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对于人体就像是“发动机”,维持着各种基本的生命活动,而这台发动机中,有个重要的“阀门”——心脏瓣膜。 对于心脏瓣膜,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常听见的“扑通扑通”声音,就是心脏瓣膜的“开合运动”。 人体的心脏有四个瓣膜,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 心脏瓣膜生长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大动脉之间,它能控制血流的单方向运动,避免血流逆向流动,从而保证心脏的正常工作。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增大心脏压力,加大其病变风险,还可能引起机体缺血,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心脏瓣膜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其死亡率也比较高,若不及时规范治疗,2年的死亡率可达50%,5年的死亡率可达97%,甚至比癌症更危险。而常见的因心脏瓣膜问题引起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也称风心病,主要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后继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心脏瓣膜增厚、结疤,以致钙化,引起血液流通障碍,无法正常供应全身血液需求而导致的疾病。 患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可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下肢水肿、心律混乱等表现。 提示:无症状期间要适当多做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心的储备能力,并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高强度的劳动或锻炼;出现症状后要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房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律失常,在风心病中的发生率可高达50%左右。 快速房颤会让患者出现心悸、胸部疼痛、爱出汗、疲乏甚至呼吸困难。 另外,房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无法有效排除心房血液,血液滞留容易形成血栓,心脏不停的收缩和舒张,血栓易脱落。 若脱落的血栓往上走,进入大脑,就会造成脑中风;若往下走,就会忽然出现一侧肢体特别疼痛。 ①戒烟戒酒。尼古丁、酒精等物质都会对心血管造成伤害。 ②控制体重。据相关研究表明,体重指数增加一个单位,房颤的发病率会增加4%。 ③控制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都是心血管的“炸弹”,因此要严格控制。 心力衰竭是风心病的晚期并发症,也是风心病的主要致死原因。 据统计,心力衰竭5年死亡率50%,与恶性肿瘤相仿,7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约10%,常常反复发作,再住院率达25%。 ①呼吸困难 最早可能出现在劳力后喘气、胸闷;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睡觉时被突然憋醒;晚期时,连静坐都会觉得气短憋喘。 ②咳嗽、粉红色泡沫痰 左心衰竭时,肺中的血液无法回流到心脏,就会引起肺淤血。这些淤积的血液会导致剧烈咳嗽,并伴有粉红色泡沫样痰。 ③下肢水肿 水肿最开始会出现在脚背、脚踝等低垂部位,按压后缓慢回弹。随着病情的发展,水肿部位逐渐向上,可能出现全身浮肿。 ④食欲减退、体重增加 心衰容易导致体循环淤血,肠道血液不畅,营养物质不能被带走,消化功能下降,食量也会随之减少。又会伴有水肿,导致体重增加。 ⑤无法平躺入睡 心衰患者因呼吸不畅,通常无法平卧,睡觉时往往需要垫高枕头。 若出现以上症状,最好及时去医院做个超声心动图,有需要是也得配合其他检查。 感染性心内膜炎 人体内的一些细菌、细胞、纤维素混合形成赘生物,若其停留在心脏瓣膜上,就会造成心脏瓣膜管壁不严,导致血液回流。 随着赘生物的不断扩大,不仅会吞噬瓣膜,导致穿孔、瓣叶缺失,还会随着血流散布全身,引起严重的感染,甚至脑卒中! 根据临床统计数据表明,相对于没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人群,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出80倍! 在拔牙、洗牙等过程中,常常会使局部黏膜受伤,口腔细菌就有可能趁机进入血液循环中。 建议:在进行口腔操作后,合理使用一些抗细菌的药物,避免感染,尤其是本身心脏结构不全或免疫力低下的高危人群更要注意。 提示:很多人饭后有剔牙的习惯,值得注意的是,不恰当的用牙签剔牙也容易导致感染。 如果心脏本身出现问题,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等,会导致心内膜的改变,使其更容易粘附微生物,患病几率也就大大增加,因此要积极治疗心脏问题。 此外,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心脏瓣膜病。 两招强心脏 辅酶Q10是心脏的“动力之源”,能为心肌提供充足的氧气,辅助预防一些突发性的心脏病,还能辅助治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绞痛等心脏病。 动物内脏、深海鱼、鸡蛋等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辅酶Q10,平时可以在日常饮食中适量添加。 ①内关穴:手腕内侧的腕横纹向上三横指的位置。 此穴在心绞痛发作或因血压升高出现头昏、胀痛、胸闷时都有缓解效果。 ②劳宫穴:双手握拳,中指所对应的地方就是劳宫穴。 经常按压手心劳宫穴,有强壮心脏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