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官的赵之谦 ,归隐的黄士陵,辉煌的吴昌硕,每方好印都是一个好故事 | 小朴

 晋生18qikhokm8 2019-05-28

个人与艺术,时代与命运

求官的赵之谦

归隐的黄士陵

辉煌的吴昌硕

每方好印都是一个好故事

拍品:中国嘉德

一部明清文人篆刻的历史短短几百年,真正能被后世记住的篆刻家并不多。在这些享有印学史一席之地的篆刻家中,能用流传于世的作品来见证这种地位的也并不多。石质印章本来就脆弱,又属于当时文人的常用之物,平日里磕磕碰碰在所难免,而一旦时局动荡战火四起,携带保存也都至为不便,故能完好流传后世者均属不易。这些存世的作品,往往夹杂着篆刻家个人的命运与艺术的追求,有时候甚至还附带着战火的痕迹、时代的烙印,每一方好印背后,其实都会有一个已知或未知的好故事。

(明)王常编,顾从德校

《集古印谱》

万历三年(1575)

木印本

一函八册全

鉴藏印:岩本氏藏书

26.4×16.5 cm.×8

明代顾从德所编辑的《集古印谱》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印谱,前后有两个版本,一种是隆庆六年本,一种是万历三年本,万历本较之隆庆本录印数量多出近两倍,达到三千多枚。本拍品即为万历三年木印本,六卷全,分装八册,个别地方有小蛀,已经重修。谱前有王穉登序、顾从德识各一篇,均作于万历三年乙亥;此后有王沂、俞希曾、唐愚士、沈明臣、黄姬水等人所作印谱旧序、赞、题辞等,后附凡例。内页朱印板框,书口上署“集古印谱”及卷次,下署“顾氏芸阁”。每页所录印章数量不等,印下注释文及考释文字。谱中诸印多为顾氏所藏,亦有借于友人者,主要为玉印及铜印两大类。《集古印谱》在体例、编排、规格、释文、考证等方面均颇为其细致,为以后的印谱、尤其是清代古玺印谱的形制奠定了基础。

以“西泠八家”为代表的浙派篆刻,是印学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流派之一。“西泠八家”传世印作和书画的收藏在清末民初有一段高潮,中国、日本的很多顶级藏家均有系统收藏,然自丁丑劫难(1937年)及东京轰炸(1945年)之后,八家书画篆刻损毁严重,传世日稀,其中尤以丁敬、蒋仁、黄易、奚冈这前四家为甚。以篆刻而言,目前曾在市场流通过的丁敬真作不过一两方,而蒋仁则只有一方“勤斯补拙”朱文印。这方印的边款中说“山堂蒋仁入墨篆之,属子玉刻于邗上”,可见这是一方由蒋仁篆书布局、他人奏刀的作品。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子玉”是谁,但一个意为嘱咐的“属”字透露出这个奏刀之人跟蒋仁的关系绝不一般,应是他的晚辈或学生。这并不是一方简单的合作作品,而是一次带有传授、指导意味的创作,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蒋仁书写完印面之后在一旁指导提点的场景。蒋仁性格耿介孤冷,并不轻易为人奏刀,《吉罗居士印谱》中只收录了他的二十六方印,传世作品本来就稀如星凤;此印由蒋仁撰写印面且落款,可见这方作品已经得到他本人的绝对认可。这种由篆刻家撰写印面、晚辈奏刀的情况,我们在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传世作品中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并不能简单视为“代刀”之作。


蒋仁

青田石兽钮印章

印文:勤斯补拙

边款:山堂蒋仁入墨篆之属子玉刻于邗上。

1.9×1.9×5.9 cm

出版:

1、《斗盦藏印》P63,谦慎书道会刊行,2005年。

2、《怀玉印室藏印选》P30,2009年11月。

备注:怀玉印室旧藏

奚冈流通的作品中以书画为多,篆刻真品同样不过三两方,“奚冈言事”朱文印是他著名的自用印。以前篆刻家自用印多不署款,故此印不见款识,然印面线条苍劲峻拔,浑穆高古,高野侯谓之“朱文绝妙”,诚为浙派切刀法的样本之作。所可注意者乃在这方印的“品相”,印身数道裂,石质呈黑白,想必有过一段坎坷的遭遇——这遭遇,正是1945年东京大轰炸的战火!此印原为河井荃庐旧藏,在那次猛烈的空袭中,河井荃庐“继述室”所藏中国明清书画焚毁殆尽,很多名人篆刻也都葬身火海,幸存于世者很多都如同“奚冈言事”一样,印身斑斑驳驳,连原来的石质都不容易辨别清楚。所以,这方印表面上的“品相”问题,实际上却是一段难以抹去的历史痕迹!


奚冈

青田石印章

印文:奚冈言事

2.6×2.6×3.5 cm

出版:

1、《蒙泉外史印谱》第一册,P4,上海西泠印社刊行。

2、《西泠四家印谱附存四家》蒙泉外史卷,1885年。(一函十二册,钤印本)

3、《蒙泉外史印谱》P7,叶为铭编,上海西泠印社刊行,1905年。

4、《西泠八家印选》卷二,P1,丁仁辑,1925年。(一函四册,钤印本)

5、《西冷四家印谱》P79,西冷印社,1979年3月。 

6、《明清篆刻流派印谱》P142,方去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刊行,1980年。

7、《中国篆刻丛刊》第一五卷—蒋仁·奚冈,P161,小林斗盦编,日本二玄社刊行,1982年。 

8、《西泠八家印选》P163,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1991年。

9、《篆刻的鉴赏与实践》P101,日本艺术新闻社,1995年4月。 

10、《西泠八家 书画篆刻》P278,谦慎书道会编,日本二玄社刊行,1996年。

11、《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第三册,P16、P131,茅子良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刊行,1999年。

12、《篆刻全集》第四卷,P185,小林斗盦编,日本二玄社刊行,2001年。

13、《斗盦藏印》P71,谦慎书道会刊行,2005年。

14、《日中书法的传承》P170,谦慎书道会发行,日本二玄社制作,2008年。

15、《怀玉印室藏印选》P39,北斗文会刊行,2009年11月。

备注:怀玉印室旧藏

清代篆刻发展到了中晚期,流派势力渐弱,继之而起的是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齐白石等一个个划时代的大家。赵之谦的全能,纵观整个中国艺术史都是极其罕见的,然而他短短五十六年的人生却常常在追求世俗的功名和自我的艺术之间纠结徘徊。同治元年闰八月,三十四岁的他用杜甫《自京赴奉先永怀五百字》中句刻了“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朱文印,边款中说:

“悲盦居士辛酉以后万念俱灰,不敢求死者,尚冀走京师,依日月之光,尽犬马之用,不幸穷且老,亦愈乎偷息贼中,负国辱亲,刻此两言,以明其志,少陵可作,未必恶予僭也。同治元年闰八月十日记。”

这是一方带有十分强烈个人情绪的作品,无论是创作的时间节点,还是这方印本身,在赵之谦的一生中都显得十分特别。同治元年,身在福州的赵之谦从家书中得知妻女身亡,他从此“家破人亡,乃号悲盫”,一段孤苦的人生刚刚开始。万念俱灰是难免的,但显然他还不准备放弃,心中所挂念的,无非是希望能北上京师取得功名,为皇帝及天下苍生“尽犬马之用”。这方印正是这种复杂心境的直接宣泄。









赵之谦

寿山高山石自用印章

印文: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边款:悲盦居士辛酉以后,万念具灰,不敢求死者,尚冀走京师,依日月之光,尽犬马之用,不幸穷且老,亦愈乎偷息贼中,负国辱亲,刻此两言,以明其志,少陵可作,未必恶予僭也。同治元年闰八月十日记。 

观跋:此为悲翁最精之作,己丑谷雨节日,福厂拜观于方氏唐经室,刻此以识景仰。

3.6×3.6×6.5 cm

出版:

1、《二金蜨堂印谱》第一册,P22,傅栻辑,1877年钤印本。 

2、《传朴堂藏印箐华》卷十二,P15,葛昌楹辑,1925年钤印本。

3、《吴赵印存》卷八,P1,葛昌楹辑,1931年钤印本。

4、《丁丑劫余》第十七册,P8,丁辅之、高络园、俞序文、葛昌楹辑,1937年钤印本。

5、《明清名人刻印汇存》卷十,P1,葛昌楹、胡佐卿辑,1944年钤印本。

6、《晚清四大家印谱》第二卷,P28,方节盦辑,宣和印社刊行,1951年。 

7、《明清篆刻流派印谱》P198,方去疾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刊行,1980年。

8、《中国篆刻丛刊》第二六卷-赵之谦(一),P113,小林斗盦编,日本二玄社刊行,1982年。

9、《中国闲章艺术集锦》P372,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2年6月。 

10、《续印史留遗》第三册,P13,现代中国艺术中心刊行,1996年。 

11、《中国玺印篆刻全集》第四册,P152,茅子良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刊行,1999年。 

12、《篆刻全集》第七册,P40,小林斗盦编,日本二玄社刊行,2001年。 

13、《斗盦藏印》P117,谦慎书道会刊行,2005年。

14、《日中书法の伝承》P178,谦慎书道会刊行,2008年8月。

15、《怀玉印室藏印选》P129,北斗文会刊行,2009年11月。

备注:怀玉印室旧藏

这一年也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分水岭,在他后来写给友人秦勉锄的信中曾说:“弟在三十前后,自觉书画篆刻尚无是处,壬戌以后,一心开辟道路,打开新局”。“壬戌”正是同治元年,此后赵之谦虽然还一直在为功名而奔波劳碌,但在艺术上也开始主动发力,从此进入一生中最为黄金的创作时期。“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朱文印就是那个关键的开端。在这方印的布局中,赵之谦并没有一味追求均衡,而是通过字的移位与避让来取得空间营造与呼应的效果,力求在跌宕中取得美妙的平衡;这种对印面空间独特的理解与处理方法,在他后来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见到。而在边款书法中,我们也能看见魏碑的意趣已慢慢渗透其中,赵之谦早年书法学颜,奠定他一生书画印最成熟基调的是魏碑,他对于魏碑真正全面深入的研习,正是从这段时间开始的。

如果纵观赵之谦此后的人生轨迹来观察,我们都知道他的功名之路其实很不成功,最后真正让他流芳百世的,是他天才的艺术而不是什么丰功伟业。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种在世俗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心境,造就了最为真实的赵之谦。


黄士陵

广东绿石印章

印文:洛涛秘笈

边款:广宁产石,一似青田冻,虽鉴家亦莫能辨,足堪赏玩,以之治印,惜不能如人意,恉其柔脆不齐也,故不足贵,牧甫记。

1.7×1.7×2.7 cm

出版:

1、《黄牧甫印存》第二册,P35,吴元浩辑,原钤本。 

2、《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第二册,P16,黄少牧编,上海西泠印社刊行,1935年。 

3、《陈协之先生所藏黄穆父刻印》P5,大观刊行,1948年原钤本。 

4、《增选黄牧父印存上下集》P344,曾绍杰编,1977年。 

5、《黄牧甫印存》P69,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 

6、《黄士陵印谱》P392,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年3月。 

7、《黄牧甫印集》P125,安徽美术出版社,1990年5月。 

8、《增补·黄士陵印谱》P99,武汉古籍书店出版社,1992年3月。 

9、《黄牧甫流派印风》P83,重庆出版社出版,1999年12月。 

10、《黄牧甫印影》上集,P206,荣宝斋出版社出版,1996年1月。 

11、《黄士陵》P125,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7年6月。


黄士陵

广东绿石自用印章

印文:末伎游食之民

边款:陵少遭寇扰,未尝学问,既壮失怙恃,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计,溷迹市井十余年,旋复失业,湖海飘零,借兹末伎以糊其口,今老矣,将抱此以终矣,刻是印以志愧焉。丙申夏六月,士陵自记。

2.5×2.5×4.2 cm

出版:

1、《黄牧甫印存十三集》第十二册,P5,黄士陵辑,1908年钤印本。 

2、《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第一册,P8,黄少牧编,上海西泠印社刊行,1935年。 

3、《增选黄牧父印存上下集》P15,曾绍杰编,1977年。 

4、《黄牧甫印谱》P1,西泠印社出版,1982年。

5、《黄牧甫印集》P6,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1994年。 

6、《篆刻艺术》P47,徐利明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 

7、《黄牧甫印影》上集,P55,戴山青编,荣宝斋出版社出版,1996年。 

8、《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7,重庆出版社出版,2006年。 

9、《黄牧甫篆刻印风》P94,李刚田编,重庆出版集团出版,2011年。

跟想着“依日月之光”的赵之谦相比,一辈子不想当官的黄士陵,日子过的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黄士陵的出身并不算差,但是太平军的到来使得他的人生急转直下,不到二十岁就背井离乡前往南昌投靠胞弟谋生。为了生活,他曾在书店誊写书签,在照相馆当店员,这种不定的生活直到三十四岁南下广州才有了好转。四十八岁的时候,当他回忆起这半生的飘零,刻了“末伎游食之民”一印,所谓“末伎”,意思是不足道的技艺,显然说的是篆刻,简单六字包含的是外人难以体会的感慨。边款中则说的更明白:

陵少遭寇扰,未尝学问,既壮失怙恃,家贫落魄,无一日为衣食计,溷迹市井十余年,旋复失业,湖海飘零,藉兹末伎以糊其口。今老矣,将抱此以终矣。刻是印以志愧焉。

这基本是一篇黄士陵自撰的“半生行状”,自知有一技傍身,却没有一丝的成就和欣慰,只有无尽的惭愧和苍凉。此印仿汉人,用刀犀利迅疾,线条劲挺,那些故意冲出线条的刀痕正体现出黄士陵对于汉印艺术异于常人的理解,即不刻意做残破,亦能在工整中见浑厚。


黄士陵

广东绿石自用印章

印文:古槐邻屋

边款:吾族自宋迁黄村,祠前古槐亦宋时物也,檂绿荫半亩洞,其中可容十人。同治二年毁于兵,明年孙枝复发分鼎足而峙。先君曾有诗纪其事,阅兹卅余年,高已出于檐矣,小子卜居适于其邻,因以名屋云。戊申正月,士陵自记。

2.5×2.5×4.2 cm

出版:

1、《黟山人黄牧甫先生印存》第一册,P8,黄少牧编,上海西泠印社刊行,1935年。 

2、《增选黄牧父印存上下集》P15,曾绍杰编,1977年。

3、《黄牧甫印谱》P1,西泠印社出版,1982年。

4、《黄牧甫印集》P6,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1994年。 

5、《篆刻艺术》P46,徐利明编,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 

6、《黄牧甫印影》上集,P57,戴山青编,荣宝斋出版社出版,1996年。 

7、《黄牧甫经典印作技法解析》P92,重庆出版社出版,2006年。 

8、《黄牧甫篆刻印风》P111,李刚田编,重庆出版集团出版,2011年。

钤印:上海博物馆藏“黄士陵 篆书八言联”

不过,艺术上的进取显然并不能带给黄士陵内心完全的满足,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当时已经走在巅峰路上的他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谢绝多方挽留,回到故乡黟县,隐居于几年前刚在老家修盖的“旧德邻屋”中直到去世。这栋屋子旁有棵老槐树,在光绪年的最后一个年头,黄士陵刻了一方“古槐邻屋”,边款中说:

吾族自宋迁黄村,祠前古槐亦宋时物也,秾绿荫半亩,洞其中可容十人。同治二年毁于兵,明年孙枝复发,分鼎足而峙,先君曾有诗纪其事,阅兹卌余年,高已出于屋簷矣。小子卜居适于其邻,因以名屋云。

这段文字因家旁的古槐树而起,古槐为宋时所植,原本极茂盛,后被兵火所毁;到了第二年又复生,黄士陵的父亲曾有诗记录这件神奇的事。一株槐树联系着黄姓、个人的童年、战火和父亲,可以说黄士陵的生命从这株槐树而开始,最后出走半生,归来仍在槐树旁。文字说的虽然是古槐树的变化,而又何尝不是几十年来人世的沧桑呢?此印敦厚凝重,平淡朴实,应该正是晚年黄士陵心境最真实的反映。刻完这方印就是宣统元年(1909)了,这年六十一岁的黄士陵匆匆辞世,这方印是他最后的作品之一。


吴昌硕

闵泳翊自用青田石印章

印文:东海兰丐

边款:兰丐遵东海而南,画兰以隐,所南翁弗逮也。予曾诗以歌之,癸丑冬又为治石,吴昌硕时年政七十。

4.1×4×5.2 cm

印面主人简介:闵泳翊(1860—1914),朝鲜王朝后期外戚权臣,闵妃集团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名书画家。字子相、遇鸿,号芸楣、竹楣、园丁、千寻竹斋等,赐号礼庭。他是闵台镐之子,后过继给闵升镐为嗣,颇得姑母闵妃宠爱,年方弱冠就大权在握。1881年负责组建朝鲜新军—别技军,壬午军乱后被派往欧美日本考察,甲申政变时被开化党攻击致重伤,1886年卷入第二次朝俄密约事件,1887年又告发了袁世凯的废君阴谋,随后流亡中国不返,仍通过与王室的电报往来对朝鲜政治施加影响,同时因经营红参贸易而致富。1896年后闵泳翊绝少过问政治,与中国书画家吴昌硕等人研究艺术,终老于上海。

出版:

1、《中国篆刻丛刊》第三五卷,P179,小林斗盦编,日本二玄社刊行,1981年。 

2、《篆刻—临时增刊八》P20,北川博邦编,日本东京堂刊行,1988年。

论年纪,吴昌硕比黄士陵还长几岁,但晚清几大篆刻名家中却没几个活得比他长,晚年境遇也属他最好。尤其是入了民国之后,快七十岁的他脱离了那形同鸡肋的公职,正式从苏州移居上海,从此开启了他作为近代海派领袖、艺坛执牛耳者的辉煌时代。在上海当寓公时期,吴昌硕跟朝鲜落魄贵族、他结交近三十年的朋友闵泳翊来往颇多,白文“东海兰丐”一印即为其所刻。闵氏自幼慧悟,嗜书画,书宗颜真卿,画则以兰竹最为知名。离开政坛后潜心书画,当时沪上艺苑有“海上三丐”之称,“书丐”为高邕,“印丐”为吴昌硕,“兰丐”即是闵泳翊。在此印边款中吴昌硕说“兰丐遵东海而南,画兰以隐,所南翁弗逮也”,将闵氏画兰与宋代郑思肖相提并论,所谓“弗逮”,并不仅仅就艺术而言,更多的恐怕指那种故国情怀,作为皇族的闵泳翊应该会比郑思肖体会得更加深沉吧。刻这方印的时候是民国二年,吴昌硕正好七十岁,这一年,他被推举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齐白石

青田石印章

印文:离形得意

边款:白石。

3.3×3.3×5.5 cm



齐白石

辽宁石印章

印文:无所不能有所不为

边款:老萍。一九八〇年重见。

4.4×4.4×6.5 cm

出版:

1、《吴昌硕齐白石印谱》P570,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7年。 

2、《齐白石篆刻作品集》P38,戴山青编,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



王福厂、林清卿

薄意寿山高山石印章

印文:古溪

边款:福厂治印。耄耋图,清卿刻,民国三年十一月。

3.7×1.1×4.7 cm


傅抱石

陈颖昆自用寿山石印章

印文:陈南士读书记

边款:南士兄正刊,抱石。

1.9×1.9×5.2 cm

印面主人简介:陈颖昆(1899~1988),字南士,江西高安人。五四时期创办《新空气》月刊。历任江西省教育厅秘书、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监察委员,江西文献委员会委员、国民大会代表。赴台后仍为“国民大会”代表,后曾任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出版:

1、《傅抱石所造印稿》P62,叶宗镐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年。

2、《傅抱石全集-6素描、书法、篆刻篇》P272,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08年3月。

艺术的创作不能脱离艺术家个人的性情,更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都说吴昌硕是最后的文人艺术大家,这当然不是说吴昌硕之后就没有文人艺术,而是说,诞生了“西泠八家”、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人的那个古典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艺术总在发展变化,民国以后的印坛当然还是百花齐放,野逸如齐白石,文雅如王福厂,都曾引领一时风骚,甚至连国画大家傅抱石也刻得一手黄士陵风格的好印,但这些毕竟已经是属于新时代的新故事了。


何昆玉

寿山芙蓉石兽钮对章

印文:1、区冲荀号一羸。2、梅苔鹤露轩主人。

边款:1、昆玉。2、伯瑜。

2.1×2.1×3.9 cm.×2

清 寿山将军洞芙蓉石兽钮印章

印文:居敬穷理

3.4×3.3×5.3 cm

出版:《寿山石雕艺术》,陈石编,三联书店出版,1993年。

清 寿山白芙蓉石兽钮印章

印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边款:玉如。

3.8×3.7×7.1 cm

清 寿山芙蓉石三阳开泰钮印章

印文:松下横琴待鹤归

7.3×4×11.8 cm

清中期 寿山芙蓉石雕山石人物笔架

此笔架山子由寿山芙蓉石雕刻而成,山峦层层起伏,其中点缀松树、茅亭、小桥、流水以及行走于山中的高士,雕工方面巧妙结合高浮雕及平面线刻,线条简练劲挺,造型层次分明,古雅之中还充满装饰趣味,是一件可堪玩味的文房佳品。

14.5×3.3×9.3 cm

王福庵题

《梅花盫藏印》

钤拓本 

两册

钤印:王寿祺印。

20×13.4 cm×2

此谱不知为何人所辑,内页无板框,钤印面而无边款,收录清末杭州女画家叶翰仙(墨君)自用印颇多。叶翰仙为叶为铭之姑。所可记者,此谱封面“梅花盫藏印”五字隶书似为王福厂亲笔所题,首册谱前亦有“梅花盫藏印”五字篆书,钤白文“王寿祺印”,王寿祺即为王福厂原名。

更多拍品信息,请点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