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瀛集 收集了近幾個月寫的有關台灣的小詩,有些跟之前比作了改動。內容多是旅居所見的風景、所得的感悟和台灣詩人作品的讀後感等等,所以就叫它談瀛集。 夜望 漁煙炊火影斑斑,十萬人家衹隔山。此夜船歌清入骨,望江樓畔望台灣。 龜吼觀海 臨風仗劍起龍鳴,鯤島浮波撼此城。我自蒼山望蒼海,一般煙色眼中輕。 為梅齋先生作 依然台海一潮空,南渡衣冠氣尚雄。猶恐此生重見日,與公俱是白頭翁。 重陽隨手二絕 煙濤今始信微茫,叢菊初開恨已長。歸夢時增酣夢少,滿城燈火正重陽。 江湖倦客罷登樓,萬里身迎海上秋。欺我立花如立雪,涼風吹影下汀州。 對雨四首 摩空山雨欲晴遲,搖落溪頭最早枝。一樣雲橋兩榮悴,令人長憶看花時。 欲向山僧問法台,連陰未放曉嵐開。嗟余本是雲間淚,何事殷勤送汝來。 廿四番風如有信,三千里路未傷魂。平湖宵雨催寒葉,雨打浮菱葉打門。 登樓悵望雨中河,秋鎖江城玉練波。滿眼雲關迢遞事,涼風吹斷短長歌。 台北捷運宣傳欄刊載題為過自由週刊鄭氏自焚舊址詩,中有“僑居早已成鄉土,小國真堪付好民”之句,觀之百感雜生遂作口佔一絕 浮嶺隔山看未真,百年時局眼中新。徒勞一炬誇錚骨,竟是福州渡海人。 夜雨 此土真何地,逢秋氣轉寒。談瀛成海客,吹夢過燕邯。宿雨連江透,流雲带月残。浮聲喧百里,不敢話鰲竿。 論詩五首 讀張夢機 偶向君書覓子衿,後生於此見唐音。豈饒風韻初天寶,絕似詩才起瘦金。袖裏分攜山谷句,病間多事藥樓吟。合將十二年中字,慰我霜秋一寸心。 讀連横 飄零我亦為過客,一讀君書一自哀。幾度催詩成劍氣,每憑彈指幻樓臺。江山劫換身无影,風雨秋深雁不來。隔岸年年猶隔世,撫膺長弔故人杯。 答李啟嘉先生 三百年餘收鹿耳,九州風雨欲離秦。雲山慣作前生恨,嶺海元無古逸民。自把孤衷遺上界,剩將一死證殊倫。封章不見延平老,國史驚看字字新。 附:李啟嘉先生《自由周刊郑南榕自焚旧址改名自由巷》元玉“傲骨虽焚神不毁,岂甘郡县入强秦。僑居早已成乡土,小国真堪付好民。长夜启明凭一炬,来年发聩仗群伦。自由刻镂为名巷,青史回眸血色新。” 讀丘逢甲 西風獨念客征衣,倚劍歸來未有期。筆底金甌成永固,人間朱雀正長離。瀛台渡後誰滄海,故國秋初自旅羈。向使英魂如舊日,牙璋亦可拜黃旗。 消盡年光歎此人,壺嶠秋近又逢君。節樓燈起籌邊計,斷角聲催瀝血文。補海為公傾一簣,習戎憐我遜三分。朝衫冷落應如是,後世紛紛說策勳。 遊記七首 過台南 非是年來尚遠遊,識余香草美人秋。管教雨雨風風意,分付煙煙樹樹洲。於有夢時趨故壘,似無心處見崁樓。曉天一抹雲方破,對此湖山自可留。 過艋胛水仙宮舊址 遺世居然法相空,前朝身列禹王宮。徒教細馬移仙闕,不放長鯨過海東。萬派商聲聽似夢,十年車水走如鴻。龍山殿後今誰問,漫說新碑立晚風。 注:水仙宮,清乾隆初祀夏禹而建,因禹有導江河之功而得名。道光中毀,時人遂移聖象於龍山寺後殿。1985年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立“水仙宮舊址碑”記錄修繕始末,2004年又重修附近街道,因有“十年”之句。 過逢甲紀念園 東城新月履霜時,我欲乘風一夢之。立雪真疑不夜地,登樓先悵北征詩。豐原劍氣餘山色,國士精魂剩古祠。廿載未能銷此醉,隔江歌管唱如絲。 望觀音山寺 看厭樓臺衹看山,祠城故蹟想依然。摶沙坐瞰三千界,斫地聊歌咫尺天。梵海潮生秋是梦,禅花香墮夜如年。化龍風雨時來早,暫送長波向渡船。 過山樓古跡 道謁林泉下郡城,九夷慣有舊詩名。江楼鼓剑塵封地,疏雨危陵叶落声。踏壁时疑逢鬼笑,聞雷每恐見龍驚。攜來無盡年華感,前世滄桑倍此生。 碧潭 莫對清潭話別離,潮生猶恐誤佳期。使君駐馬當歌日,憶我移家渡海詩。嶼嶺繩橋通四獸,浮山雲翳鎖三芝。人間未有馱鼇客,落照瀛台恨已遲。 見山壁刻石 淩雲弄筆舊何人,一偈摩崖幸未泯。白馬經成終是夢,紅羊劫後久蒙塵。空庵水鏡玲瓏月,渡海書生畎畝身。敢向寰中看蕭瑟,故園無處可逃秦。 天涯 廿載文章枉自磨,天涯無處憶橫戈。故園昨夜空聞笛,江上誰人晚唱歌。兩地雲濤千里夢,百家煙雨一城過。回身驚見秋浮海,立此河山客思多。 雨後見月感懷兼寄 久居冀北今台北,渡海如乘少伯舟。一帶褐衣辭魏闕,百城霜氣落瀛洲。憶君昨夜星垂野,到我中宵月滿樓。雨歇寒更人不寐,長風吹過嶺南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