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胆汤为中医经典名方,是祛痰行气的药方,在现代中医里,仍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以及确切的临床疗效。 温胆汤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公元499—583)《集验方》中,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曾引用过“大病之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并首次指出温胆汤的药物组成为半夏一两,竹茹一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生姜四两,炙甘草一两半。 ![]() 而宋代医家陈言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与千金方里有所不同,方为:竹茹二两,半夏二两,枳实二两,陈皮三两,炙甘草一两,生姜3片,外加大枣一枚,茯苓一两半。在主证上也不同,主治心胆两虚之证。“气郁生涎,涎与气博”为主要病理机制。 现临床所用的温胆汤,主要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温胆汤的组方,温胆汤所治病症的病位主要在胆,胆腑居于半表半里,少阳气滞则阻碍脾胃运化,酿生痰湿,郁久化热,痰热内阻。临床以本方为清化痰热之基础方,临证加减,可治疗以痰热内阻为基本病机的各种疾病。 黄连温胆汤治疗失眠 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珍《六因条辨》一书,由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竹茹、枳实组成。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枳实行气化痰,陈皮理气化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黄连泻心火。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之功。 ![]() 案例:陈某,女,37 岁。失眠半年余,近2 个月来每夜难以入睡甚至彻夜不眠,服中、西药疗效不佳。 症状:心烦失眠,胸闷口苦,头重目眩,汗出,头晕,周身乏力,纳食呆少,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 治疗方案:治当清胆和胃,安神除烦。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0g,制半夏15g,胆南星10g,陈皮15g,枳实10g,竹茹15g,茯神15g,柏子仁30g,石菖蒲15g,远志12g,丹参15g,夜交藤30g。每日1 剂,水煎分3次服。服7剂后大便通畅,睡眠明显改善。原方再服7剂,失眠及余症消除。 患者脾失健运水湿停聚,酿生痰湿,痰郁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则心烦失眠。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除湿和胃,加柏子仁、石菖蒲、远志、丹参、夜交藤宁心安神。胃和神宁则诸症自消。 芩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咳嗽 案例分析:80例咳嗽均为院门诊病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年龄14~75岁。 症状:咳嗽、咳黄稠痰,或喘息气粗,咽痛口渴,或身热汗出、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听诊可闻及两肺呼吸音增粗,或散在干湿啰音;周围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正常;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 黄芩花,中医以其根部入药 治疗方案:芩连温胆汤加减以清泻肺热、化痰止咳,药选黄芩15g,黄连12g,竹茹12g,枳壳15g,陈皮12g,法半夏15g,茯苓15g,大枣15g,甘草6g。热盛加栀子;久咳或有阴虚者加沙参;咳甚或兼喘加桑白皮、葶苈子;痰带脓血合千金苇茎汤;兼见外邪束表、头身疼痛者加葛根、防风。每日1剂,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之品。3~7d 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效果:80例中痊愈62例,症状缓解以及减轻15例,无效:3例。 肺热壅盛及痰热犯肺引起的咳嗽临床中极为常见;多见于外感温热之邪或风寒犯肺,郁而化热,而致肺气宣降失常; 清肃失司。症见咳嗽、咳黄稠痰,或喘息气粗,咽痛口渴,或身热汗出、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以其临床表现,大致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肺炎和急性支气管炎。 ![]() 黄连 芩连温胆汤中黄芩、黄连苦寒,善清肺经之火热,二药合用则清泻肺热之力增加,药理研究表明,二者有杀菌抗菌作用;肺热壅盛,既易伤津耗液,也易炼津为痰,其痰不去,咳终不止,故以竹茹、陈皮、法半夏、茯苓、枳壳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自消;加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甘草调和诸药兼止咳化痰。使用时可单用此方随症加减,若煎时加入广柑或梨子1个,服时加少许冰糖,其疗效更佳。 以上案例均选自中医学论文,温胆汤除了在治疗失眠和咳嗽方面有临床效果,在头晕头痛,抑郁症方面也被证明有一定的疗效。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分享。 (如需使用文中药方,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参考文献: 1. 刘朝菊,芩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咳嗽8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0),1156. 2. 范少平,黄连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5),407. 宜 纳采 2019 5月28日 忌 嫁娶 ![]() 人以道立 以中医之道宣明华夏大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