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70:学好了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就等于学好了半个中医!

 中医知识圈 2023-11-09

原创 张胜兵中医 武汉庸胜堂中医张胜兵 

1、如何理解第96条条文

今天我们所要讲的内容特别重要,因为今天我们要把古今非常经典的名方小柴胡汤首次地为大家介绍一下。

小柴胡汤,它有多么重要呢?它的地位有多么的高呢?我们用十个字来总结一下小柴胡汤在中医史上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重要性。

正所谓:若通小柴胡,则通医道也。古人对小柴胡汤的这个研究总结的十个字,只要将小柴胡汤能够融会贯通,那么整个中医的道理,整个中医的这个法规、方法,全部都一通百通。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第96条条文的原文。

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复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这条条文呢,有几个地方我们解读一下。

首先伤寒五六日,中风,究竟是伤寒还是中风?还是伤寒之后中风?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嘿嘿不欲饮食,嘿是个通假字,它念mo,通幽默的默。嘿嘿是表情淡漠,静默不言。不欲饮食,是说他不想吃东西。心烦喜呕的“喜”,并不是这个人有多么地喜欢呕吐,而是心烦善呕,心烦多呕。是少阳病的临床表现常常会见到呕心烦喜呕的后面就出现了,或什么、或什么我们之前讲过,这个叫或然证,就是有可能出现的,而不是每个小柴胡汤证都会出现的。后世医家称之为或然证。

关于或然证,我们在第40条条文小青龙汤里面也讲过,但凡是有或然证的时候,就出现了加减法,所以张仲景在小青龙汤里面也出现了加减法,在小柴胡汤也出现了加减法。但凡是出现像小青龙汤和小柴胡汤,有这样加减法的条文呐,它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在后世医家的整个中医界的这个地位,不言而喻。

回顾一下第40条条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那么这个或后面全是或然证,所以小青龙汤的方子后面有加减法,而小青龙汤的地位不言而喻,我在讲小青龙汤的时候讲了好几条,都是在讲它的加减法,在临床当中的奇效病案,而不胜枚举。

今天这个小柴胡汤甚至比小青龙汤更重要,加减法更广泛,在临床当中的这个运用,可以说是历代医家莫不尊其为奇方也。

所以小柴胡汤一定要认真地学好它,而且还能够用它的或然证的加减法。在临床当中不仅仅要学会本条条文的加减法,还要会灵活运用,变化无穷

小柴胡,它的或然证的加减法,远远不止张仲景《伤寒论》里的原文。我在临床当中用小柴胡汤,它变化多端,早就超出了《伤寒论》张仲景所说的这些或然证证法,以及他的加减法。

那么我们把这条条文解读完之后,我就举几个病案我临床当中的病案。

伤寒五六日,中风。可以把它理解成倒装句,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省文法。只要你没有违背张仲景的意思就行。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伤寒五六日,如果你把它做倒装句的话,就是中风、伤寒五六日。意思就是说,无论你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过了一定的时间,出现了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这些少阳证的话,那么就是用小柴胡汤来治疗。所以伤寒五六日,中风,它其实是无论中风还是伤寒,过了几天或者过了一段时间。张仲景表达的是这个意思。但是有些人,就把它翻译的完全背离了这个张仲景本意。

五六日,我们把它做一个大概的数据而已,不是真的就是一定指五六日。

这一种认为是倒装句的这种翻译的方法,没有问题。

另外一种,你也可以说它是省文法伤寒五六日,中风多少日,把中风后面的多少日省掉了,只是中风的后面把时间省掉了。也就是说不管伤寒过了多少天,还是中风过了多少天,只要他出现了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的这些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那都可以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为什么会把时间省掉?因为他不能预测太阳中风到小柴胡汤证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不能预测?因为太阳中风是外风,而小柴胡汤所主的少阳它也属于风,它属于风木。那么以风来息风。它主要是看外风的强度和风木,也就是肝胆的正气的强弱,来决定它中风之后,它究竟多长时间转化成小柴胡汤证,所以它没有时间,不能确定。

所以呀,这两种解读我觉得都可以。第一种解读是刘渡舟刘老解释。第二种解读是张胜兵解读的,用省文法的意思。这两种解读,虽然解读方式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没什么区别。

那么我为什么说这两种解读都行呢?因为这两种解读没有违背张仲景的本意,也是临床的实际情况,因此都是没有问题的。

有的人说,你怎么知道这里是倒装句或者是省文法,你为什么说这里无论是伤寒还是中风,只要他出现寒热往来等等,这些临床表现的少阳证,用小柴胡汤的治疗,你可以确定你所表达的是正确的呢?那我就用条文第101条来佐证一下。

101条条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条的原文就没有写时间,不管你是伤寒还是中风,只要出现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既然101条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第96条隔得这么近,那么他是不是可以类比等同借鉴来看?

两条条文的区别只不过一个写了时间,一个没写时间,仅此而已。太阳中风是不是五六日,伤寒是不是五六日不得而知。因为这个数字是个概数,其实伤寒五六日你也可以写,伤寒中风五六日不要,或者伤寒五六日,中风后面加个时间。那么这个时间其实加了之后反倒显得不灵活了。

因为它是否来传经或者说它的转归,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一个是取决于邪气的盛衰,第二个是取决于正气的强弱,邪正博弈的时间就决定了传经,或者是传变的时间,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它都是外邪,外邪与正气的博弈,如果说正气弱一些,那么很有可能这个伤寒、中风不需要五六日,很快就能进入到少阳证小柴胡汤证,如果说身体体质比较强,伤寒可能五六日都没有传经,说不定六七日它才能转变成小柴胡汤证。

所以是否传经取决于邪气的盛衰与正气的强弱之间的博弈,博弈的时间决定了疾病的传经与否和转归,以及它的传变,所以它这个数字在这里的意义并不大,因为临床根据不同体质的人,那么它转换成或者说传经成少阳病的这个时间,是不能确定的,所以还不如说伤寒中风,寒热往来,把五六日去掉,可能会更符合临床实践一些,就跟101条一样了,就是无论伤寒还是中风,只要出现少阳证,就小柴胡方。

那么有的人说,张老师你仗着自己有一点文言文功底,在这里解释了几种解读方式,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呗。那么是不是我这样解读了之后,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呢?当然不是,我肯定是要有条文作支撑的。

我们看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97条前面所说的不是和小柴胡方证一样?但97条的小柴胡汤证第一句话说得血弱气尽,就是气血不足说明正虚邪气进来之后,直接就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了,很快就出现了小柴胡汤证,哪里需要什么五六日

所以张仲景说五六日也不一定指五六日。他说的这个概数就是无论伤寒还是中风,只要出现了寒热往来的这个少阳证都要用小柴胡汤。

所以他在96条的后面用了好几条来说明了,小柴胡汤证它不是一个绝对的条条框框的一个而是一个灵活的,所以我们学小柴胡一定要灵活。你不要只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你一定要理解、感悟张仲景的深层次含义,不要被表面的几个字局限,那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

清朝黄元御《伤寒悬解》,他说:伤寒五六日又中风邪,此在太阳,即风寒两感,桂麻各半汤证也,风寒在表,逼遏少阳经气,于是少阳病作。为什么一代伤寒宗师竟然把伤寒五六日中风翻译成伤寒五六日之后又中风邪,实在是背离了张仲景本意太远啦。不知道他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他的解读为什么这么幼稚。当然,我没有批评他本人的意思,我是在想他是怎么么出名的。

而且他注定能名垂青史,他的《伤寒悬解》也好,其他的一些书籍,特别是他晚年写了一本小册子《四圣心源》,在中医界的地位上是很高的,但是我每每总觉得黄元御此人,他的名和实有点不相符,好多《伤寒论》的解读错的是一塌糊涂,不知道是哪些人在崇拜他,搞不懂。

当然,我在这里只是就事论事,说一下黄元御《伤寒悬解》里面的这一条条文的解读,至于他在《四圣心源》里面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在这里并没有对他这个人进行全盘否定

那么关于其他医家的一些解读,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地说,就说一下黄元御的明显错误

我们解读一下这条条文,意思就是说,伤寒或者中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寒热往来,这个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等,这些证是病邪已经入了少阳,那么这个时候用小柴胡汤来治疗。

因为这个病在少阳,那么对于阳来说,表是指太阳,里是指阳明,而少阳是半表半里,那么这是单纯的,对于阳来说。那对于阴和阳一起来说的话,太阳、阳明、少阳都属阳,太阴、少阴、厥阴都属阴,而少阳它又在阴阳之间,所以也可以称为半表半里,半阴半阳。

少阳为半表半里,邪气在少阳,就会引起枢机不利,正邪纷争,正盛则发热,邪盛则恶寒,那么正邪互有胜负,因此就会出现寒热交替,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往来寒热了。

既然是少阳证,我们看一下足少阳脉的循行。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犯少阳经气不利,就可以出现胸胁苦满。当少阳火内郁,影响脾胃,少阳又与厥阴肝相表里,因此它会影响肝脾的功能,那么影响肝脾之后,就会出现了神志淡漠,不欲饮食。

那么少阳之火郁犯胃可以导致胃失和降而喜呕,火郁扰神则心烦。邪居少阳,枢机不利所出现的一系列影响到其他脏腑的一系列症状,我们应该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用小柴胡汤。

因为少阳它是枢机之职,外临太阳,内接阳明,因此,它受邪常常有出入表里或进或退的变化,因为它退可以到太阳,进又可以入里。

而且少阳的气是可以在胆和三焦之气之间互为沟通,因此这个病它也有在上与在下的差异,而且少阳能够与其他脏腑产生许多的联系,或者是相生,或者相克等等,因此这个少阳病的或然证就很多。

比方说邪郁胸胁,还未犯到胃腑的话则烦而不呕。邪热灼津则口渴。肝胆气郁,横逆犯脾则可以出现腹中痛。少阳经气被郁,经气不利,轻则胸胁苦满,重则气机壅滞,则胁下痞硬。少阳受邪,三焦不利,水道不调,水饮内停,饮邪上犯,则可出现心下悸。水饮下蓄则可以出现小便不利。寒饮射肺,肺寒气逆则可以出现咳嗽。里热不盛而兼表则不渴而身有微热。这一系列都属于小柴胡汤的或然证,都可以在小柴胡汤基础上根据病情来随证加减。

2、小柴胡汤加减

加减法里说: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一枚,胸中烦而不呕是指邪热聚于胸膈,没有犯及到胃,所以就去掉了人参、半夏加瓜蒌实来去胸中烦。

若渴是木火内郁,津气受伤,因此去掉了半夏加人参、瓜蒌根。瓜蒌根就天花粉来清热生津。人参之前在课中早就讲到了,张仲景时代的人参和我们现在的东北人参不同,那时候的人参是具有养阴益气功效,能生津,介于今天的人参和西洋参之间的。

若腹中痛是邪气已经犯到了脾,是由于少阳邪气犯脾,因此他去掉了苦寒伤脾的黄芩,加芍药因为它可以和脾络而止腹痛。

若胁下痞硬,应是少阳经气壅滞,因此就去掉具有壅满性质的大枣,加了牡蛎来软坚散结。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是水液代谢异常,因此要去掉苦寒的黄芩加茯苓以淡渗利水。

如果不渴,外有微热,是邪热不盛而兼有表证,因此要去掉了人参的壅堵,加了桂枝以解表。因此就会有“温覆微汗愈”这种原文,这条在加减法里面。

如果咳,是寒饮射肺,肺寒气逆,这个时候就要参考小青龙汤里的要加干姜和五味子来温敛肺气,人参、大枣甘壅不利于气之上逆,因为肺寒气逆。那么生姜在这个地方又太过辛散,因为他这里只是寒饮射肺,并没有说他还有表证,所以生姜、大枣就不要,人参又太补,也不要。

这就是张仲景他在小柴胡汤里面的加减法,其实这个加减法没有说完,因为每个人的脏腑功能机理,它的虚实程度、强弱程度都不一样。所或然证将会琳琅满目都不一样,张仲景是举不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他加减法的深层次含义,仍然不能够背离初衷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2字箴言,在这个加减法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即所谓若通小柴胡,则通医道也。

另外在小柴胡汤里的煎煮法里面,有一个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再煎取三升是用了去渣再煎之法去了渣再煎,这是取其气味醇和。去渣,再煎之后,它的和解之功就更加地体现的淋漓尽致。

因此小柴胡汤为和解剂,八法里面和法的典型代表,方剂也是重要方剂,它的地位无可替代。

而且小柴胡汤里的柴胡是君药,如果把小柴胡汤的柴胡黄芩的比例搞错了,那开的不是小柴胡汤

那么我在临床当中用小柴胡汤,一般是柴胡25克,黄芩9克或者10克。他们一般是柴胡24克,黄芩9克,因为我们现在用的《伤寒论》剂量是一两按照3克计算,黄芩三两就9克,那么柴胡半斤用的是24克,但是为了方便算账,为了抓药的不麻烦,再加上现在的药物大多栽培,所以我一般柴胡用25克,黄芩用10克。所以如果不是按照柴胡、黄芩的比例来,那么它就不具备柴胡汤证的功效。

如果柴胡用到二十几克,剂量这么大,它是来清热的。而黄芩和柴胡不一样,黄芩苦寒,味道重一些,而柴胡,它轻一些。柴胡要解表的话,它的用量要大一些,因为它的味比较轻,虽然有味苦能清热,但是柴胡味比较轻,它能够解表热,但是剂量尽量要大一些。如果剂量小一些的话,那就疏肝了,比如说柴胡疏肝散、逍遥丸,它的柴胡用10克到15克。这里的柴胡用的尽量大一些,是来解热。那么柴胡剂量如果再小一些,小到3到6克的话,那么就是引经药有时候是用来引肝经啊,有的时候是用来提升,比方说补中益气汤里的柴胡只有几克,但是它和升麻在一起,可以配合把黄芪的气往上提,包括升陷汤,一些方剂里面都是用到了这么个性质,但是柴胡大剂量是来解热的。

所以柴胡大剂量用来解热配黄芩,黄芩它味道重一些,它能清热除满,特别是能清郁热。因此柴胡配黄芩一个清郁热,一个解表热,这两个药合在一起,能够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一个偏表,一个偏里,通过一定的比例就能解半表半里。所以这是柴胡配黄芩的深层次含义,一表一里合在一起,来治半表半里。

半夏和生姜能够调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人参、甘草,是半个理中汤也可以说它是半个四君子汤,它是来益脾胃之气的益气和中,扶正祛邪。而半夏、生姜,就是小半夏汤能降逆止呕

所以,不要看小柴胡汤,它总共才七味药,其实际上它涵盖了几个小方。那么这七味药在一起,寒热并用,升降协调,就可以疏利三焦,通上达下,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所以它被称为和解剂之代表方。

小柴胡汤作为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它的运用是相当的广,它除了能够治疗少阳病以外,他还能治疗以少阳病为主的三阳合病,能够治疗以少阳病为主的少阳阳明并病,也可以治疗热结尚浅的阳微结证,也可以治疗热入血,寒热如疟的疾病。那么厥阴病呢?正气来复,脏邪还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也可以用它,以及产后发热,也可以用小柴胡汤。

金匮要略》里还用它来治疗黄疸、呕吐、妇人产后病以及妇人杂病,只要属于少阳枢机不利的,都可以用小柴胡汤来加减治疗。

现在临床对小柴胡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仅可以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还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多种疾病。在临床当中,我们主要用小柴胡汤的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张仲景在101条所说的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根据这个原则来辨证处方。

关于小柴胡,它的临床应用实在太多,病案不胜枚举。比方说在2020年疫情期间,我就发现那次疫情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时间每个人不等,但是大致在那一段时间集体发作,就是我发现成百上千的人,突然出现了口苦,寒热往来,这个症状和小柴胡汤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一样,我说你只要发现口苦、忽然热忽然冷,你赶紧用小柴胡汤。

没有条件抓药的,你用小柴胡颗粒,当时我就发了这么一条信息和这么一篇文章,就救了不少人。

你看,当你把知识学到一定程度,你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告诉老百姓的时候,你可能不知道,你一句话可能救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甚至几十万人,他们的性命就在于你一句话,因为你教给了他们,什么时候用小柴胡汤。

因为我活生生地见到了小柴胡汤证在新冠当中出现的时间段,见证了一个一个用小柴胡汤来抗疫的奇迹,而且是有的一天,有的两天,有的只吃了半服药,身体强壮的人就好了。因此我下定决心,此生一定要把《伤寒论》普及,作为毕生之己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发扬《伤寒论》。之前在没有碰到疫情,我还没有这么重视它。碰到疫情之后,我对《伤寒论》的重视,可以说是摆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这个《伤寒论》我要一直讲下去。

所以无论如何,我一定要把《伤寒论》讲得让老百姓都能听明白,让大家都受益,因为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救不了几十亿的人。但是,通过我的讲课,如果大家听到了你能够自救的话,那么善莫大焉,我讲课的目的就完成了,我的人生使命也就到这里可以终结了。如果我真的做到了,死而无憾,因为当时抗疫的时候,我就已经写过了这一个遗书和请战书,生死有命,即使是在抗疫当中不幸去世,那我也相信自己能名垂青史。即便不能名垂青史,那么自己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那么一点微弱的贡献,也足以让我的后世作为学习当中的一点借鉴。或者,当一个小小的楷模,这样,我此生足矣。

这是疫情当中小柴胡方使用,至于小柴胡方治疗不明原因性发热,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肝硬化、肝癌,那就太多了。比方说,在加减法里说: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就因为这段话,只要出现口苦的,不管你有没有寒热往来,只要有口苦,而西医诊断为肝硬化、肝癌的,我统统小柴胡汤来加牡蛎,当然牡蛎四两还不够,在我的这个临床当中,喜欢治疗肝硬化、肝癌,有口苦的就用小柴胡汤来加减,加牡蛎,加山慈菇、加浙贝母,这些软坚散结的药,如果热象比较明显,还要加夏枯草、猫爪草之类的。

这是在我的肿瘤学的书里会有介绍,我只是告诉大家我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硬化、肝癌,但凡见到少阳证,那我一定会用它。而且张仲景喜欢用牡蛎来治疗胁部的痞块,所以牡蛎和鳖甲、山慈菇是我治疗肝癌,肝硬化常用的药。你看这不是小柴胡汤在临床当中的发散化应用吗?张仲景也没有说它治疗肝硬化、肝癌,他说只说胁下痞硬,我们就知道他提示可以治疗肝上的肿瘤,包括肝血管瘤,肝囊肿啊,肝硬化,肝癌等等,只要见到柴胡证,不必悉具,用它加减。

3、病案

我举一个我印象非常深的一个病案,就发生在最近这几年,有一个患者是位女性,她应该是在50岁左右,她也通过疫情才了解到我的,她得了一种怪病,病位你说是腰吧,它不是腰,你说是肚子吧,不是肚子,它就是在腰和肚子中间的那个地方,两边对称性的疼痛,我怎么说呢?就是在半表半里之间,不前不后之间。

因为我们腹部属阴,背部属阳。她疼痛的部位既不在背部的阳面,又不在腹部的阴面,而是在阴阳之间,而且两边对称,疼了很长时间,去西医院做检查,结果显示没问题。那么西就没有办法治疗。于是她就只能拿点膏药贴一贴,但是仍然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还是疼。疼痛的部位就是在手自然垂下与手臂相接触的皮肤的部分,当然她也不是皮肤痛,它就是在不前不后。

我是第一次接诊这样的疼痛,用针灸也没有效果,她这个痛用了很多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找中医治,吃了也没效。我就思考,我就想她的病位在半表半里,但是它不属于胁下,它就在腰和腹交界,赤白肉交界地方疼,两边对称,

我就想到小柴胡汤,条文说不必悉具,但见一证便是,但关键问题是,她一证都没有,不是不必悉具的问题,是没有小柴胡汤证。仅仅是她疼痛的部位在半表半里。我想,反正这个地方是半表半里,不前不后,既不属阴又不属阳,那就属少阳,于是我就用了小柴胡汤。

我在用小柴胡汤下方的时候在想,她痛了很久,小柴胡汤的原方应该治不了,小柴胡汤的加减法是可以治腹中痛的,但她不是腹痛。我当时在想,只要大方向对了就可以了。于是我就给她用了小柴胡汤。再加上久病入络,我就跟她加了一点入络的药,例如蝎子、蜈蚣久病必虚,再加更加了一点益气的药。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药方开下去,她吃完之后就起效。

她说果然名不虚传呐,想当初,张医生在武汉用中医来抗疫名震华夏,大家都以为张医生当时是神棍,都以为他用中医来抗疫是吹牛的,但是今天这个病案,就说明张医生可能将中医已经学到一定程度了。我说哪里哪里,我只知道灵活运用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嘛。

这个病对我的刺激很大。我觉得张仲景的东西,太博大精深了,他从来就没有告诉你能治这种病,因为这种病很有可能张仲景本人也不一定见过,但是他医理已经告诉你

学医有时候要以不变应万变,有时候要以万变应不变。如何取舍,怎么样去运用?一切都在你对条文的理解的是否深刻,是否能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能够随时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在临床当中碰到各种各样的疾病,要心中有数。你表面上对病人要谦虚,说这个我可以给你治,但是你在内心一定要坚决地相信你自己,相信张仲景,相信中医,相信你所学的东西。如果你没有把这个病解决,可能是你的思路不正确。不一定是中医治不好,是证明你该学习了,该提高了,该听课了。

若通小柴胡,则通医道也。

关于小柴胡汤的第一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我们后面条文当中还有很多关于小柴胡汤的地方,我也将会对小柴胡汤的各种的病案,以及我的心得体会慢慢地讲给大家听。

为什么呢?因为一次性讲不完,小柴胡汤这个方子甚至可以写一本书,所以我的介绍也只能是告诉你心法,然后你自己去体会,慢慢地去理解,去拔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