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在《论书札记》:“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这是其原话,其意思大概是:写行书要有楷书的法度,点画的位置关系应该有楷书的稳定性,而写楷书要有行书的呼应关系,点画连接呼应间显灵动。 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理解这句话前,我们先来探讨什么是楷书,什么是行书。 启功大师 行书与楷书的定义楷书的定义:
以上定义重点强调:“方正”、“平直”、“端正”、“楷模”。 也就是说,楷书应当横平竖直,字形方正,是汉字的楷模。这是从外形上定义楷书,然而却没有从笔法的角度去解释定义。 行书的定义:
意在强调行书书写速度比楷书快,比草书慢,仍然是在外性上定义行书。 下面从笔法层面剖析行书与楷书的区别。 启功大师 行书与楷书在笔法上的区别在笔法上,行书(或者草书)与楷书最大的区别就是转折处,行书在转折上一般为圆转或者绞转,提按幅度较小,而楷书在转折处是提按,并且幅度很大。这从本质上解释了他们的区别。 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 如上图所示,在折笔处,行书的提按明显较弱,而楷书转折处,应是先提笔,后按笔,并且提按幅度较大,而行书基本没有提按(或者比较轻微),或绞转转笔,或轻微转动笔杆而转笔,收笔处往往渐渐提笔,最后出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书写感受。 既然楷书与行书有这么大的区别,为何“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 如果对于唐楷这样纯粹而成熟的楷书而言,这句话其实没有实际意义。 行书宜当楷书写?首先,在用笔上,行书与楷书存在巨大差距,怎么能当楷书写呢? 启功说行书要与楷书一样的聚散结构,行书结构须符合法度。 这句话我们首先要高清楚什么是法度?结构如何聚散才符合法度? 比如我们要写一个“书”字的行书,“书”字结构如何写才能符合法度?我们列举古代名家书写过得“书”字,如下图所示: 以上所有“书”都是名家书写,每个人写的都不一样,有的胖、有的瘦,有的密、有的疏,并且空间结构可有着天差地别,若论法度,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条: 1、书写笔顺较为固定。 2、字的写法较为固定。 3、横画较为等距。 其他便无。 若论结构聚散(聚散指疏密关系和收放关系),请问有固定的法度可言吗? 显然,书家在写字的时候,是随性随意书写,不受约束,因此各家书写不一,形态各不相同,无法便是法。 因此无论从笔法上,还是结构上,实在很难理解“行书宜当楷书写”的结论。 如果真要说的能当楷书写,那么就是练习楷书后,可能行书写的更加“漂亮”吧,但这样的后果是会把行书写死,被框在楷书端正稳定的法度里无法自拔,很难写好行书,更不用谈如何写好草书了。 因此,启功所讲的“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说不通。 楷书宜当行书写?楷书能不能当行书写呢? 依前所述,笔法上是讲不通的,而依启功所说,点画顾盼始不呆板,意即能使楷书写的生动活泼,呼应流畅。 那么我们以唐楷为例,来一探究竟,如下图所示: 其中,智永和赵孟頫的楷书是比较符合启功所说,确实存在较强的点画呼应关系,活泼生动。启功的“启体”亦是如此,他们的楷书偏于行书,楷书能当行书。 启功的“启体” 但是其他书家的呢?真的能看出如行书般的呼应关系? 恕笔者愚钝,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呼应关系,你怎么就那么肯定他们写的时候没有重新起笔? 也许会有人说:楷书之所以强调呼应关系是因为强调书写的流畅性,是一种状态的描述,不是说能不能看出来。 但现在问题关键在于就算你书写的不流畅,时常断笔蘸墨,也很难看的出来,笔者当年没有练行、草书的时候,写楷书不是照样获奖被人夸吗? 所以,如果你写的是唐楷(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的楷书)这样成熟的正楷,更本不必当行书写,只要清楚笔顺关系,笔尖在空中划过的轨迹自然是顺畅的,根本没有必要在意是否需要练习行书或者注重行书的笔意,“楷书宜当行书写”等于没说,因为呼应关系是笔顺的问题,一笔写成(不大幅度提笔,不蘸墨,不换笔的书写状态)的楷字必定顺畅,与是否需要练习行书无关。 而写成智永那样的楷书确实需要行书的基础,因为智永的楷书不像唐楷,偏于行书(提按速度和幅度在行书与楷书之间,为“行楷”),赵孟頫亦是如此。 至于“呆板”问题,则更简单了。 智永和赵孟頫那样偏于行书的楷书因为加强了行书笔意,确实不呆板。 但是欧阳询那样的楷书,基本没有行书笔意,为何不呆板? 因为欧体“险绝”,欧体的结构独具匠心,于平正之中求不正,变化莫测,故不呆板。而颜体大气磅礴,笔画形态不一,字势有别,故不呆板。 欧体和颜体的生动性不是靠行书的呼应连带笔意,而是靠点画形态和结构字势的千变万化。 因此,启功所讲的“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不一定正确,对启功一类的行楷而言是说得通的,对唐楷而言是说不通的。 楷书掌握节奏 行书加强生动经上述论证,启功先生所说的“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不完全正确,但并不代表学习楷书就可以不学行书,学习行书可以不学楷书了。 “行书宜当楷书写,楷书宜当行书写”是有道理的,只是其理不在“聚散和顾盼”,而在“生动和节奏”。 “行书宜当楷书写”之理:学楷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训练自己的书写速度,将自己的速度慢下来,写行书才会又快有慢。 “楷书宜当行书写”之理:学行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掌握字形结构的多变性,无论疏密、收放、粗细的变化在行书里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我们可以将这些生动的变化带入楷书中,写出欧体的“险绝”,造出不同的“字势”。 因此行书与楷书是可以互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