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芳觅胜:湖州铜镜(沈向明)

 文化佳园 2020-09-09

每到一个城市,我总喜欢探寻它的历史、寻访它的古迹。来湖州,自然也不例外。

西苕溪自天目山余脉蜿蜒而来,流入城西之清源门后称漕渎,经仪凤桥后,与东苕溪之水相会,汇拢后通称霅溪。然后经骆驼桥、潘公桥北注太湖。其中清源门内永安桥至仪凤桥一带的苕溪两岸,民居密集,是老湖州高门聚焦之地和商贾市井之所。虽然岁月流转,城市日新,但漕渎、街巷依旧,这里就是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所幸的是此处离我住的浙北大酒店并不远。去年岁末的一天清晨,我于小雨中慢步其中。从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走出了名人贾安宅、钮福保,他们书写了“一街两状元”的传奇。这片街巷因水而生、临水而建,因水塑形。至今仍可以看到“湖州溪水穿城廓,傍水人家起楼阁”的传统水乡本色:临溪的楼阁、傍水的河埠、临风的玉树、粉墙黛瓦的庭院,百姓“百坦”声声的悠闲生活。

悠闲的生活,自然少不了镜子。现代人用玻璃镜照容,而古代人则用铜镜。铜镜以圆形为主,偶而也有其他的形状。铜镜用以照容的一面油光可鉴;镜背则是匠人大显身手的舞台,镜背装饰有繁密而多样的花纹,中心有一圆钮,钮中有孔,用以穿系丝带,以便于掌握。铜镜在战国、两汉和隋唐曾出现三个兴盛期,它们精工细致,纹饰华美。宋以后重实用、轻纹饰的湖州铜镜才开始流行并广泛传播。湖州并不产铜,然盛产铜的安徽铜陵离此不是很远,更何况湖州城内的苕溪水,特别适宜铸铜。那时,小西街仪凤桥一带,私家镜坊林立,铸镜名匠辈出。匠人们将纯红铜和锡,或铅、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熔化,再灌入模具,冷却后取出毛坯,然后进行机械加工,表面涂锡汞,成为照容的铜镜。小西街生产的铜镜“如日之精,如月之明”,远销日本、东南亚,湖州也因此而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铸镜中心。

中国最早的铜镜出自青海齐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虽然只有两面,但是夏商周三代的铜镜的数量,就全国来说也不过数百枚,且多其貌不扬,有的干脆素面朝天。这些铜镜均为圆形,而同时期外国的铜镜却是有柄的,由此可见中国一开始就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如今,玻璃镜早已取代了铜镜,然而鲁迅先生在《坟·看镜有感》中讲的那个故事,却耐人寻味:“但我向来没有遇见过一个排斥玻璃镜子的人。单知道咸丰年间,汪曰祯先生在他的大著《湖雅》里攻击过的。他加以比较研究后,终于决定还是铜镜好。最不好解释的是,他说,照起面貌来,玻璃镜不如铜镜之准确。莫非那时的玻璃镜当真坏到如此,还是老先生又戴上国粹眼镜之故呢?我没见过古玻璃镜,这一点终于猜不透。”

汪曰祯,清代史学家、诗人、数学家,浙江湖州人,咸丰四年举人,官会稽教谕,少时受母赵氏之教,矢志于学,博览群书,编纂成《二十四史日月考》50卷;谙熟于乡土历史、地理,曾修撰《南浔镇志》等志书。明清以来,湖州仍然是重要的铜镜产地,继风靡海内外的湖州石家镜而起的湖州薛家镜,依然名满天下。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汪曰祯才在《湖雅》中“戴上国粹眼镜”,说出这番离奇的话吧!试问,有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