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 100 年前的民国画报里,找到了时尚杂志的理想模样

 youxianlaozhe 2019-05-29

� �

1926 年 2 月的一天,上海的一些个电影院门口,印刷厂的员工正向往来男女吆喝着,这次叫卖的东西有点特别——一份新鲜出炉的画报。

8 开精美靓丽的封面,印的既不是当时流行的月份牌画像,也不是按约定俗成唯一能在外 ' 抛头露面 ' 的烟花女子。

日后将红透半边天,被誉为 ' 中国葛丽泰 · 嘉宝 ' 的女演员胡蝶,此时梳着厚厚的中式刘海,手捧鲜花,似笑非笑地望向一旁。正处于新旧时代交替,追求时髦的青年们一下子被击中,纷纷为之解囊。

1.  

中国第一份画报

一份 1 角,价格公道,优待街头读者还打了八折。

着嗅觉敏锐的书店,跟着也闻风而动,争相订购,初出版的 7000 册《良友》就这样销售一空。

创始人伍联德也终于松了口气,最初为争取刊物的投资和发行资格,他力排众议,和大家担保——画报出版,事在人为。幸而成功,赚了钱归公;失败了,赔了的本钱都算他个人的。

从小醉心美术,心怀抱负的伍联德,毕业后没有随大潮出国深造,而是去了商务印刷馆。但在出版方案被毙多次后,他决心出来单干。

那个草莽年代里,挑大梁的大多是年轻人,伍联德也不列外,创立《良友》那年,他才 26 岁,并且非常有远见地认识到 ' 读图时代 ' 的到来。

「宣扬之道,文字之功固大,图画之效尤伟。盖文字艰深,难以索解;图画显明,易于认识之故也。」

当时市面上不乏图文并茂的单张画报,但内容难等大雅之堂不说,还很粗制滥造。

伍联德不一样,一上来便用质量上乘的道林纸,没几期之后,又大手笔地改为铜版纸和凹版印刷,被新闻学家萨空了称作「中国印刷最精美之画报」。内容更是超越时尚潮流,涵盖新闻实事、文化评论、摄影采风、名人小传 ......

算起来,比著名的美国《LIFE》周刊还要早了十年。

《良友》百期纪念特刊,有一幅对开的读者群像,既有老舍、叶灵凤、张天翼等社会贤达,也有家庭妇女、职业女性、黄包车夫、职员、学生等普通市民。

于是,弥合精英属性强烈的纯文学刊物,与低俗博眼球的花花小报之间缺位的《良友》,可谓正中时代的下怀。

很快一月销量便突破 4 万册,风行全国。不只是在 ' 标新趋洋 ' 的大上海,即便在货币不相通的军阀割据时期,也有远在云南的读者寄来用头发编成的表链一条,希望可作为订阅《良友》的费用。

「信里说,如果不行,他将改寄火腿或大头菜。」最后一任主编马国亮回忆道。

2.  

封面女郎与女性意识觉醒

「窃以为在文化落后之我国,图画作普及教育之工作,至为适宜」

比学术著作更能深入民间的平实内容,一不留神承担起了一代启蒙作用。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对新时代女性形象的提炼与宣扬。

据统计,在《良友》172 期刊物里,登上封面的就有 161 位女性,演员、名媛、运动员、艺术家以及新时代群体——女学生,组成了一幅关于女性参差多态的角色图谱。 

衣橱也随之丰富起来,改良旗袍、西式晚装、高跟鞋、大衣、泳装相继登场,过去对身体 ' 讳莫如深 ' 的女孩,也学着偷偷收窄腰身,以展示自己独有的曲线美。

第 120 期,刊有「新女性」图片 6 幅,向读者介绍播音员、打字员、接线生、美容师等新兴职业,鼓励她们走出家庭,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第 17 期,「毕业典礼」;第 38 期,「妇女之页」,介绍女性的不同职业与成就

《良友》刊载的搭配型录,不忘强调实用性

时隔八年再次登上封面的胡蝶,让人们惊觉变化之大。只见她在《春郊试马图》里,一身利落打扮,手执马球杆,大方笑对镜头,曾经羞涩含蓄的深闺女儿模样早已不见了踪影。

第 77 期,有着 ' 东方美人鱼 ' 之称的杨秀琼登上封面。她是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游泳比赛的女选手。虽是一体式的保守泳衣,但还是引起议论纷纷。

但对刚刚自延续千年的封建旧制阴霾中迈出步子的中国社会而言,《良友》显得不在一个频率,编辑部也因此收到过不少质疑来信:

贵报的美术,似乎偏重女性一方面,文字则以女性为谈笑品,图画则以女性为装饰品,究竟是持高女性呢?还是玩弄女性呢?  ——《良友》11 期「读者来信」

因着 ' 做大众的好朋友 ' 的理念,编辑部一向对读者意见敞开怀抱,不仅会郑重地刊登出来,还要给予反馈,隔空交流一番。

女性是一种美的表现。因此女性美在古今美术界占一重要位置;而近代中外出版物的封面用女性美的,多至不可胜算。可惜世风日下,这种东西往往不但多而无意识,更成为一种伤风败德的表现。——《良友》11 期「致读者」

第 99 期,「十大标准女性」评选,胡蝶之名闻四海,宋太夫人之福寿全归,宋美龄之相夫贤德,何香凝之艺术天赋,丁玲之文学天才,杨秀琼之泳坛健将……

与摩登进步形象相对应的是,生活方式与消费的升级。例如 7、8 期曾举办过婴儿选秀比赛,推广卫生育儿,另外也有画展戏剧推介、住宅陈设展示、上海 24 小时生活一类的栏目。当然,彼时西风东渐,其中的消费主义色彩不可置否,但比之今日广告漫天的时尚杂志或是诉求被歪曲为购物的 ' 女王节 ',实在要进步得多。

《良友》还设有「到民间去」栏目,不只关注都市女性

《良友》的成功,引来不少追随者,其内容风格也各有特色。像是邹韬奋任主编的《生活》,专门推出「信箱」栏目,为广大女性解答人生难题;备受张爱玲推崇的《玲珑》,则以超前的不嫁主义、贞操观念探讨,穿越时空吊打今日的 Aywawa 之流。

《不嫁主义》节选:

' 男子既然是这样容易变心的人。那我岂肯轻易嫁给他。被他摧残呢。又有好多的男子,拿女子当玩具……

还有所谓时髦的男子。靠了他的父亲或祖传的财产——不知是正经得来的还是欺诈来的——就来卖弄女子。女子要是嫁了他,不幸他的财产败完了。他又没有丝毫的才干。我将来又要怎样呢。

所以我希望再读几年书。在社会上谋一立足之地。万一得不到一个位置。就当了教员。

所以我决不出嫁了。'

对接吻、失恋的看法更是展现了彼时独立女性的高度与可爱:

「我们对于这种热爱的表示应该做什么态度?我以为也应该同样极热烈的承受,如果一味假痴假呆,半推半就,就更显出我们女子的没用了。」

「有人失恋时候,去寻死觅活,好像失了灵魂一样,真是笑话。」

3.  

方寸之间大乾坤

最开始时,《良友》也曾走过弯路,接替伍联德的第二任主编周瘦鹃,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他所引进的才子佳人小说,虽迎合了当时的大众趣味,但也因其媚俗肉麻引来口诛笔伐,《良友》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口碑形象,眼看摇摇欲坠。

好在一位名叫梁得所的年轻人,及时出现扭转了局面。

1928 年 2 月,在梁得所的真诚邀请下,鲁迅先生破例拍了一回写真,并发表了他为语丝社所写的自叙。

鲁迅先生逝世之时,121 期成稿被修改,以《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之丧》为题,表达了对这位良师益友的怀念之情。

接手后,梁得所雷迅速对内容进行改造,老舍、郁达夫、鲁迅、胡适、田汉 ...... 一大批重要的文人作家陆续登上画报,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解说新知识与新理想,因此有人形容为「方寸之间大有乾坤」。

不仅如此,他还千里迢迢地率摄影团拍摄,一路风餐露宿,深入西南、西北,花了 8 个月时间记录下全国各地的风貌。至此,已无人再提《良友》是小资情调的读物。

后编撰成「中华景象」、「中国建筑美」等影集,刊登在画报上

可惜的是,身处一个风雨如晦、动荡不安的年代,《良友》虽积极调整方向,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又成为救亡图存的舆论高地,但终究抵不过历史洪流。

《良友》曾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北伐胜利、革命烈士出版过特刊。

1937 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原已编好的 131 期画报原稿,在战火中付之一炬。1937 年 11 月,马国亮单枪匹马闯至香港,复刊《良友》。

战火中屡次被日寇查封、搬迁、打游击战的《良友》编辑部,在迎来和平后,却没能再续奇迹。

但它确确实实为了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正如作家赵家璧所说:

「能继续不断在内容,印刷,销路方面再超人一等的,只有《良友》...... 在过去一百三十八册中,不但可以看到中国的人民生活,思想习惯,风土人情,而且反映了十多年来,中国是经过了怎样长的一个苦难时期,到了这十八个月里,才在烽火血泪中逐渐生长成为一个独立健康的现代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