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萎缩性胃炎 吴某, 女, 47 岁。 初诊: 1978 年 3 月 9 日。 病史: 患胃病 30 余年, 近 3 个月加剧, 纳呆消瘦, 间歇性呕吐, 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诊断: 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 胃下垂。 经治疗未见好转。 入本院后经补液、 解痉止痛、 镇静、 消炎等治疗, 呕吐止, 继以助消化药后渐好转, 能进半流质食物, 但每日进食只一两左 右, 故体重仍在下降, 几个月来共减重 12kg。 于 3 月 9 日来诊。 诊查: 诊见面色黄滞少华, 唇黯, 舌黯嫩、 齿印、 舌边有瘀点瘀 斑, 苔剥近于光苔, 只于舌根部尚有疏落之腐苔, 脉左弦细, 右虚寸弱 尺更弱, 低热, 大便 7 天未行, 背部夹脊有多处压痛点。 辨证: 此乃气阴大虚, 胃失煦养, 血失鼓动, 瘀阻脉络之候。 治法: 治宜补气健脾和胃, 养阴救津, 佐以活血通络, 兼退虚热。 处方: 太子参 24g, 茯苓 12g, 山药 12g, 石斛 9g, 小环钗 9g, 丹 参 12g, 鳖甲 30g (先煎), 麦芽 18g, 甘草 5g。 另: 参须 9g, 每周炖服 1 次。 7 剂。 二诊: 3 月 15 日。 低热退, 精神较好, 食量稍增, 惟大便尚秘结 难排, 面色由黄滞转稍有润泽, 唇黯, 舌嫩色黯, 苔薄白 (中根部), 舌边见瘀斑, 脉右细弱, 左细而弦, 稍滑缓。 病有起色, 治守前法, 于前方中加白术 9g, 火麻仁 18g, 另炖服参须 9g, 每 5 天 1 次。 三诊: 3 月 22 日。 又见低热, 开始有饥饿感, 大便仍靠开塞露始 能排出。 舌嫩胖色黯, 舌边有瘀斑, 苔薄白润, 脉缓细弱, 右稍弦。 处方: 太子参 30g, 茯苓 12g, 山药 18g, 石斛 18g, 小环钗 9g, 丹 参 15g, 鳖甲 30g (先煎), 麦芽 18g, 百合 15g, 甘草 4. 5g。 另: 炖服参须 9g, 每 4 天 1 次。 7 剂。 四诊: 3 月29 日。 头痛头晕, 月经来潮已3 天, 翌日将净; 胃纳转 佳, 每餐能尽半两米饭; 唇黯稍淡, 舌黯嫩, 瘀斑稍减少; 苔薄白, 尖 部少苔; 脉细数, 右稍弦。 照上方加百合 24g、 炙甘草 6g, 去丹参 (因月事未完), 并嘱从第 4 剂起加丹参 18g, 百合加至 30g, 连服 10 剂。 仍 4 天炖服参须 9g1 次。 五诊: 4 月 12 日。 体重比入院后最低时 (41kg) 增加 3kg 多, 有 饥饿感, 面色转好, 面部较前饱满。 舌黯, 白苔复长, 舌边瘀斑减少, 脉细稍弦。 处方: 太子参 30g, 茯苓 12g, 山药 18g, 小环钗 18g, 龟板 30g (先煎), 百合 30g, 素馨花 6g, 麦芽 30g, 丹参 18g, 大枣 4 枚, 炙甘 草 6g, 7 剂。 六诊: 4 月 18 日。 病况继续好转, 4 月 15 日做纤维胃镜检查: 慢性浅表性溃疡 (已非萎缩性胃炎)。 活检亦为慢性炎症细胞。 舌质淡黯, 苔薄白 (全舌有苔), 舌边瘀斑缩小, 脉缓稍弦。 处方:照上方小环钗改为 15g, 百合 24g, 丹参 15g。 共服半个月。 七诊: 5 月 3 日。 患者自觉良好, 每天可食 3 ~ 4 两米饭, 面色转 润, 颧部仍黯。 唇淡, 舌质淡嫩, 有瘀斑, 但色变浅, 苔薄白, 脉左细 右稍弦。 处方: 太子参 30g, 黄芪 15g, 茯苓 12g, 白术 9g, 山药 18g, 龟板30g (先煎), 小环钗 12g, 丹参 15g, 麦芽 30g, 大枣 4 枚, 甘草 5g。 病者带药出院, 继续到杭州疗养半年后恢复工作。 追踪观察 7 年 余, 未见反复。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 余认为萎缩性胃炎实为本虚标实 的虚损病。 本病之虚, 主要为脾胃亏虚, 脾亏虚于阳气, 胃亏虚于阴 液, 此为病发的前提和本质。 其病机的成因则多由烦劳紧张, 思虑过 度, 暗耗阳气, 损伤阴液; 亦有因长期饮食失节, 缺少调养, 致使后天 损伤; 亦可因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大病失调所致。 本病之实, 多为虚 损之后所继发, 脾气亏虚, 血失鼓动, 血滞成瘀阻络, 此为一; 脾失健 运, 湿浊不化, 痰湿停聚, 此为二; 瘀阻湿郁加之阴液亏损, 则易引致 虚火妄动, 此为三。 在治法上, 补脾气, 养胃阴, 是治疗之根本。 但标 实不除, 不能很好地固本, 所以活络祛瘀, 除湿化痰, 清退虚热, 亦是 不可忽略的重要措施。 上述病例, 胃病 30 余年, 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之中, 所谓劳倦伤 脾是造成脾胃虚损的病因; 纳呆, 消瘦, 体重下降, 面色黄滞, 唇黯, 舌淡嫩, 齿印, 脉虚弱, 胃下垂, 是脾脏阳气亏虚的证候; 舌苔光剥, 呕吐, 脉细, 是胃之阴津亏损已甚的外候; 胃脘疼痛, 上腹及背部夹脊 压痛, 舌边见瘀斑, 是脉络瘀阻的见证; 低热, 大便秘结, 脉弦, 乃阴 虚夹有虚热之故。 处方用太子参、 茯苓、 山药、 麦芽、 参须、 甘草以培 补脾胃, 健运其气; 用石斛、 小环钗、 山药急救已伤之胃阴; 用丹参、 鳖甲益阴活络、 通脉祛瘀兼清虚热。 本证以虚损为本, 瘀热为标, 故遣 方用药以培元气救阴津为主, 祛瘀清热为辅, 方与证合, 故能建功。 此病是伤于后天, 消化吸收之功能甚差, 故培补不能急于求成, 骤 投大温大补之厚剂, 不然只能滞其胃气, 灼其胃阴; 救护胃阴亦不能过 于滋腻, 以免壅阻脾脏阳气的恢复; 活络祛瘀要防破血太过, 清退虚热 要防伤阳。 笔者认为: 治疗本病时, 培元宜用太子参、 山药、 茯苓、 炙甘草等, 虽补力不及党参、 黄芪, 但不会滞气助火, 再反佐以麦芽使之 易于受纳, 这对于消化吸收功能甚差、 胃阴已伤的本病患者是恰到好处 的。 余在使用参须时是颇有考虑的, 脾胃大虚, 不求助参力不行, 故选 用补力稍缓之参须, 并根据脾胃渐复的情况逐渐加密投药次数, 不图急 功, 俟其胃阴渐复元后再用黄芪。 至于救胃阴, 特别是舌苔光剥者, 石 斛、 小环钗、 山药最为相宜; 活络通瘀, 清降虚热, 丹参配鳖甲较为妥 贴; 至于化湿浊, 宜选用药性较平和之扁豆、 茯苓、 鸡蛋花、 麦芽等, 切忌用温燥之品, 因为易伤元气与胃阴, 胃阴不复, 病机不转, 则犯虚 虚之弊。 患病日久, “穷必及肾”, 损及他脏, 脾胃属土, 肝属木, 脾虚往 往肝气乘之, 故治疗时不能忽视与肝肾肺的关系, 于适当之时加调养肝 肺肾之品。 本病例在治疗中曾用素馨花、 龟板、 百合等品, 就是根据这 一思想。 |
|
来自: 紫苏333 > 《脾胃肠病的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