒性及功用作了详细的论述:“苦、甘、辛、大热、有毒”。能“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十问》中说:“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故以为百药由。”可见酒一般是五谷之精气所化,可调营养,促血运,所以很多药里喜用酒来炮制,甚至有些方剂里酒是不可缺少的一味药如:炙甘草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但它可以养人,亦可害人。李时珍指出:“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多饮则杀人顷刻。”一点点量的时候,它是调和阴阳的,但量多的时候会达到一个相反效果的质变。《诸病源候论》也认为:“酒精有毒,有复大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溢脏腑,而生诸病也。”

酒客病

酒大多是由大米、高粱、玉米、荞麦等经过发酵酿制而成,所以可见它是水谷化生而成,发酵的过程又体现了它有水湿弥漫的性质,所以可导致湿浊。

《黄帝内经》中言: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

可见酒之湿邪醇厚,彪悍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并阻碍气机。加之酒气辛热,湿与热互结而成湿热,故叶天士在谈论酒客病治疗时有讲,湿热壅盛者,当治以苦辛寒,佐以淡渗,顾护中焦。湿热阻碍气机,辛可行气祛湿,常用厚朴、瓜蒌、枳实等,苦寒清热祛湿常用滑石、黄连石斛等,甘寒淡渗利水常予茯苓、白术、泽泻等。根据湿热在三焦不同部位,肌表和里不同位置,临床采取的药物使用不同。

但酒客病发展至今也有寒湿证,而且是大部份酒客病的最终结局。由于今日,酒的原材料日益充足,种类多样,交际的需要,促使酒更容易为人所得,从而有更多的酒客出现。而且这些酒客因长期酗酒,湿邪困脾,脾胃运化失司,脾阳受损,易使寒湿内生,内有寒湿困脾,外有寒湿袭表。另外古人喝酒多伴雅致,煮酒一碗温服,但现人多大口大口喝酒,几乎都是不问寒热,马上酒入肚肠。酒经过温煮后,酒体阴邪会减弱,故酒的喝法也影响着酒客的体质变化。酒性热,当饮后汗出,排湿热之毒,但观今日之酒客,大量饮酒后,面不改色,滴汗不出,可见脾阳功能受损。

在元代李东垣之《脾胃论》一书中记载有一首解酒神方,葛花解醒汤。方中葛花甘凉,解酒醒脾,使湿邪从肌表而出。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湿邪从小便而去。砂仁、豆蔻、青皮、橘皮、木香、干姜理气温中,疏滞消痞。且砂仁、豆蔻皆能芳香醒脾、开胃和中,可以止呕吐、助运化,与神曲配伍能消宿食之积,解酒化滞。

上药共用,达内外分消之效。饮多伤脾,故用人参、白术健脾益气。服此方得微汗,酒病去矣。但书中有言: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此方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这个方虽然是神方,但文中也讲了,不得已时才服用,想着有神方加持而天天饮酒那也是行不通的,所以还是建议戒酒为好。

据前些年的研究发现中国饮酒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当时已超过5亿人,现在估计基数更大。中医认识里,酒客无论是湿热还是寒湿,终究都会伤了正气,所以就有酒精相关癌症的出现。琳达·鲍尔德教授把口腔咽喉癌、食管癌、肝癌、肠癌、乳腺癌称为“酒精相关癌症”。所以莫贪杯,少少饮之,修身养心。——摘自秦岭之尖的360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