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方证(《伤寒论》解读

 供需相应 2017-12-24

一,小柴胡方证的地位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一帖大方。是中医和解之剂的代表方,由于和解少阳枢机,解气机之郁于阴阳之间,攻补兼施,阴阳平衡,和解气机。因而被临床医家广泛应用。特别因仲景一句“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成为临床广泛运用之方,中医界时有某位医家因为善用柴胡而被称为“某柴胡”,李赛美老师曾经在讲课的时候说道:“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当你辩证无处下手之时,即是不清不楚之时,投于小柴胡汤常可见意想不到之疗效”。

二,方剂组成及方解:
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方歌】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口苦咽乾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功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少阳病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方解]对于本方剂的机理,共认的有这样三个方面:其一,解少阳郁热;其二,幹旋中焦气机;其三,补脾气之虚。因而对药物作用的配对上,大体上是:柴胡黄芩为一对,和解少阳枢机,为主药;生姜半夏为一对,幹旋中焦气机;参枣草为一对,补脾气之虚。

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存在着欠妥之处。因为少阳病多由外感之邪侵袭肌表,阳气不得外达,内郁生热而致病,因而通阳解郁为主,清热降火为副,因为阴阳之枢,阳邪不解,容易使病邪入里而转因,故温中健脾为佐使。因此,笔者认为,按下述分法应该有其道理:

1,柴胡:通阳达表,解少阳之气郁以祛邪,为主药。故此药用量最重,达八两,是其他药量的二倍以上,可见仲景的用意。柴胡主升阳解郁以祛邪退烧,非大剂量难以达效。

2,黄芩半夏:幹旋中焦气机以解热。由于少阳生发气机被郁于内,而生热,非黄岑不解,故用黄芩清上焦被郁之湿热。半夏右旋,使阳明胃士之气以降,又半夏为化痰之要药,与黄芩相配,祛少阳为郁所形成的痰湿之热。半夏泻心汤以半夏黄芩相配即此机理。

3,姜参草枣:甘温以补脾,使脾气上升,一来促柴胡之升阳达表之功,二来护顾脾气,以防邪之下陷。

三,适应证:

在《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条文较多,多散见于太阳、阳明、厥阴病篇中,因而少阳病篇的条文反不多见。其作用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少阳经腑实热证:常见症状如口苦,咽干,目眩,胁下胁,心烦欲呕,默默不欲饮食,寒热往来等。其病因来由有三:

其一,太阳病迁延日久之变证:如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37)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其二少阳经气不足,感受风邪而致病。如: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其三,太阳病误治而致病。如: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149)

2,三阳同病。如: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3,少阳兼里虚证。如: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一一此为与大阴同病。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澉然汗出而解。(230)

上为与阳明同病。

4,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
5,阳微结。如.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14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