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为全国人大常委、馆长、院长,他对自己的基本定位却是“一位普通的老师”。

 skysun000001 2019-05-27

编者按: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仅要靠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传承,更需要文化精英的先锋引领。人民慕课作为中央文史研究馆独家在线教育合作平台,特别推出《走进馆员》栏目,介绍中央文史研究馆那些为推动国家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馆员们,传承中华文脉,彰显文化力量,展现中国顶级文化大家的风采。今天为您讲述的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的故事。

袁行霈先生,字春澍。1936年4月18日生于济南,原籍江苏武进。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著名古典文学专家。2018年4月18日,袁行霈先生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American Academy或AAAS)外籍院士。

  (袁行霈[速写]罗雪村作)

虽然有这么社会身份与职务,但他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是“一位普通的老师”。

为人师表:听他的课感觉时间会快进

  (图为袁行霈在北大开学典礼上讲话)

在北大中文系,当得起“儒雅”二字的,老一辈教授中非林庚先生莫属,接下来就该是他的学生袁行霈了。这固然得益于其研究对象古典文学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他们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学问与道德的合一,因而这份儒雅是从骨子里透出的儒雅,不会随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袁行霈先生在北京大学执教50余年。他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度,从容的语调,优美的板书,陶醉过无数学子。

上袁行霈的课,的确是美的享受。俊秀飘逸的板书竖写始终是他的习惯,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就是一篇优秀的书法作品。他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称为好友,兴起时便在课堂上吟诵他们的佳作,优美的音质,潇洒的气度,陶醉过无数学子。

他的课是北大中文系最受欢迎的课之一,每当他上课时,教室内外几乎水泄不通。袁行霈讲授的陶渊明研究、唐诗研究等专题,成为中文系学子心中的经典课程,他本人被视为北大学者风度的象征。听过袁先生课的人,只要被问及感受,多半是“如沐春风”,有位学生说:上袁先生的课,你经常有这样的体验,不知怎么,咦,一节课就过去了。

袁先生带博士生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总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国学研究院博士生曹胜高说:“袁行霈老师很有雅量,尽管他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学者,但是他非常虚心,非常坦然地倾听同学的不同见解。”国学研究院每一届学生开学典礼时,袁先生在讲话中都要提到:这里的学生要提交两篇论文,一篇是学术的论文,一篇是个人品德的“论文”。他要求学生做到学问与道德的统一。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他的学生中才涌现出孟二冬这样的时代俊彦和学界翘楚。而他本人先后获得国家级与市级嘉奖,并于2006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这是被北大师生公认的“北大教师最高荣誉”。

文化贯通之境:一边欣赏古典音乐一边读帖

  (图为袁行霈先生在自家的书斋)

作为一名治古典文学的学者,袁行霈的研究领域偏重于六朝诗、唐诗、宋词、文言小说,但他没有囿于这些,而是由此开拓出一派雅正恢宏的格局。

早在1978年,袁行霈在《光明日报》发表《横通与纵通》的文章就提出治学主张。“横通”原是贬义词,袁先生赋予它褒义,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左右打通;“纵通”则指对研究课题有纵向把握,上下打通,并加强对学术史的关注和了解。

奠定袁行霈学术地位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即是横通与纵通的成功尝试。后来他用二十年的时间撰写了《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和《陶渊明影像》三本书,把自己的学术能量全部释放在陶渊明这一个点上,以求突破。又由文学史而美术史、音乐史,继而从中国文学史出发,扩大到中华文明史的研究。由他担任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至今已经印刷了多次;他与数十位学者一起,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编辑出版的4卷本《中华文明史》,则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此书英译本将于201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不仅学术上注重横通与纵通,袁行霈还喜欢一边欣赏古典音乐一边读帖。他说:“眼前是二王,颜柳,苏黄米蔡,耳边是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书法与音乐,中国和欧洲,颇有可以沟通的地方。巴赫与颜真卿的恢宏,贝多芬与苏东坡的雄放,肖邦与文征明的俊逸,往往令我惊异其间的相似。当读到笔墨酣畅之处,又恰逢五音繁会之际,浸润在一片不可言说的愉悦之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不知时光之流逝。这大概就是文化的融会贯通之境吧。

待人平和:要听人家把话说完

  (图为袁行霈先生的某次讲座)

袁行霈先生为人处世低调随和,说到这,不得不提他学生(曹胜高,1973年生,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文学博士。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讲述的一个小故事:

北大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不仅许多校内优秀学子殷切求学,这里也同样欢迎想要学习,想要徜徉在知识殿堂的每一个普通人。这源于北大的每一个课堂都能向求学者开放的传统,无论是在校的学生,还是慕名而来的旁听者。惟无类,方成教。而袁先生在北大执教50多年,他的课是学院里最叫座的,不仅教室里坐不下,连走廊都挤满了人。无论何时,袁先生对每一位求学的人都充满了耐心,仔细聆听他们的提问,尽可能详细的为他们答疑解惑。在袁先生的一次讨论课后,有一位旁听的学生讲起自己在北京的遭遇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可能蓄积得太久,他讲了将近四十五分钟。我知道先生下午还有别的活动,几次试图提醒他,但先生依然平静地听着,示意我不要打断。在送先生回家的路上,我担心会影响先生下午的行程。先生说,要听人家把话说完。从此我便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自己再忙,也要认真地听完对方的话。

从书斋到社会,从教授到馆长,袁行霈都以高洁、扎实的道德学问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大约只有“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如袁行霈这样的人,才能有从骨子里透出的儒雅吧?

附:袁行霈主要著作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中国文学概论》  

《陶渊明研究》 

《陶渊明集笺注》

《陶渊明影像》 

《唐诗风神及其他》

《当代名家学术思想文库·袁行霈卷》  

《学问的气象》

《愈庐集》  

《古韵新风》(袁行霈卷)

《论诗绝句一百首》 

 其他:  

《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主编) 

《中国文学作品选注》四卷本(主编)

《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主编之一) 

《盛唐诗坛研究》(合著) 

《中国诗学通论》(合著)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