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 (本栏目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 《班主任》杂志联合主办) 孙秀林,北京四中璞瑅学校小学语文教师、班主任。 孙老师认为,教育应该是让下一代在离开了师长的照顾与庇护后,能够独立、安全、健康而有尊严地生活。她尊重、理解、关爱学生,抓住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教育契机,努力构建与学生的“亲子”关系;注重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力求将班级建设成有安全环境,有制度保障,有广阔空间的练习场,引导学生在其中大胆练习、不断试错,成长为自理明习、自律明理、自主明事的人。 孙老师在第三届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和最佳带班育人方略奖,并曾被评为丰台区教育系统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 让班级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练习场” 教育应该是让下一代在离开了师长的照顾与庇护后,能够独立、安全、健康而有尊严地生活。因此,我以自我教育思想为指导,对小学六年班级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将班级建设成引导学生自我成长的“练习场”,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和丰富的活动里,大胆练习、不断试错,成长为习惯优良,遵守规则,能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人。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成长需求,我的班级建设实践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养良好习惯,练角色认知 一、二年级是小学初始阶段,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和新身份是首要任务。我以习惯培养为先导,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 (一)训练场合意识 1.“校园探秘”,认识校园 开学第一天,我们开展了“校园探秘”活动。学生在家长陪同下,找到学校景观示意图上的地点,并在家长帮助下认识这是什么地方,在这里我可以怎么做等。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教室、操场、专业教室、办公室等所在位置,初步了解这些场所的用途。 2.“绘绘我的家”,了解用途 我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利用课间探索与自己相关的场所,引导学生绘制校园地图,通过询问老师、同学交流等形式了解这些场所的用途,思考它们与自己生活的关系。随后召开班会,引导学生加深对学校不同场所的认识,讨论交流我们可以在这些场所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师生共同绘制出“场所用途表”(见表1)。 学校各场所用途表 表1 3.“绘本共读时光”,学习规则 随着学生对校园相关场所逐渐熟悉,我进一步用诵读儿歌的形式引导学生意识到身处这些场所应遵守的规则。除儿歌之外,读绘本也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我将每周三、五的早读时间定为班级绘本共读时光,选取《大卫,不可以》《不是你的,是我的》《排队啦,排队啦》等内容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绘本,与学生共读,讨论故事中主人公的言行,感知规则的意义。 学生在班级中“练习”,逐渐增强场合意识,注意不同场合的不同要求,学会了遵守规则,规范言行,不影响和妨碍他人。 (二)培养时间观念 学生进入校园后,作息时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时间观念,我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帮助他们学会按照小学学习生活要求合理安排时间。 1.我的“一日日程表” 学生要保证按时到校、在规定时间内认真上课、利用课间十分钟进行休息等,这些都需要在班级中加以训练。我们开展了“我的一日日程表”制作活动,学生在空白作息时间表上,用稚嫩、富有童趣的笔触,绘制每天的时间安排,对自己一天的活动做到心中有数,并主动按照“日程表”开展学习和生活。 2.铃声作用我知道 学生刚刚入学,并不清楚自己在学校铃声响起后该做什么,有些学生听到铃声,往往无动于衷。在老师帮助下,学生听音乐,明用途,首先认识到不同铃声的作用。同时,我在班中设立“时间管理员”,负责提示班里同学在铃声响起后开展相应的活动,如按时上下课、收拾学具用品、自主喝水、上洗手间等。 3.课余时光创精彩 低年级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我们要引导学生与家长一起合理规划这段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乐于享受生活。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经常推荐经典书籍、电视节目、电影等,并引导学生邀请小伙伴一起外出游玩或参加活动,建立更加亲密、和谐的同学关系。 (三)学习交往界限 1.自主管理,培养物权意识 学生进入新环境,结识新伙伴,常因物品的所有权、使用权发生纷争。因此,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让学生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帮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物品,不乱动、乱拿、破坏。“给宝贝起名字”,在自己的物品上标注名字,避免发生错拿现象;学习“轮流”“借用”概念,发生公共物品争端时,遵循班级共同约定的“每人一分钟”原则,轮流使用;设置“失物招领箱”,鼓励学生把掉落在地上、不清楚主人的物品放置在其中,表扬捡到物品及时上交的学生,树立正面榜样…… 2.小小便签,关注伙伴优点 在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尚未形成的低年级段,学生出于天然的正义感以及渴望老师关注的心理,向老师告状的情况频繁发生。我对这一现象加以引导,开展“小小便签纸,浓浓同学情”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别人的优点上,在便签纸上记录好人好事并在班会上宣读,让学生初步学会欣赏他人,既保护他们与老师交流的积极性,又使好人好事之风在班中盛行。 3.尊重彼此,开展文明交往 学生分不清肢体接触的轻重,常常采取拍、打、拉等方式与同伴建立情感连接,接受者也不能分辨对方的行为是否给自己造成伤害,常常造成很多麻烦和困扰。 根据低年级小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联系学生实际,设计和组织一系列精彩的班会活动,如“拉手、点赞、拥抱:用温暖的行动传递爱”“你是不是在打我”等,在情景回放、入境表演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他们学会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减少因肢体接触发生的矛盾。 在家长群、家长会上,我经常通报学生文明用语情况,和家长达成共识,引导家长做学生的好榜样;结合少先队“文明礼仪争章”活动,我们召开“我是文明星”主题班会,并与孩子共同制定班级文明公约,做到“我的约定我来守”;定期评选班级“微笑小天使”“文明小天使”,鼓励学生使用文明用语,和同伴友好沟通;墙报刊登班级文明语录,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积累文明语言。 经过两年的训练,学生完成了从儿童向学生的角色转变,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三、四年级:知处事规则,练是非明辨 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班级已经初步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情感基础。但学生集体意识仍比较薄弱,辨别是非能力十分有限,能在一定程度上遵守规则却对为何遵守不太了解。老师事无巨细的监督、提醒在此时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大,甚至会激发学生的反抗意识。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会独立自主地辨别是非、理解规则。 (一)商讨明规则 学校对学生行为规范提出了“四守”要求,即守时、守信、守礼、守纪。我们依据学校要求,首先通过讨论对“规则”形成共同认知;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四守”要求学生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该怎样为之努力;最后,全班讨论确定班级常规守则的具体要求,张贴在教室里(见表2)。 班级常规守则表 表2 (二)事件辨是非 每周班会的“焦点论坛”(讨论话题见表3)时间是学生练习辨别是非、理解规则的重要阵地。学生针对本周内班级、学校发生的重要事件,特别是矛盾冲突较为激烈的事件进行讨论,和老师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明晰事件主人公言行的得失。到了四年级,学生的目光由班级、学校转向社会,我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并讨论社会现象。 “焦点论坛”讨论话题表 表3 通过讨论自己或他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和社会新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判断标准,逐渐理解了规则的意义和价值。 (三)评价树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激发学生内驱力、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共同制定“四守”之星评选标准,每周评选“守时之星”“守礼之星”“守纪之星”“守信之星”各1名。大家最盼望的就是每周“颁星时刻”,班会主持人为当选的“四守”之星撰写颁奖词,表彰其表现;“四守”之星在全班面前宣讲自己的事迹,与大家分享好的经验、方法。这既是对获奖学生的激励,也同样引导着其他学生学习榜样,自发地改善自己的言行,争取“四守”之星的光荣称号。 五、六年级:解青春烦恼,练问题解决 五、六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意识、支配欲显著增强,他们想拥有自己的天地,想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始与老师“争夺”独立自主的权利与空间;在与同伴交流时,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言行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常因小摩擦而用负面语言向同学宣泄自己的情绪,影响同学之间的友善交往。 在前两阶段训练基础上,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可以学习面对真实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关注解决方案。 (一)创设沟通环境,排解青春烦恼 随着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不愿让父母、伙伴知道的小秘密、小心思变多了。为了创设良好的沟通环境,班级开设“悄悄话”“心情信箱”,学生可以通过写留言条、写信的方式与老师沟通,倾诉成长的烦恼。我也珍惜学生的信任和认可,认真撰写回信,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解决问题。 我们开设了“谈心茶话会”,每周一、三大课间,学生可向老师预约时间,一起到学校的生态温室,与老师沟通自己的心事或烦恼。 我们还引入“正面管教”的“致谢”环节,在班会中专门设置向身边人表示感谢的时间,用语言传递对他人的感恩,化解学生间因口角摩擦造成的小矛盾,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二)召开圆桌班会,解决班级问题 1.班会议题本——关注班级问题 学生根据自己平时观察到的班级现象和问题提出议题,记录在班会议题本上,每周由专人记录并汇总。我定期查看班会议题本,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如“个别同学经常乱动我的东西,该怎么办”“有人向别人传我的坏话,我该怎么找对方沟通”等,我会认真回复解决方法或建议,大问题与共性问题则拿到班会上讨论、解决。 2.圆桌班会——共议班级问题 圆桌会议是指围绕圆桌举行的会议,没有主席位置,人人平等,人人都是中心。以这一模式召开班会,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感与主人公意识。每次班会的中心议题,都来源于班会议题本。学生在主持人引导下展开讨论,形成解决方案。大到实践活动的设计安排,小到午饭打饭的排队顺序,都由学生自主商议,形成解决方案。 3.选择轮——选择解决之法 班级出现普遍性问题时,全班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列举各种解决方法,然后我引导学生将可行的解决方法写下来,绘制成选择轮。当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时,学生可通过选择轮上的方法进行解决。如,学生讨论了“没写、忘带作业”问题,制作了相应的选择轮,只要有人再遇到这样的问题,就可选择“午休时间补齐作业”“利用微信发给老师作业照片”等方法自行解决。学生有选择的权利,个人的意见得到尊重,问题的解决自然更加顺利。 (三)班级任务驱动,自主开展活动 1.班级常规事务——任务招募制 班级常规事务主要是为了维持班级的正常运行,相对比较固定。为了让更多学生有承担班级事务、为班级服务的机会,充分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班干部制度进行改革,将班级管理者改为任务负责人。具体做法是,将班干部的管理职责细化为一个个任务,明晰要求,制作成任务单(表4),招募愿意承担的学生领取并完成任务。 班级小记者任务单 表4 领取并完成任务的流程为: (1)领取任务单,填写信息; (2)宣读任务,阐述计划; (3)投入实践,教师指导; (4)总结收获,接受评价; (5)述职报告,总结经验。 2.班级实践活动——申报审批制 班级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自行提出主题,独立设计活动,召集兴趣相同的伙伴相互协商,共同合作完成。活动流程如下: (1)提交活动申请; (2)班会讨论通过; (3)撰写活动方案; (4)申请活动经费; (5)全员开展活动; (6)负责人汇报总结。 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开展了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见表5)。 学生实践活动表 表5 经过近六年的实践,学生在班级这个“练习场”中,通过自我教育探索成长,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的身份认知,遵守学校和社会规则,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身份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改变:从一、二年级的陪伴者,到三、四年级的引导者,最终发展为五、六年级的引领者。我牢牢把握各阶段的特点,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助力学生自我成长,培养他们独立面对真实生活的能力。 栏目: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 作者:孙秀林 北京四中璞瑅学校 责编:杨丙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