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书古文疏证》

 欣然书斋 2019-05-29

《尚书古文疏证》由清初考据学者阎若璩撰。原书共八卷,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对《古文尚书》进行了系统考证,共列举了辨正古文尚书共一百二十八条(今传九十九条)。此为清同治六年汪氏振绮堂补刊阎氏眷西堂写刻本。

阎若璩二十岁读《尚书》,发现古文尚书有可疑之处,遂穷三十余年的研究考证,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尚书古文疏证》“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此书列举了一百二十八条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认为《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伪。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与之驳辩,但亦“终不能以强辞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于不可败也”。

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的真伪问题,乃中世纪经学史的一大公案。宋代吴棫始疑其伪。朱熹虽也有怀疑,但由他集大成的理学,在哲理上据以为孔门原教旨的十六字,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便出自东晋古文的《大禹谟》。元、明时朱子学已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若证明包括《大禹谟》在内的二十五篇《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都是两汉人未见的伪作,势必危及帝国的统治学说。因而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虽明斥古文《书》、《传》均属伪作,只是私议而已。

至清初,阎若璩用了巨大精力,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进行考证,开始全面地证伪,并开始逐一揭露其来源。“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共列举了一百二十八条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认为《古文尚书》为东晋梅赜所伪。成书半帙,就得到黄宗羲的肯定;尚未刊行,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与之驳辩,但亦“终不能以强辞夺正理”,“则有据之言先立于不可败也”;于是这部《尚书古文疏证》的声名大噪。加以阎氏晚年,曾受时为皇四子的雍正帝的礼遇,更使其考证备受学者注目。

清代汉学吴派的开山者惠栋继作《古文尚书考》,以后王鸣盛、段玉裁等又续有考证。至丁晏《尚书馀论》,更证明古文《书》《传》的始作伪者是王肃,于是伪古文《书》《传》遂成定谳。因而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被论者称作“祛千古之大疑”。

黄宗羲、纪昀、钱大昕、梁启超、胡适等学者皆以为伪古文《尚书》的定案实归功于阎若璩,汪中认为阎氏《疏证》是“千余年不传之绝学”。梁启超说阎若璩“不能不认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并认为自阎攻伪古文《尚书》得胜,渐开学者疑经之风。钱穆说:“阎书议论与梅氏同者极多,而多不明引。”

阎氏在世时,此书仅有抄本流传,后由其孙阎学林刊刻(乾隆十年眷西堂刻本)。此外还有内府藏本(当即四库本)、吴氏天津刻本、偃师武亿刻本、杭州局本、《续经解》本、同治汪氏振绮堂重修本等。今传《古文尚书疏证》只有九十九条,其余“有目无文”者十二条、“目文全缺”者十七条。(介绍参考)

尚书古文疏证序(黄宗羲撰)、阎学林刻书序、钟灵敬跋、阎咏序、目录

卷一

卷二

卷三(原阙)

卷四

卷五上、卷五下

卷六上、卷六下

卷七

卷八

较阅姓氏

朱子古文书疑(阎咏辑)

《尚书古文疏证》

内封叶正面双行篆字题“尚書古文疏證”,背面牌记云“同治六年歲在丁卯,錢塘汪氏振綺堂補刊”,首黄宗羲序,乾隆乙丑阎学林刻书序,钟灵敬跋,康熙甲申(43年, 1704)阎咏“朱子古文书疑”序,卷八末有“較閱姓氏”,卷端题“太原閻若璩百詩撰,平陰朱續晫近堂梓”。

案阎学林即阎若璩之孙,据其序中所云,此书乃淮阳士大夫捐资刻印,初印本题有“眷西堂藏板”。此本乃汪氏振绮堂补刊本,书板多有漫漶,补字修板之处虽多,缺并未载明。卷三原缺未刻。

《尚书古文疏证》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祖籍山西太原,后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清代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注:此PDF文件包含分卷书签。此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藏本,框18.6 x 15厘米,11行20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版心中镌题名及卷次,下镌“眷西堂”。钤印(徐信符印:“南州書樓”朱文方印、姚鈞石印:“姚鈞石藏書”朱文长方印,“民國庚辰”朱文方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