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引进清北硕博士:教师的高度,决定学校高度

 云天一鹤757 2019-05-28


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我刚毕业求职时候的一个场景。教师双选会的现场,人声鼎沸,每一个毕业生手里拿着简历,努力地往学校负责招聘的老师面前送。但是有几个学校的展台却与这种喧闹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印象特别深刻,这几个学校是在北京、甚至是全国响当当的名校。

名校的光环下,他们打出了一个非常显眼的牌子——“非博士勿扰”。

这几个字特别刺眼,当时我内心只充斥了一种想法,博士教初中甚至小学,绝对是一种大材小用,浪费人才。

后来走上了工作岗位,陆陆续续参加了各种培训、比赛等活动,自己也逐渐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再看到这样的新闻的时候,我不禁改变了想法。

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人,学生时代一定是大家口中的“学霸”,当这些拥有“学霸”色彩的人成为了老师,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呢?

拥有最强大脑的老师,让学生站得更高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不禁让我思考,站立在名校毕业的“学霸”老师身上,学生收获的会不会更丰富?

在江苏卫视的一档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中,有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参赛选手——杨易。他在总决赛中打败国际战队,综合排名第一,获得最强脑王的称号。自我介绍的时候,杨易说自己是一名教三四年级数学的老师。很多观看了节目的家长难掩激动,“跟孩子一起听过杨老师的数学课,讲的深入浅出,特别透彻!好期待杨老师的表现!”

杨易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本硕连读。参加比赛时,主持人问他,作为一个清华本硕连读的高材生,为什么选择到小学里去教数学?杨易回答,“回顾我的成长过程,真正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在小学的阶段。我如果当一个小学老师,可能对更多孩子的成长有更大的帮助。”

杨易在双师直播中讲解与数学相关的有趣故事,组织学生通过答题闯关来赢得积分,还经常自己开发一些小软件来活跃课堂氛围,许多孩子都因为喜欢上他的课,数学逻辑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能力随之全面成长。

孩子们在小学阶段遇到这样一位老师,会对他们日后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是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眼界……

如果把人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比喻为盖房子,基础教育阶段正是打地基的关键时刻。如果这个阶段的老师素质更高,这个门槛越高,将来的房子就可以建得越高。

网红老师当道,让课堂的辐射更广

提到“学霸”老师,我的脑海中还涌现出一个“网红老师”的名字——李永乐。人大附中的李老师在网络上拥有290多万的粉丝,他讲授的《如何用数学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正多面体为什么只有五个面》等科普视频受到了很多追捧。

李老师在忙碌的教学、教研工作之余,搜集资料、写脚本,进行持续的高质量的内容输出,这不仅为他自己带来了高关注度,同时更让他的课堂借助网络打破限制,辐射更广大范围地区的孩子们。

在传统思维里,孩子们都是坐在一间四四方方的教室里学习,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课堂已经朝着更深远的方向发展——依托技术,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也能听上名校名师的一堂课。

基于一些现实的因素考量,让名校毕业生长期深入一些欠发达地区,并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事情。但这些名校高材生主动依托网络,将自己的知识传播开去,将自己在名校的课堂有效延伸,这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也不失为实现教育均衡化的一种有效手段。

无论是哪种老师,让教育走得更远

回归到日常教学,作为一名有了六年工作经验的老师,我愈发地认识到自己在一些课题研究,课程化建设方面的研究上存在欠缺。

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除了要有扎实的践经验,还要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流畅的文字组织能力。

这些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做研究出身的,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更加专业。这时候,“学霸”老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他们可以成为领头羊,带动老师们开展研究,播种教育的种子,对学校教育研究的理论指导发挥引领作用。

而于学生而言,这些毕业于一流名校的老师,能有这样的学历高度,一路走来一定是付出了艰辛和努力的。他们的成长经历、学习方法以及自身的学问本身就是很好的教科书。这样鲜活的教科书对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再好不过的范本。

一所学校,教师的高度就是学校的高度。

优秀人才扎根基础教育,必定会使教育变得更广阔。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