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家具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三十多年前开始的明式家具复兴,使传统家具文化重回人们的视野,并以红木家具的形式进入千家万户,但大多数的明式器型,因不再符合社会潮流而被淡忘。 如今,当人们有幸见到几百年前老祖宗传下来的家具珍品,为其优雅造型和精美工艺所折服时,赞叹之余却叫不出名字,其中就包括这件明代的黄花梨家具。 如何定义它?条桌、供桌还是非桌非案参照旁边的脸盆架,可知此物的高度与现代书桌或饭桌相当,大多数参观者认为它是明式桌案的一种。 其中略懂家具形制的,根据腿足位于四角者为桌、缩进且带吊头者为案,将此定义为桌,又看到桌面为长方形,便称之为条桌。 然而这个称呼引来一片争议,因为桌一般分无束腰、有束腰、一腿三牙和四面平等几种形式,如上图所示。 此物有束腰,理应是马蹄足,或者变体的直足落地,而实际的腿足却是弯曲细长。 这时候,有人注意到腿子肩部外鼓后内收,下行过半向外翻出,再落地结束,这与古代祭祀或礼佛用的供桌腿有些类似。 我们知道供桌与青铜器渊源颇深,形制上多有借鉴,一般腿足都宽厚粗大。 从吴、蜀、魏“三足鼎立”中可以想象出鼎足应有的气势,这样的纤纤细腿力度明显不够。 换个角度观察研究,从腿子细细长长中有了新的发现,莫非这是明式家具中的蜻蜓腿? 把它定义为方几更为适合一件明代的黄花梨家具,被当成条桌,又被以为是供桌,怎么归类,其弯曲细长的腿足都无法自圆其说。 后来注意到明式几型的蜻蜓腿与之类似,才明白这是一只明代的黄花梨方几。 如此周折,是因为在人们心中,香几一般都是圆形的,茶几才是方的。 如果这只方几矮去三十公分,多半就会被当成茶几。 其实明式家具中并无茶几 明代厅堂上,椅子前边或两侧为酒桌,到了清代才逐渐演变出茶几形式,后来进化出适合两椅之间的长方茶几,并多组成堂布置。 现代红木家具中的三件套,一对圈椅或官帽椅中间夹1只茶几(配几),就从清式厅堂布局而来,且茶几(配几)大者都是根据椅子设计而来的。 香几的定义 在古代,香几大致有三个用途, 一是富裕人家摆放香炉或铜鼎,单为焚香而设。 二是祈神烧香,也会用到香几。 三是在道观佛堂,香几用于焚香之外,还兼放法器。 另外,在所有家具中,圆形都比方形费工费料,因此一般圆形家具少,而方形的很多。 但唯独香几例外,这与方几的使用方式有关。 无论作何种用途,香几都是单独摆放,并不与其他家具挨靠。 这就使香几从器型上需要适应来自各个角度的观赏,圆形自然是最适合的首选,六角或八角形香几也很受欢迎。 久而久之,圆香几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定式。 固此,再来看这件方形香几,就显得有特别的风味了。 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香几中国传统家具形式大致有两种:无束腰和有束腰结构,在每种形式下,又有各自的细分。 这件明黄花梨三弯腿香几,采用的高束腰结构,也常常出现在明式炕桌炕案中。 高束腰一般是为了突出束腰部分的装饰或为加装抽屉而使用,在现代红木家具制品中已不多见。 几面攒边打槽镶板,从图片上看,面板为两拼,但配色非常均匀,应该是一木拼成。 另外,一般来说早期的传统家具边抹宽大厚实,边框与面心板比例协调,这是现代红木家具所不能及的。 从侧面看,边抹冰盘沿线脚,从上到下微收至底起边线。 由于灯光从正上方照射,束腰部分恰好位于几面下方的阴影中,照片上显得不太清晰。 ![]() 通过标注,可以看出各部分在结构中的位置。 边抹与托腮沿边开槽,用于嵌入束腰的上、下沿; 而束腰两端的榫舌,则纳入腿子上截两侧的槽中。 由此从下到上,腿足上端的抱肩榫将牙条、托腮与束腰连接在一起,然后拍入边抹下方的长短榫眼中。 ![]() 从牙条与托腮的纹理走向来看,二者并非一体; 高束腰结构的束腰与牙条也不可能一木连做,因此,这是一件“真三上”造法的明式家具。 与一般有束腰结构相比,高束腰的特点在于腿子上截未被束腰遮挡而显露在外,像四根短方柱,又叫露明。 ![]() 牙条为壶门造型,三弯腿延伸向下舒展流畅。理论上讲,如此细长的腿足,应该下设托泥或加霸王枨来保持结构的稳定,否则香几的承重强度会大打折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