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铁涛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五、健脾除痰法治愈噎膈一例

患者张某,女,46岁。初诊∶1974411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9734月因患急性黄疸性肝炎而住传染病院治疗,2个多月后痊愈出院。出院后仍继续服中药,6月中旬开始觉服中药后胃脘不适。6月底每干吞咽时有阳碍感,并伴有牵拉样疼痛,且疼痛部位从项部逐渐下移。9月疼痛移至创突上胸骨后并向背部及上胸部放射,时有胃脱烧灼感及恶心,但无呕吐,114日住解放军某医院治疗。根据纤维胃镜及多次食管钡餐检查,诊断为食管炎。又因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三酸甘油三酯250mg%诊断为"冠心病"。共住院治疗3月余,经用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效果。

诊查;诊时除上述吞咽受阻伴食管下段疼痛症状外,并见疼痛加剧,发作严重时则不能食,强咽即吐;面色白,气短乏力,舌嫩,苔白润,脉弦滑,重按无力。

辨证∶噎膈证。属气虚痰阻。治法∶健脾除痰。

处方∶威灵仙15g竹茹10g胆南星10g枳实5g党参15g云苓12g白术10g甘草5g

上方药共服50剂,自觉疼痛发作时间缩短,间歇时间延长,目胃纳转佳,舌淡胖嫩,苔白浊厚,脉细滑。病有好转之机,仍守上法。

处方;党参15g白术12g云苓15g威灵仙18g竹茹10g法夏10g橘红5g积壳5g甘草5g

服上方药40天后,食管疼痛减轻,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脉细滑。再服药20天后,症状消失,胃纳二便均佳而告治愈,追踪4年一直未再发作。

【按语】噎膈一证,多因痰、瘀、气虚等因素所致。本例因病后损伤中气,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成痰,痰浊阻膈而成。从患者面色恍白、气短乏力、舌嫩苔白、脉重按无力,可知脾气内虚;食管疼痛,饮食难下,强咽即吐,舌苔润,脉弦滑,乃痰浊中阻之象。脾虚为本,痰浊为标,本虚标实。故治以健脾除痰,冀以扶正驱痰,标本兼治。初用四君子汤加胆星、竹茹、枳实、灵仙,后予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取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以扶正固本;遣温胆汤或胆星、竹茹之类,以除内结之痰;灵仙除湿通络止痛,用以引经。谨守病机,效不更法,终收预期之效。

六、健脾阴通络法治愈胃院痛一例

吴某,女,47岁。

初诊197839日。

主诉及病史∶患胃病30余年,近3个月加剧,纳呆消瘦,间歇性呕吐,某医院作纤维胃镜检查诊断∶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胃下垂。经治疗未见好转。入本院后经补液、解痉止痛、镇静、消炎等治疗,呕吐止,继以助消化药后渐好转,能进半流质食物,但每日进食只1两左右,故体重仍在下降,几个月来共减重12kg。于39日来诊。

诊查∶诊见面色黄滞少华,唇暗,舌暗嫩、齿印、舌边有瘀点瘀斑,苔剥近于光苔,只于舌根部尚有疏落之腐苔,脉左弦细,右虚寸弱尺更弱,低热,大便7天未行,背部夹脊有多处压痛点。

辨证∶此乃气阴大虚,胃失煦养,血失鼓动,瘀阻脉络之候。治法∶治宜补气健脾和胃,养阴救津,佐以活血通络,兼退虚热。

处方;太子参24g云苓12g怀山药12g石斛9g小环钗9g丹参12g鳖甲30g(先煎)麦芽18g甘草5g

∶参须9g,每周炖服1次。7剂。

二诊315日。低热退,精神较好,食量稍增,唯大便尚秘结难排,面色,由黄滞转稍有润泽,唇暗,舌嫩色暗,苔薄白(中根部),舌边见瘀斑,脉右细弱,左细而弦,稍滑缓。病有起色,治守前法,于前方中加白术9g,大麻仁18g,另炖服参须9g,每51次。

三诊322日。又见低热,开始有饥饿感,大便仍靠开塞露始能排出。舌嫩胖色暗,舌边有瘀斑,苔薄白润,脉缓细弱,右稍弦。

处方;太子参30g云苓12g怀山药18g石斛18g小环钗9g丹参15g鳖甲30g(先前)麦芽18g百合15g甘草4.5g

∶炖服参须9g,每41次。7剂。

四诊329日。头痛头晕,月经来潮已3天,翌日将净;胃纳转佳,每餐能尽半两米饭;唇暗稍淡,舌暗嫩,瘀斑稍减少;苔薄白,尖部少苔;脉细数,右稍弦。

照上方加百合24g、炙甘草6g,去丹参(因月事未完),并嘱从第4剂起加丹参18g,百合加至30g,连服10剂。

4天炖服参须9g1次。

五诊;412日。体重比入院后最低时(4lkg)增加3kg多,有饥饿感,面色转好,面部较前饱满。舌暗,白苔复长,舌边瘀斑减少,脉细稍弦。

处方∶太子参30g云苓12g怀山药18g小环钗18g龟板30g(先煎)百合30g素馨花6g麦芽30g丹参18g大枣4枚炙甘草6g7

六诊;418日。病况继续好转,415日作纤维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溃疡(已非萎缩性胃炎)。活检亦为慢性炎症细胞。舌质淡暗,苔薄白(全舌有苔),舌边瘀斑缩小,脉缓稍弦。

处方;照上方小环钗改为15g,百合24g,丹参15g。共服半个月。

七诊53日。患者自觉良好,每天可食34两米饭,面色转润,颧部仍暗。唇淡,舌质淡嫩,有瘀斑,但色变浅,苔薄白,脉左细右稍弦。

处方;太子参30g黄芪15g云苓12g白术9g怀山药18g龟板30g(先煎)小环钗12g丹参15g麦芽30g大枣4枚甘草5g

病者带药出院,继续到杭州疗养半年后恢复工作。追踪观察至今7年余,未见反复。

【按语】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余认为萎缩性胃炎实为本虚标实的虚损病。本病之虚,主要为脾胃亏虚,脾亏虚于阳气.,胃亏虚于阴液,此为病发的前提和本质。其病机的成因则多由烦劳紧张,思虑过度,暗耗阳气,损伤阴液;亦有因长期饮食失节,缺少调养,致使后天损伤;亦可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大病失调所致。本病之实,多为虚损之后所继发,脾气,亏虚,血失鼓动,血滞成瘀阻络,此为一;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停聚,此为二;瘀阻湿郁加之阴液亏损,则易引致虚火妄动,此为三。在治法上,补脾气,养胃阴,是治疗之根本。但标实不除,不能很好地固本,所以活络祛瘀,除湿化痰,清退虚热,亦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措施。

上述病例,胃病30余年,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之中,所谓劳倦伤脾,是造成脾胃虚损的病因;纳呆,消瘦,体重下降,面色黄滞,唇暗,舌淡嫩,齿印,脉虚弱,胃下垂,是脾脏阳气亏虚的证候;舌苔光剥,呕吐,脉细,是胃之阴津亏损已甚的外候;胃脘疼痛,上腹及背部夹脊压痛,舌边见瘀斑,是脉络瘀阻的见症;低热,大便秘结,脉弦,乃阴虚夹有虚热之故。处方用太子参、云苓、怀山药、麦芽、参须、甘草以培补脾胃,健运其气;用石斛、小环钗、怀山药急救已伤之胃阴;用丹参、鳖甲益阴活络、通脉祛瘀兼清虚热。本证以虚损为本,瘀热为标,故遣方用药以培元气救阴津为主,祛瘀清热为辅,方与证合,故能建功。

此病是伤于后天,消化吸收之功能甚差,故培补不能急于求成,骤投大温大补之厚剂,只能滞其胃气,灼其胃阴;救护胃阴亦不能过于滋腻,以免,雍阻脾脏阳气,的恢复;活络祛瘀要防破血太过,清退虚热要防伤阳。笔者认为∶治疗本病时,培元宜用太子参、怀山药、云芩、炙甘草等,虽补力不及党参、黄芪,但不会滞气助火,再反佐以麦芽使之易于受纳,这对于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阴己伤的本病患者是恰到好处的。余在使用参须时是颇有考虑的,脾胃大虚,不求助参力不行,故选用补力稍缓之参须,并根据脾胃渐复的情况逐渐加密投药次数,不图急功,俟其胃阴渐复元后再用黄芪。至于救胃阴,特别是舌苔光剥者,石斛、小环钗、怀山药最为相宜;活络通瘀,清降虚热,丹参配鳖甲较为妥贴;至于化湿浊,宜选用药性较平和之扁豆、云芩、鸡蛋花、麦芽等,切忌用温燥之品,因为易伤元气,与胃阴,胃阴不复,病机不转,则犯虚虚之弊。

患病日久,"穷必及肾",脾胃属土,肝属木,脾虚往往肝气乘之,故治疗时不能忽视与肝肾肺的关系,于适当之时加调养肝肺肾之品。本病例在治疗中曾用素馨花、龟板、百合等品,就是根据这一思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