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元帝萧绎“江陵焚书”——读书无用论的始祖

 春风河流1964 2019-05-27

梁元帝萧绎“江陵焚书”——读书无用论的始祖

刘亚南
2016-10-03 阅读765
公元555年,在江陵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让整个中国人痛哭的事件——梁朝皇帝萧绎下令焚毁了14万卷书。史称“江陵焚书”。在那个连雕版印刷术还没有发明、每部书都是人工手写的时代,图书存世的数量极为稀少,14万卷书中,相当多的部分,都是世界上的孤本。这一把火烧了14万卷书,使得全中国的古代文献在继嬴政“焚书坑儒”之后,又一次遭遇毁灭性劫难
话说当年嬴政也算是爱读书之人,有记载说,他读了韩非的书,非常赞赏,于是专门派兵威胁韩国索要韩非,后来还将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根本理念。从这个角度讲,嬴政算是重才之人,也知道书的重要性。为啥毁书,说到底,恰恰是因为他太相信书的用处了,他害怕书被人用来作为反抗其帝国江山的工具。焚书,是为了打击不同政见者,为了绝对的专制和独裁,为了完全禁锢人们的思想。 而萧绎焚书,恰恰相反。是因为他觉得书太没用了,没用到让他生气,所以干脆把它毁掉,眼不见心不烦。
一、萧绎其人 梁元帝萧绎(508年―555年),字世诚,自号金楼子,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梁昭明太子萧统以及梁简文帝萧纲之弟。史上著名的皇室“四萧”之一。 梁元帝爱好读书,尤其喜欢文学,“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从12岁开始,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生了疥疮,手肘都磨烂了,还捧着书看。后来眼睛有毛病,不方便读书,就让别人读给他听,每天至少听30卷。如此坚持达四十几年。当皇帝后也是读书不辍。读书绝对是他一生中最最重要的事情。 萧绎读书很有成绩,他有400卷的学术著作,对诸子百家无一不通,尤其擅长老子的研究。《梁书·元帝本记》称赞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作为文学家,他才华横溢,诗歌写作在当时全国几乎无人能敌。不仅如此,他的绘画水平,也是当时的最高水平。音乐、书法、围棋、周易、兵书、骑术……无所不精,皆为一流。 中国历史上,皇家读书人共有三家非常出名。一家是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一家是二李:李璟和李煜;还有一家就是四萧:梁武帝萧衍,梁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再就是梁元帝萧绎。 可见,萧绎实在是一个有文化、有才华,且在读书上有造诣之人。不仅如此,他还追求高品位。有一回,他和一群文学之士游览园林。有人说,“这么好的风景,要是有女子来演奏音乐就好了”。萧绎回答:“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一下子树立起了“品行高洁”的形象。 萧绎一生都在扮演和维护“学术有成”、“品行高洁”、“自信潇洒”的超精英形象,而实际的他却远非如此。
二、“双面”萧绎,失败的萧绎 “性矫饰,多猜忌”、“才子皇帝,表里不一”,是历史给萧绎的评价。 萧绎实际上就是一个极其矛盾的“双重人”——在文学上以及各种学术上,很有成就,因而很有优越感。除此之外,其它方面都很失败,因而内心严重自卑。 作为普通人的他,因从小一只眼睛失明,生理上的缺陷令他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屡屡因为独眼猜忌别人,与人发生不快。 作为人子,他躬行孝道,身体力行,而且著书阐明孝道观念,极力向后世摆明自己孝顺的嘴脸。但当父亲被叛将围困在皇宫时,他虽有重兵在手,却坐视不管,让父亲饿死在宫中,然后才平叛坐收渔人之利。
作为人夫的他,夫妻生活极不美满,他的结发妻子徐妃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娘半老”典故里的那个徐娘。徐娘做事大胆出格,屡屡用化“半面妆”的方式讽刺他的一只眼,并公然给他戴绿帽子。 作为人父,他将对徐妃的恨迁怒到儿子身上,伦常紊乱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家庭悲剧。到了晚年他先后丧失五个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 作为兄弟手足,他以文人彬彬之外表,做出极端残忍之举动,将对他登极可能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一一诛杀。
像李后主和宋徽宗一样,艺术的成就难掩其政治的弱智。作为皇帝的他,登基时间前后不超过三年,比起将一个强盛的国家活活折腾到灭亡的隋炀帝,似乎不必对亡国负全责。但不能不说,他确实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而且由于他的错误,直接导致了亡国。 他灭亡的原因是,为了消灭在蜀地割据的侄子,请西魏国的兵去灭蜀。这使得西魏国有了更多的机会。然后,他在给西魏的书信中言辞傲慢,因此,更激化了西魏和梁朝的矛盾。当西魏进攻梁朝,国家岌岌可危的时候,他却召集群臣来听他做哲学讲座——讲《道德经》,结果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这种伪装的镇定很快被残酷的战争彻底粉碎。不久,南梁帝国的国都告破,萧绎身死国灭,江陵数十万百姓或成萧绎的陪葬品,或被掠入关中从此一生为奴,曾经繁盛一时的萧梁王朝被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所取代。
三、“双面”萧绎成因之剖析 萧绎的父亲是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他是萧衍的第七个儿子。生在帝王之家,又聪明有才气,按说蛮有优越感的,问题是跟他的哥哥们比,他的才学真算不上什么。他大哥萧统,也就是太子,将来的皇帝,那才真是天才中的天才呢。萧统5岁已经通读“五经”,而且能背诵。文学才华天下无双,所编的文选直到二十一世纪还没有被超越。关键是仁心宅厚,口碑特别好。而且母亲是贵妃,而萧绎的母亲却只是偶然被宠幸的小宫女。再加上小时候得了一场病,瞎了一只眼睛,成了残疾人。
这一切,导致了他强烈的自卑心理。自卑后,有的人会破罐子破摔,也有的人会奋起。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对自卑的补偿可能成为人进取的动力,萧绎就是这种因自卑而补偿性努力的人。 于是他拼命读书,试图通过读书解决内心的自卑和没有安全感的恐慌。当书越读越多,也得到更多的尊重甚至全国文人的真心佩服之后,他更是真心爱上了书。他就是这样,竭力塑造一个优秀的、为外界所喜欢的外壳自我,竭力掩饰内心那个自卑、怯懦、可怜且很不招人待见的真实自我。
当一个人的真实自我被压抑后,他会格外地强化这个“美丽的外壳自我”带来的优越感,用这种优越感来抵消内心深处潜伏的自卑感。 而所有消极的感受,都会被他深深压抑下去,深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那些情绪的存在。但是,在潜意识中那些消极情绪依旧存在,并且会在行动中表现出来—— 所以当他被妻子“半面妆”一再激怒,当他屡次被公开戴绿帽子时,他都忍了。因为他不能让自己暴怒,那样会冲破“美丽的外壳自我”,会让自己失控,会让自己都讨厌的另一面——那个品行不那么高洁、不喜欢读书、爱生气很记仇的人——暴露出来。 所以,他会在国家被围攻岌岌可危的时候讲《道德经》,因为他活在幻想的“美丽外壳自我”世界中,他幻想自己和谢安一样,可以“谈笑静胡沙”。他要的不仅是胜利,还需要“高雅的胜利”,这样才符合他外壳自我的那种高贵的感觉。
他一直在忍、在装。可是表面继续超脱,内心其实越来越黑暗。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西魏胡人的刀剑,才终于把他唤醒——原来自己实际是那么失败。亡国,固然痛苦,但更痛苦的是“美丽外壳自我”被彻底打碎。 于是他迁怒于书,说读书无用,便导致了公元555年江陵焚书的那一幕悲剧。 而实际上,读书可以很有用,只是这个读书人萧绎自己没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