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魁是川、陕一带的传统面点,形式和种类很多,有的带馅,有的不带馅,个头和做法各不相同。关于锅魁(也有写作“锅盔”的)这个名字的来源,有不少有趣的传说,不过细究之下都是破绽百出,根据洋洋推断,这锅盔就是当地对面饼子的一类统称而已,很可能是个外来语,跟“魁首”或者“头盔”毫无关系。四川彭州市军乐镇(旧名军屯镇)出产的军屯锅魁非常有特色,又香又酥,在成都大受欢迎。而军乐镇上的子弟们也没有浪费这个天赐良机,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制作锅魁的好手艺后就行走江湖,把这川西的特产又带到了全国各地。 四川军屯锅魁 首先来介绍一下食材清单(制作6只锅魁): 面团:中筋面粉:300克、水:175克(不同品牌的面粉吸水能力有所差异,如有必要,以此为基础上下微调)、干酵母:2克 椒盐:花椒粒:5克、盐:7克 肉馅:去皮五花肉:160克、生姜:12克、白胡椒粉:1/4茶匙(teaspoon)、椒盐:6克、葱白:15克、植物油:15克 油酥:、鸡蛋:1只、黄油或者猪油:30克、低筋面粉:30克、椒盐:6克 四川军屯锅魁的做法 先来说说馅料,军屯锅魁可以是肉馅也可以是素馅,猪肉馅的似乎最受欢迎。锅魁的猪肉馅跟包子或者饺子里的肉馅不同,需要进行一些特殊处理,否则肉馅容易在卷制过程顶破或者硌破面皮,无论如何也做不出店铺里的那种效果。 五花肉要选择稍微肥一点的,这样才会足够香,做出来的锅魁也更酥一些。把五花肉放在冰箱里冻上三个小时,让它变硬后去掉猪皮,切成0.4厘米见方的小丁。
糊状的肉馅用来包饺子、包子效果肯定不好,这样的肉馅的口感全无,就像廉价的火腿肠。但是包在军屯锅魁里就不一样了,因为层次非常多,经过碾轧成型后跟面皮结合在一起,反而有一种“见香不见肉”的效果。下图就是制作好的肉馅: 制作军屯锅魁用的是半发面。店铺里实际操作的时候是把发面和死面(未经发酵的面团)揉在一起,因为他们需要连续作业,面团在这个过程中发酵程度不断变化,师傅们通过控制发面和死面的比例获得最佳的效果。而家庭制作就没有这个烦恼,可以用更简单的办法,也就是把未经充分发酵的面团当作半发面。写到这里,同学们大概会问,为什么那么多中式面点都需要半发面来制作呢?这个跟半发面的特性有关系,跟充分发酵的面团不同,半发面里孔洞组织非常细腻,所以面团的延展性很好,可以擀得很薄。面团里微小的孔洞组织受热后会膨胀,在最终成品内部形成精细的海绵状组织。口感松软有弹性。如果用死面呢,虽然延展性也很好,但是最终成品的内部缺乏孔洞,如果死面团含水量低,口感就会硬帮帮的,如果死面团含水量高,口感就会黏糊糊的。 把300克面粉堆在面点案板的中央,用刮板在面粉中央挖出一个孔,样子就像月球上的环形山。 把175克水用微波炉加热到25摄氏度左右,加入2克干酵母,搅拌均匀后倒入“环形山”里面。 用手把面粉一点点混合到水里面,直到变成比较粘稠的面糊为止,然后借助刮板把面粉和面粉揉成一个均匀光滑细腻的面团。用保鲜膜把面团包起来,让它松弛10分钟,然后打开保鲜膜,用手轻轻揉几下,包上保鲜膜再松弛15分钟。 利用这段时间,我们来制作油酥。把30克猪油或者黄油放在室温下软化后跟1个鸡蛋、30克低筋面粉混在一起,当然还有前面保留的一半(大约6克)椒盐。
取一个圆柱形的剂子,用擀面杖顺着剂子长度的方向压下去,然后前后擀几下,把它擀成10厘米长5厘米宽的面皮。
把卷好的面皮立起来,用手轻轻压一下,盖上保鲜膜松弛一下,把剩下的5个剂子做完。 最后取一张烘焙纸放在案板上,用手掌或者擀面杖把卷好的面皮压成直径12厘米的圆饼。
一面煎得金黄后,就翻面接着煎,等两面都呈金黄色时就把它们捞出来。因为油量比较多,翻面得时候请格外注意,免得被溅出的热油烫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