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沈德潜可谓是一位罕见的以诗才获得高官厚禄的名士。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自号归愚,江苏长洲(今苏州)人。明洪武年间,其远祖自浙江吴兴(今湖州)迁居苏州,祖父沈钦圻、父亲沈钟彦均为塾师。他家境清贫,自幼在两代长辈的训导下刻苦攻读诗书,五岁即能通晓四声,十一二岁便代父授课,成年后或在家设馆课徒或应聘西席,从事诗文教育。二十多岁时,他师从吴江著名诗人叶燮,深得叶氏诗学精髓,后与吴中诗人张岳未、徐龙友、陈匡九、张永夫等成立了城南诗社,出身苏州望族的状元彭启丰曾到诗社向沈德潜请教诗学。从七十九岁起直至离世,沈德潜在家乡紫阳书院掌教诗学长达十八年。沈氏诗学才情显赫,他的“格调说”与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为当时诗坛上三足鼎立的诗派。 沈德潜的科举之路走得十分艰辛。自康熙三十三年(1694)被录为长洲县庠生后,他经历了十七次乡试落榜,特别是雍正十二年(1734)博学鸿词科考试遭挫更使他倍感失意,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退却试场。乾隆三年(1738),他终于中举,次年二月更时来运转得中二甲八名进士,五月又得清高宗弘历钦点庶吉士。由此,各种头衔接踵而来: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加尚书衔,食一品俸。九十七岁去世时,弘历追封他为太子太师,祀乡贤祠,谥文悫。 有人说,屡试不第的沈德潜之所以能得到皇帝恩宠,是因为弘历敬老怜老之故,这种说法似乎并没有多大依据。弘历喜好舞文弄墨,尤爱作诗且高产。作为一个自认为才华横溢的皇帝,弘历希望征召一二个博古通今且惟命是从的文人臣子相伴左右,谈古论今,为他歌功颂德,为“御制诗”润色,为《御制诗集》校正,沈德潜正是合适人选。这才是沈德潜得以平步青云的真正原因。弘历早在沈德潜初入金殿之前便已久闻其诗名,召见后发觉果然才学非凡,称其为“江南老名士”。沈德潜先是被授翰林院编修,几年后入南书房,常随弘历身边诗词唱和,纵论历代诗源。弘历为沈德潜的《归愚诗文钞》等诗集作序,先后赐诗多达四十余首,且在诗中将他比作李(白)、杜(甫)、高(启)、王(士祯)。“我爱德潜德,淳风挹古初”,此句可见弘历对他的赏识和器重。在其七十七岁时,弘历下旨“许其归里,享林泉之乐”,说“朕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并赐“诗坛耆硕”匾额。 告退归乡的沈德潜风光不减当年。乾隆十六年至三十年间弘历四次南巡,他都接驾迎銮,有一次还赶到淮安府的清江浦迎驾,弘历赐诗中的“玉皇案吏今烟客,天子门生更故人”,更是把这位老臣抬举到了众人仰慕的程度。沈德潜分别在古稀、耄耋之年进京参加皇太后六十大寿和七十大寿庆典,皇室给予了他“赐杖入朝”的特殊待遇。 然而常言说“伴君如伴虎”,君臣之间毕竟不是挚友,喜怒无常的皇帝变脸堪比翻书。沈德潜享尽了朝廷赋予的各种荣华,却仍逃脱不了受辱甚至身后毁誉的厄运。退居家乡后,沈德潜编撰了一部《国朝诗别裁集》。该书第一卷收录的均是明朝降臣之诗,他将钱谦益的诗作列为首篇。这一次,素来谨小慎微的沈德潜失算了。他没有摸透主子极为鄙夷贰臣钱谦益的心思,忽视了弘历称钱谦益乃“有才无行之人”的定论,本想讨好弘历,得到一番褒奖,却为此自取其辱,被弘历痛斥“老而耄荒”以致脸面无光。 乾隆四十三年(1778),已离世近十年的沈德潜又受到了旧友徐述夔案件的株连。东台举人徐述夔生前将其诗作汇编成集,取名《一柱楼诗集》并请沈德潜为其作传。因《诗集》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内容而被告发。弘历怒斥“语多悖逆,实为罪大恶极”,造成一场文字狱大案,徐述夔的子孙和一批受牵连的文人及官员皆被斩首。弘历更是在盛怒之下,亲笔降旨追夺沈氏阶衔、罢祠削镒、仆其墓碑。沈德潜生前的功名利禄俱毁于一旦。不过相对于涉案的其他人员,弘历还算给了沈德潜一点面子。乾隆四十四年(1779),弘历在《怀旧诗》中列“五词臣”时,仍将沈德潜与嘉兴名士钱陈群并称为“东南二老”。江苏地方官员也对这位博学的名士表示了敬意。道光年间江苏巡抚陶澍在沧浪亭设立“五百名贤祠”时,将沈德潜的刻石像列入其中。 据史料记载,沈德潜的祖居在葑门外竹墩庄,出仕后他曾在这里筑有九赉阁和宗祠,现早已无存。他早年居住的竹啸轩位于木渎山塘街鹭飞桥西,据同治年间叶廷琯在《鸥玻渔话》中所载,其旧居“询之渎川人,无后知者,而余亦迷其处矣”,说明该址在当时已难觅踪迹。如今,唯留苏州城内带城桥路阔家头巷(今26号)的故居尚存。据沈德潜自撰年谱记载,乾隆十一年(1746)他从京城请假荣归时,“已移家城内”,如此算来,该建筑距今已有二百七十余年。清代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说,网师园“其西数十步即沈归愚先生旧庐”。这座老宅,曾目睹了沈氏告老还乡后二十多年的生活点滴,记载了他的晚年生活。此后的二百多年间,沈氏故宅几易其主,晚清归江苏巡抚程德全所有,民国时由国民党大佬吴忠信等人居住。 沈德潜故居坐北朝南,原有七进,后轿厅及后进楼厅、花园被废弃,仅留存照墙、门厅、大厅(即教忠堂)及备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苏州市文物部门对故居进行了整修,大厅教忠堂和整个建筑较好地保留了清代前期的建筑风格。沈德潜故居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