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邓铁涛单味用药经验——淮山药

 虚竹怀远 2022-05-07 发布于湖北省

查看源图像

淮山药

        山药为薯赘科植物薯談的根茎,古怀庆府(今河南焦作境内,含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县)所产山药名贵,习称“怀山药”,素有“怀参”之称。《本草纲目》概括五大功用“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皮肤赤肿,肥胖等病症。但药性缓和,常须配伍使用,如《本草正》曰:“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第其气轻性缓,非堪专任,故补脾肺必主参、术,补肾水必君茱、地,涩带浊须破故同研,固遗泄仗菟丝相济。诸丸固本丸药,亦宜捣末为糊。总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佐使”。

【应用特色】

      山药补而不滞,不热不燥,能补脾气而益胃阴,药理研究证明,山药的主要成分为淀粉酶,能刺激胃肠道运动,促进肠内物排空,增加小肠吸收功能,有助于消化,常用于慢性胃炎。邓教授认为慢性胃炎是伤于后天,消化吸收之功能甚差,故培补不能骤投大温大补之厚剂,不然只能滞其胃气,灼其胃阴;救护胃阴亦不能过于滋腻,以免壅阻脾脏阳气的恢复。邓教授常用淮山药配伍太子参、茯苓、甘草等为培补脾胃健运其气,补气之力虽不及党参、黄芪,但不会滞气助火,这对于消化吸收功能甚差,胃阴已伤的患者,较为适合,故为邓教授所喜用;用淮山药配伍石斛、小环钗救胃阴,特别是舌苔光剥者,最为相宜。

        山药、惹茵仁伍用,益脾胃、促健运、清虚热、善治肺结核。此药对经验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正如《药品化义》所讲:“山药,温补而不骤,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调肺之功,治肺虚久嗽,何其稳当。”

       邓教授常以黄芪、山药伍用,用于糖尿病。据化学药理研究,山药含黏蛋白质、淀粉酶等。其中所含黏蛋白质在体内水解为有滋养作用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而所含淀粉酶有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作用,对糖尿病有一定疗效。而黄芪有补中益气、升阳、实媵理之作用,与山药的益气阴、固肾精的功用相合,共奏益气生津,健脾补肾、涩精止遗之效。

       淮山药还可作为药食两用之品经常食用,有益健康。本品不寒不燥,味甘质润,作用缓和,既能补气,又能养阴,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聪耳明目、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延年益寿的功效,含有较多的营养成分,又容易消化吸收,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物美价廉的补虚佳品。既可作主粮,又可作蔬菜,香甜可口,软糯绵长。难怪山药有“山中之玉”、“神仙之食”的赞誉。《神农本草经》把山药列为上品:“山药色、香、味三绝”,云其“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本草求真》曰:“山药,本属食物。”《本草经读》亦有:“山药,能补肾填精,精足则阴强、目明、耳聪。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宋人苏颂等编撰《本草图经》对山药的吃法也有记载:“薯茜,今处处有之……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

      山药能补脾气益胃阴,且补肺益肾,是一味平补肺脾肾之佳品,但本品养阴能助湿,所以湿盛中满、或有积滞、有实邪者不宜。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食用山药一般无明显禁忌证,但因其有收敛作用,所以患感冒、大便燥结者及肠胃积滞者忌用。

【验案举例】

         吴某,女,47岁。1978年3月9日初诊。患胃病30余年,近3个月加剧,纳呆消瘦,间歇性呕吐,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査诊断: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胃下垂。经治疗未见好转,入本院后经补液、解痉止痛、镇静、消炎等治疗,呕吐止,继以助消化药后渐好转,能进半流质食物,但每日进食只50g左右,故体重仍在下降,几个月来共减重12kg。诊见:面色黄滞少华,唇暗,舌暗嫩、齿印、舌边有瘀点瘀斑,苔剥近于光苔,只于舌根部尚有疏落之腐苔,脉左弦细,右虚寸弱尺更弱,低热,大便7天未行,背部夹脊有多处压痛点。此乃气阴大虚,胃失煦养,血失鼓动,瘀阻脉络之候。治宜补气健脾和胃,养阴救津,佐以活血通络,兼退虚热。处方:太子参24g,茯苓12g,淮山药12g,石斛9g,小环钗9g,丹参12g,鳖甲30g(先煎),麦芽18g,甘草5g。另:参须9g,每周炖服1次,7剂。

      3月15日二诊:低热退,精神较好,食量稍增,惟大便尚秘结难排,面色由黄滞转稍有润泽,唇暗,舌嫩色暗,苔薄白(中根部),舌边见瘀斑,脉右细弱,左细而弦,稍滑缓。病有起色,治守前法,于前方中加白术9g、火麻仁18g,另炖服参须9g,每5天1次。

      3月22日三诊:又见低热,开始有饥饿感,大便仍靠开塞露始能排出。舌嫩胖色暗,舌边有瘀斑,苔薄白润,脉缓细弱,右稍弦。处方:太子参30g,茯苓12g,淮山药18g,石斛18g,小环钗10g,丹参15g,鳖甲30g(先煎),麦芽18g,百合15g,甘草5g。另:炖服参须9g,每4天1次,7剂。

      3月29日四诊:头痛头晕,月经来潮已3天,翌日将净。胃纳转佳,每餐能尽25g米饭,唇暗稍淡,舌暗嫩,瘀斑稍减少,苔薄白,尖部少苔,脉细数,右稍弦。照上方加百合24g、炙甘草6g,去丹参(因月事末完),并嘱从第四剂起加丹参18g,百合加至30g,连服10剂。炖服参须9g,仍4天1次。

       4月12日五诊:体重比入院后最低时(41kg)增加3kg多,有饥饿感,面色转好,面部较前饱满。舌暗,白苔复长,舌边瘀斑减少,脉细稍弦。处方:太子参30g,茯苓12g,淮山药18g,小环钗18g,龟板30g(先煎),百合30g,素馨花6g,麦芽30g,丹参18g,大枣4枚,炙甘草6go7剂。

      4月18日六诊:病情继续好转,纤维胃镜检査:慢性浅表性溃疡(注:已非萎缩性胃炎)。活检亦为慢性炎症细胞。舌质淡暗,苔薄白(全舌有苔),舌边瘀斑缩小,脉缓稍弦。照上方小环钗改为15g、百合24g、丹参15g,共服半个月。

      5月3日七诊:患者自觉良好,每天可食75~100g米饭,面色转润,额部仍暗,唇淡,舌质淡嫩,有瘀斑,但色变浅,苔薄白,脉左细右稍弦。处方:太子参30g,黄芪15g,茯荟12g,白术9g,淮山药18g,龟板30g(先煎),小环钗12g,丹参15g,麦芽30g,大枣4枚,甘草5g。

          患者带药出院,继续到杭州疗养,半年后恢复工作。追踪观察7年余,未见反复。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