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1.孔子智慧的问题

 解决人生问题 2019-05-29

71.孔子智慧的问题

【原文】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123,力招4城关5,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教道,以成素王,事亦鲜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国五十二,弑6君三十六,采善鉏7丑,以成王道,论亦博矣,然而围于匡,颜色不变,弦歌不辍,临死亡之地,犯患难之危,据义8行理而志不慑,分亦明矣。然为鲁司寇,听狱必为断;作为《春秋》,不道鬼神,不敢专己。夫圣人之智固已多矣,其所守者有约,故举而必荣,愚人之智固已少矣,其所事者多,故动而必穷矣。吴起、张仪,智不若孔、墨,而争万乘之君,此其所以车裂支解也。

【译文】孔子算得上通才,他的智慧超过苌弘,勇力压倒孟贲,腿脚灵敏能追上野兔,力气能举起城门闩门的横木,他的才能够多的了。然而孔子的勇力并不为常人所知,孔子的技艺也并不为人们所了解,他专门推行政教之道,终被人们尊称为“素王”,可见他的处事原则是强调简约的。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被臣下杀掉的国君有三十六,孔子收集善事、隐去丑事,编写《春秋》以弘扬王道,采集善行善言去除丑陋言行,专门阐述的理论也够广博的。然而孔子在宋国被人围困,却面不改色、弦歌不停,身临死亡境地、遭受患难危险,仍根据最佳行为方式行事而心无恐惧,这说明孔子对命运的理解也相当透彻的。到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处理案件诉讼总能谨慎决断。著述《春秋》,又不言及鬼神,也不敢专任己意主观臆断。圣人的智慧已经够多的了,再加上他处事简约,所以使他的事业兴旺发达;而那些愚蠢的人,智慧本来就少,却又喜欢卷入过多的繁琐事务,处事又不简约,所以一举一动均行不通办不成。正因为这样,所以智慧不如孔子墨子的吴起和张仪,却想使大国君主互相争斗,结果导致自己被车裂肢解。

【说明】本节描述的是孔子智慧的问题,通过这一节描述,我们知晓了孔子的智慧确实高于常人,现代所有的文人,大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有习武之人,也是四肢强壮,处事野蛮。想要找这么一个全才,真的困难。

——————————————————

【注释】1.蹑:(niè聂)追随、追赶。《淮南子·主术训》:“足蹑效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聊斋志异·促织》:“蹑迹披求。”

2.效:狡的别字。

3.菟:(tù兔)古通“兔”。《楚辞·屈原·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战国策·楚策》:“见菟而顾犬,未为晚也。”《淮南子·汜论》:“楚王佩玦而逐菟。”

4.招:(zhāo朝)古通“挢”。《管子·七法》:“而欲行令于人,犹位招而必射之。”《庄子·骈拇》:“自虞氏招仁义以挠天下也。”《韩非子·用人》:“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淮南子·主术》:“操其觚招其末举起。”《汉书·陈胜项籍传赞》:“招八州而朝同列。”这里用为举起摇摆之意。

5.关:(guān官)门闩。《文子·上义》:“五寸之关,能制开阖,所居要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史记·魏公子列传》:“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

6.弑:(shi式)《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左传·宣公十八年》:“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论语·公冶长》:“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礼记·明堂位》:“君臣未尝相弑也。”古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7.鉏:(chú锄)古同“锄”。诛灭,除去。《管子·小匡》:“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淮南子·主术训》:“采善鉏丑,以成王道,论亦博矣。”

8.义:(yì艺)通过对《论语》及对孔子思想的理解,通过对孔子“仁、义、礼、智、信”这五个相互关联词的意义,“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而这个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是什么呢?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只要不偏离自己的道路,就自然会出现最好的状态。高明的人既不会偏离自己内在本性所固有的道路,也不会造成他人偏离他自己内在本性的道路。义,就是要人在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到一种最佳的行事方式。所以“义”应该理解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为方式之意。也可以称为最合宜的行为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