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句话形容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竹香书屋 2019-05-28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其中“桑榆”指的是桑榆二星,说的是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就是傍晚了,但是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中国古代诗歌能够千古流传,其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或悲伤或有趣,令人着迷,却很有价值,这首诗的背后同样有一个故事。

在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那个大唐盛世,刘禹锡和白居易有着很多共同之处:年龄相同,又是老乡,而且都是诗人,志趣相投,共同在朝廷做官,当官之后,他俩同样有被贬的命运。同样的命运和经历,让两个人更能体会对方的感受,因此互相写诗来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尤其是在刘禹锡去世之后,白居易还写诗纪念他们之间的友情。

白居易有诗魔之称,刘禹锡有诗豪之称。

就在他俩64岁的时候,一日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咏老赠梦得》给刘禹锡,表达自己对衰老的悲观情绪。

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白居易的这首诗表达人老之后的处境和心态。据说到了晚年的时候,白居易和刘禹锡童患眼疾和足疾。看书和行动上都多有不便,正是因为如此,同病相怜。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的这首诗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

刘禹锡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后,为了规劝自己的好朋友,刘禹锡马上也写了一首诗《酬乐天咏老见示》给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老的看法。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可以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面对衰老刘禹锡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红霞。这两句诗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又要有“但是夕阳无限好,何须感叹近黄昏”的淡然和笃定,刘禹锡通过这首诗宽慰鼓励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相信当时白居易是会受到启发的。

白居易和刘禹锡对人生有不同的看法,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之间彼此的欣赏。造成这样不同的看法,也许和他们个人的不同经历有关。

白居易出身在书香门第,从小就刻苦读书,更显示出了过人的天赋。十几岁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诗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用诗传递现实生活,生活上知足常乐。

有“诗魔”之称。同时,他还是一位勤政的官员。有自己的事业和进取心。这一切都是白居易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清正廉洁,不慕名利的家风的传承。

刘禹锡同样也非常有才华。在诗文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诗篇,如《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陋室铭》等,都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有“诗豪”美誉。刘禹锡还是一个性格刚直倔强,为官清廉,虽历尽仕途的风波与辛酸,即使到了晚年仍旧不改年少时的初衷,一心想在仕途上能够有一番作为。这种执着豪迈,洒脱,乐观的精神风貌,也影响着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

刘禹锡的这种不服输,不畏老去,豁达乐观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今人学习。其实每一个年龄段都有独特的美。坦然面对就好。

历史是一对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