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长溪、谷门(《针灸甲乙经》),长谷、循际、谷明、补元、循元、大肠募(《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平脐中,距脐中2 寸。 【解剖】①肌肉:腹直肌及其鞘处。②血管:第9 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③神经:第10 肋间神经分支。 【释字】《说文解字》:“天,巅也。”《说文解字》:“枢,户枢也。” 【释穴】天即天空,枢即枢纽,天枢者,天的枢纽,是围绕天的中心旋转的。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称为天枢,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天枢星是以北极星为中心,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5 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是夜空中心,是不动的,以天枢为首的北斗七星环绕之而行,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由此而确立四季。天枢穴位于脐旁两寸,左右各一,肚脐即神阙穴,是先天所遗留,位于躯干中央,《素问》:“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因此天枢穴与神阙的关系,好像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针刺或按揉该穴,按照左升右降方向调气,可带动身体躯干气机运行。 腹部有三个枢纽:第一,天枢穴本身是中心,天枢在肚脐旁。《内经》有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身体前部就是以肚脐为中心,以上下应天地。天枢是胃经的腧穴,胃属土,居中焦,五行为土,以天之气而论,地位于中心,这个中心在人体就是天枢穴,在天上就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第二,以神阙为中心,神阙位于任脉,任脉统一身之阴,精藏为阴,神阙以上“精化为气”,神阙以下肾藏精,神阙为人体的中心点,也就是阴阳的中心,相对于北极星的位置。第三,天枢还以太乙为中心,太乙是后天之本,太乙对应紫薇垣,是天球的中心。 【气血运行状态】足阳明大肠经血气从头走足,经脉气血运行至此,经气发于皮下而为天枢穴,居人之中,应天地之中,天地阴阳合和相交之气。 【穴性】本穴属足阳明胃经腧穴,运气为燥土,五行属土,六气为燥。天枢居人之中,天之中心,天地气交,阴阳升降和调,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可斡旋中焦脾胃,升脾气,降胃气,中土之气为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根本,因此天枢可补足正气。本穴是大肠经募穴,可调节胃肠中的水液升降,主治大便秘结与泄泻。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应用】《针灸甲乙经》: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挟脐急,天枢主之……疟,振寒,热甚狂言,天枢主之……脐疝,绕脐而痛,时上冲心,天枢主之……气疝哕呕,面肿,奔豚,天枢主之……大肠胀者,天枢主之……阴疝,气疝,天枢主之……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依时休止,天枢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小便不利……灸天枢百壮。天枢,主疟振寒,热盛狂言。天枢,主冬月重感于寒则泄,当脐痛,肠胃间游气切痛。 《针灸大成》:主奔豚,泄泻,胀疝,赤白痢,水痢不止,食不下,水肿腹胀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泄利,疟寒热狂言,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妇人女子癥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针法灸法】直刺1~1.5 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同侧腹部。可灸。 【现代研究】 (1)电针急性痢疾患者的天枢,在针后3 分钟内即有肠鸣音的显著变化,15~30 分钟后肠鸣音明显降低,停针后又恢复到针前水平。这与临床报道针刺天枢对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泄泻、便秘等疾病均有减轻症状、加快康复的治疗作用相吻合,说明针刺天枢对肠功能有一定调整作用。 (2)治疗月经过多,取双侧天枢,用30 号1.5 寸毫针,针尖略向外侧刺,留针40 分钟,行补法,于经前5 天开始至经期结束为1 个疗程。 (3)治疗泌尿系结石,以针刺天枢为主穴,配合肾俞、三焦俞等穴,排石率达到50%。 (4)治疗习惯性便秘,患者取仰卧位,两腿屈膝,医者以强手法顺时针按揉患者天枢,先右后左,按揉5 分钟后,即有微微腹痛,多于次日排便。每晚1 次,连续7 天,即可形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