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小柴胡汤,以及桂枝汤等,以其深邃的内涵,代表了极高的智慧,可以说,就是对中华上古文明的印证。 当今时代很奇怪,桂枝汤虽然号称天下第一方,然而小柴胡汤证却更多,大人小孩都是,但是婴幼儿极少。究其原因,后天的体质迅速下降是主要的吧。 小柴胡汤可以治疗各种发热性的疾病,包括呼吸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淋巴系统疾病… 凡是发热性疾病,迁延不愈,不宜汗、下的,就用小柴胡汤。 经常用于感冒、流感、胸膜炎、肺结核、肝炎、胃炎等疾病。还可以扩大其适应症范围,用于中耳炎、腮腺炎、鼻炎、化脓性鼻窦炎、淋巴结炎、瘰疬、急性肾炎、荨麻疹等等。 1、来源 《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之大阴旦汤(去芍药)。 2、本质 少阳病的本质,是由于脾胃虚弱,造成卫外能力的不足,故邪入半表半里,郁而化热。即“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如果脾胃不虚,太阳病不会传到少阳。 少阳病治方有十几个,以柴胡剂为主,主方为小柴胡汤。 3、组成 柴胡,《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这是对柴胡性味、作用的唯一正解!其它本草,一概不能作为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 “苦,平”,就意味着柴胡是降气的。有些人说柴胡是升提、发散的,显然错误。 “主心腹”,心在胸腔,腹指腹腔。胸、腹两腔,就是半表半里的部位,即少阳、厥阴。 “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气”是无形的,“积聚”是有形的。无论是胸腹腔间的结气,或肠胃中的积聚,它都能治。 “寒热邪气”,指的外邪。外邪入内,发寒热,它也能去,主要还是去热的。往来寒热,主要还是热。 “推陈致新。”它能去陈旧的腐秽东西,而能生新。这种作用,在《本经》中,只有柴胡和大黄所具备,难能可贵,意味深长。 “久服轻身,明目,益精。”长期服用,好处多多。哪有什么“劫肝阴”之流的学说? 学习,一定要瞄准圣人的东西,去不断领悟经典。不要饥不择食,良莠不分,逮住肉眼凡胎的东西,还视若珍宝,自误误人。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佐以黄芩。黄芩苦寒,除热解烦。 半夏、生姜,就是小半夏汤,治呕祛痰饮。 以上四味,合而“攻”邪。 人参,甘草,大枣,力补脾胃。若再加上生姜,俗称“脾四味”。三药以人参为统领,合而为“补”。补足正气,才能攻邪。 小柴胡汤七味药,核心是柴胡、炙甘草,这是方根。关键的药是柴胡,一定要重用。仲景重用柴胡半斤,其它三两。现在有很多人轻用柴胡,那还是小柴胡汤吗? 4、主证 邪结于胁下和胸中这两个区域会形成“胸胁苦满”。因为胸中是气化能量出表的中间区域;胁下是回收能量下行的中间区域。 邪陷于半表半里会“寒热往来”。因为正邪交争,当正气稍胜时,驱逐病邪,携带能量外出,便感觉发热;反之,邪气稍胜,病入里,便感觉发冷。 “心烦”是因为上焦有热。人体的大循环模式是下热上寒,泰卦的格局,下阳上阴。阳气上行,阴气下行,上下交通,阴阳交泰。 如果脾胃虚弱,痞塞不通,阳气不能下行,于是郁积而生热,便为“心烦”。下部阴气不能上行,便为寒湿。于是形成了上热下寒、上阳下阴、甚则阴阳离绝的痞卦格局。 脾胃弱了,不能接纳食物,就会 “喜呕”。 “嘿嘿不欲饮食”也是此理。“嘿嘿”二字,是情志上的反应。 实际运用中,少阳病的三个提纲证,以“口苦”为确定证;小柴胡汤的四大主证,以“胸胁苦满”为确定证。 5、意义 从形而上学,或者哲学的观点看,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没有可以治病的药。 人是天地所生,也是天地所杀。我们永远也无法使用药物修复自己,因为人类没有与天地同等的智慧。 疾病是人体自己的正气治愈的。医药只是帮助人体,恢复了正常的运行秩序而已。 比如小柴胡汤的作用,是引导正气疏通半表半里。只要邪气在这个区域,用这个方子帮助人体把邪气排出体外,病都可以治好。 病从表进入半表半里,根源在于脾胃。《伤寒论》是以脾胃为中轴来看待人体的。当脾胃弱了之后,津液能量的化生不够了,无力将病邪排出体表,病邪就会入内。如果在半表半里这个区间僵持住了,就是半表半里证。 半表半里,涵盖的是表与里之间的广大区域,三焦系统和五藏六腑都在这个区域,各种疑难杂症也大多在这个区域。这就是为什么小柴胡汤几乎可以治疗一切疾病的缘故。 二、简要判断法 1、正向判断 囗苦(外感病多),少阳病。 胸胁苦满(杂病多),小柴胡汤证。 2、反向判断 表里易知,阴阳易判。察色按脉,以别阴阳。 凡阳性病证,以排除法,若无表、里证,即是少阳病。 3、“但见一证便是” 前题是先病太阳(伤寒中风),后传至少阳(有柴胡证),但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其中一证,便是小柴胡汤证。 没有伤寒中风这个前提,此句不成立。 4、客证和加减法 客证就是可能有,可能没有。或有时有,有时没有。 加减法就是针对客证的相应用药变化。 通过考证和实际验证,《伤寒论》方后所附的客证和加减法,都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或许为了开宗立派,或想成名成家,写的书比仲圣的还厚。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使仲景大道至简的东西重归复杂,也实在是弄巧成拙,误导后人。 因此,这些东西,不能作为小柴胡的辨证和治疗依据。应该遵循仲景先圣的法度,进行加减变通(贯穿在全书各条文和方子之中)。 5、脉象 以弦脉为常,沉紧细数无力为变。 外感急性热病时脉象弦细或沉弦。 6、舌象 因为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是脾胃津液虚少、湿热蕴阻和胆火内郁等复合病机,所以一般为白、红、黄色复合舌象,是白苔、红苔和黄苔的混合体。 两个极端的情况是白色(脾胃虚)或红黄色(火热盛)。特殊的一种情况,以舌部为界,一侧为白苔,一侧为红黄苔,境界分明。 《伤寒论》中“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该条中的白苔,也是脾胃虚弱较重,湿热郁火相对较轻的极端表现。 急性热病时,舌苔白。 三、原方的简易应用 1、有“四大主证”。 2、有表证(较轻),又见四大主证之一。 或用柴胡桂枝汤(表证也重)。 3、妇人经期感冒。 4、腹中急痛,予小建中汤不愈。 5、呕而发热。 6、诸黄,腹痛而呕。 7、感冒愈后,复发热。 8、少阳耳聋。 9、痄腮。 10、虚人感冒。 11、失眠。 12、久咳。 久咳加减法: 气虚的加黄芪、白术; 血虚的加当归、白芍; 阴虚去半夏,酌加玉竹、生地; 阳虚去黄芩,酌加附子、巴戟。 13、斑秃。 斑秃,也叫圆形脱发症。 须戒除手淫,以及节制房事为前提。 14、食欲缺乏症。 指神经性食欲缺乏症。 四、加减法 小柴胡汤是经方。经方,虽然仅仅几味药,但其组成的结构是奥妙所在。仲景对经方的加减,都是有法度的。一般来说,不是你能够随便加减的。随便的,或想当然的加减,这个结构就破坏了。 所以首先要学会用成方,如果成方都用不好,还想用加减方,这就相当于自己杜撰方子,是极其愚蠢的行为。有些人不懂继承的重要,总想创新,先得知道自己的分量有多大,除非你是圣人。有限的生命,先把经方用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以下加减法,来自于仲景的法度。 1、小柴胡汤加石膏 小柴胡汤证,有口舌干燥。 由表证传到半表半里,首先要发生柴胡证。再进一步,往里走到阳明,有热了,就伴有石膏证。 小柴胡加石膏汤,石膏要用到45克以上。 小柴胡加石膏汤可以治疗: 小儿肺炎、腮腺炎、耳上下肿,目赤甚或红肿,淋巴腺肿,乳腺炎(乳房肿),睾丸炎、自汗、盗汗、痉病等。 小儿肺炎,再加杏仁、桔皮。 若大便不通者,可加枳实、瓜萎;百日咳,再加竹茹、茯苓、陈皮、桔梗;消化不良,再加枳实。 2、加芍药 治疗柴胡证,有肚子疼;痢疾。急痛,拘急痛,疼的特别厉害,更有效。口舌干,再加石膏;里急后重,再加大黄。 大阴旦汤(小柴胡汤加芍药)加减,治疗传染性肝炎的效果,为现代医家所公认。 治疗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 芍药治腹急痛、泻肚。 3、加桔梗 桔梗一般不要超过10克,多了会呕吐。 治疗嗓子痛、扁桃体发炎。 口腔糜烂、咽喉肿痛,再加生石膏,或桅子。 如果口舌干燥,再加石膏。如果化脓了,可用增液汤或玉女煎,加马勃或其它祛痰药。 4、加吴茱萸 吴茱萸治呕。食入欲呕者,吴茱萸汤主之。头痛,头晕,呕吐厉害的,就是吴茱萸汤证。 比如,美尼尔氏证,就是头晕,呕吐厉害。呕吐比小柴胡汤证的厉害,甚至于不敢起来,还头疼的厉害。这也是吴茱萸汤证。 如果有柴胡证,只用吴茱萸汤不行。小柴胡汤加上吴茱萸,就等于小柴胡汤与吴茱萸汤的合方。 口舌干燥的,再加石膏。 5、加陈皮 即橘皮。古人用它治哕逆,就是恶心干呕。 小柴胡证,有哕逆,或咳,或不想吃东西,都可以加陈皮(一般20至30克)。 最常见的是小孩干嗽。没有痰,干咳,叫百日咳。加陈皮,大枣增量。 6、加厚朴 治疗柴胡证,有腹胀满重。 7、加连翘 治疗淋巴结肿大。连翘要用大剂量。 连翘是治疗淋巴结肿大的一味重要药物,也能治疗恶疮。 8、加菊花 治疗斜视、复视、幻视,加杭白菊(一般30克)。治疗由功能性病变引起的斜视、复视、幻视效果甚好。 9、加五味子、干姜。 治疗支气管炎、迁延性咳嗽。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10、加当归、川芎 治疗外伤引起的头晕痛。 由于外伤震伤,晕痛致昏迷,苏醒后,往往遗留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缠绵不愈。 由于外伤造成瘀血阻滞,或震伤脑髓所致,需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方能取效。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最为得当。汤本求真说:“由于头部打扑,发为外伤性神经证,与本方加石膏得速效。” 11、加黄连、牡丹皮 治疗春温。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12、加牡蛎、知母 治疗甲状腺疾病。 有柴胡证,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瘤等。 13、加连翘、栀子 治疗耳疾。如突发性耳聋、耳聋耳鸣、中耳炎、鼓膜炎等。 14、加荆芥、防风、连翘 治疗过敏性疾病。 比如,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异位性皮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 出汗再加石膏;咳喘再加五味子、干姜或合半夏厚朴汤。 若兼有水气上冲者,可以合苓桂术甘汤。 15、加五味子、辛夷、生石膏 治疗花粉过敏。皮肤痒、眼睛痒,再加荆芥、防风。 16、加桔梗、辛夷、薄荷 治疗鼻渊。 17、加海藻、昆布、牡蛎 治疗瘰疬。 18、加青皮、牡蛎、莪术、鳖甲 治疗乳腺结核,月余可消除。 19、加龙骨、牡蛎、生大黄、枣仁 治疗精神分裂症,表现为胸胁苦满、夜睡噫语,时发惊恐不安,脉弦有力,舌苔厚腻微黄,加龙骨、牡蛎、生大黄、枣仁等。 五、合方 关于合方,并不是简单的两方叠加。仲景的合方,与加减法,都是有法度的。 使用合方的一般法度是,两个方子中,相同的药,取大量;不同的药,取原量。 人得病,特别是现代的特点,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是并病或者合病。并病、合病,从治疗来说,区分它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都是使用合方,结果是一样的。 伤寒、金匮里面,单方占少数,大多数都是合方,只不过是仲景先师已经为我们合成一个了。 这里所说的合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合成。比如,葛根汤证,就是一个合病,是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再加上项背强。葛根汤本身就是一个合方,是桂枝汤合麻黄汤再加葛根。葛根汤既是合方,又有加法。而桂枝麻黄各半汤,则是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合方。 这,就代表了仲景合方与加减法的法度。 1、合葛根汤 治疗小柴胡汤与葛根汤的合并证。 葛根汤与小柴胡汤的合方,就是要根据上述的法度,合并成一个方子。前提当然是既有柴胡汤证,又有葛根汤证。 2、合当归芍药散 治疗免疫性疾病。 治疗甲状腺炎。 治疗女性的黄脸婆貌。证见怕冷,疲倦乏力,情绪低落,脸上有黄褐斑,月经量少,头发稀疏,身上疼痛,皮肤干燥,眼睛干涩,等等。 3、合小陷胸汤 柴胡证,又有小陷胸汤证(胸满闷,咳黄痰,是痰热互结),就可以与小陷胸汤合方。按照法度,就是小柴胡汤加上瓜蒌,黄连。 呼吸道灼伤,也可以用此合方。 4、合半夏厚朴汤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5、合五苓散 治疗淋巴系统的疾病、淋巴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或加连翘。 6、合栀子厚朴汤 柴胡证,又有咽喉红、舌红,可以合栀子厚朴汤。 7、合栀子柏皮汤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 8、合白虎汤 治疗甲亢。 六、合方并加减法 1、周期性疾病 以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一指疾病有日周期、周周期、月周期、年周期性。 二指没有明显的周期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比如,癫痫、神经性官能症等。 2、腺体疾病 凡是人体的腺体部位,比如甲状腺、扁桃腺、乳腺、淋巴腺、腮腺等,都在半表半里的位置。 凡是腺体肿大、疼痛、发炎一类的阳性证,都可以用小柴胡汤为主的柴胡剂,随证加减治疗。 3、肝、胆疾病 急慢性肝炎、乙肝、肝硬化、肝硬化腹水,具有柴胡证者,用本方随证加减皆效。 慢性肝炎,也有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或合当归芍药散证。 肝硬化腹水,表现有胸胁胀满,小便黄少,面色暗黄,腹大如鼓,脉弦滑数舌黄苔腻,原方加车前子、白术、泽泻等。 急性肝炎兼有黄疸的,多证见口渴、小便不利、黄疸、腹胀满等,用本方与茵陈蒿汤或五苓散合方。 血虚型的慢性肝炎,证见口苦、胸满、食少、呕吐、心烦、胁下痞硬、腹部喜按时,用本方合当归芍药散治疗。 血瘀型的慢性肝炎,证见口苦、心烦、胸腹满痛拒按时,用本方合桂枝茯苓丸治疗。 两胁疼痛较剧时,加香附、郁金或元胡。 4、肝掌 除了生理性的肝掌,在肝硬变病人中,大部分易合并肝掌。肝掌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静养,安定情绪,制怒,减少思虑 ,禁酒,是保养的要点。 柴胡剂加减是主要治疗方剂,患者往往现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龙胆泻肝丸、茵陈五苓散等证。 5、糖尿病 柴胡证,有飞蚊症,视物模糊等视网膜病变的,可用小柴胡汤加减。 6、干燥综合症 小柴胡汤加减可以治疗干燥综合症。 阴虚体质,证见口鼻眼干,伴随形体偏瘦,肤白唇红,口渴喜饮,舌红少苔,腿抽筋,大便干结者,加白芍、枸杞子、天花粉、生地、麦冬等养阴药。 脾虚者,证见脸色暗黄,缺少红光,唇舌暗淡,舌体胖大有齿痕,大便稀等,合五苓散。 7、肺结核 加桔梗、丹皮、当归、芍药等。 咳血者,加茅根、阿胶清热凉血育阴之品。 心痛者(狭心症),加桅子、香豉清热解郁。 有胸水者,与大陷胸汤或小陷胸汤合方,治疗气郁水热互结之证。 8、乳疮 重者合小金丹或犀黄丸,消症散结;轻者加赤芍、丹皮、芒硝、当归、桃仁,活血化瘀。 9、癌症 原发性肝癌,胆囊癌,结肠癌,直肠癌等,多为小柴胡汤证。 鼻咽癌,以颈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症状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随证加减。 10、艾滋病 艾滋病人服用小柴胡汤3个月以后,T淋巴细胞开始增加,说明小柴胡汤预防艾滋病有效。 附:相关的经典原文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依法治之。 4、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8、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9、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10、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11、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12、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13、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4、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15、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6、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7、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1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9、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