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论语》之3: 巧言令色

 百科知识博览 2019-05-30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第一》)

大意是: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个人理解:

      巧言令色,是中国著名的成语,是来自孔子对于某些人的观感,虽然孔子时代离现在已经过去2500年,但是人性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人性的贪婪、人性的恐惧、人性的趋炎附势、人性的好逸恶劳…都依旧!

      回到生活中,巧言令色的人,大家一看就知道,虽然他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但是我们的内心始终有一杆称,这个称就是“仁”!表面的和颜悦色、表面的花言巧语都难以掩盖其眼神中透露出的那一丝贪婪!

      大家都很清楚,做人做事都有原则的,触犯了原则、触犯了底线,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既然是人际关系交织而成,那么这种关系就必然建立在社会次序之上,周朝作为分封制:“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农民-手工-商人”这一条垂直的金字塔结构逻辑是非常清楚的,每一个阶层做好每一个阶层的事情,每一个阶层都有每一个阶层的游戏规则!一个阶层最好不要去打破另一个阶层的次序。

      所以,孔子对于周朝末期的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痛心疾首,这些破坏社会次序与结构的人都是那些表面上看装得和颜悦色的样子,一个个在主子面前花言巧语,实际上人心已经变坏,已经堕落,他们都是笑面虎,值得警惕,内心没有“仁”,为了利益,已经丧失良知,个个都野心勃勃,随时犯上作乱,于是直接导致春秋战国时代的“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的悲剧发生,这种现象层出不穷,孔子看在眼里,所以孔子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身边那些“巧言令色”的人,他们是“鲜矣仁”,他们已经没有什么良心,他们什么事情都可能干出来。

      从这一点看,孔子就是人际关系大师,从他只言片语中,体验到他对一个人所作所为行为举止的认真观察与思考,从而领悟到为人处事的基本理念!孔子的为人处事的理念与标准直接影响中国乃至东亚社会2500年!

精读《论语》之3: 巧言令色

2019-3-3于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