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 识道 悟道 ----4

 温情海洋 2019-05-30

        儒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在中国第一次文化爆发的时候,就是先秦的春秋和战国时代,那时汉语发展不完善,语言的通假,假借现象非常普遍,学习和认知先秦诸子文化,必须有着良好的古代汉语知识做储备,才能够有助于正确认知和学习。

        孔子创立儒家,一生坎坷而多历,倡导私学教育,提出把人性正确的二分原则,就是无礼仪即是人为裸虫,三百之首;人有礼仪,遵社会,行礼仪;进而在教育上因人而教,这一些认知,在当今世界的社会中,还没有寻找到好的解决方案,而在中国先秦时期,孔子就已经能够解决人性和社会的问题,被赞誉为世界第一哲人,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实名具备,不是过誉。   

        孔子的思想主要记录在语录体著作----《论语》中。认知孔子思想,必须有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做基础,儒家在先秦时期有二个阶段就是孔子时期,孟子时期。

       孔子时期,孔子言行总分为二大部分,首先是集中体现教育问题,修身问题,包括仁,德,礼,君子,等等,只有认知坚持做到,才得以为君子,也就是说君子应该具备哪些言行,修身即足,齐家无忧;其次是国家仁政,齐天下问题,一个人经过修身过程,具备君子之德之言之行,就要用----“学以致用“,如何用,怎么用,国家和社会是以社稷为重,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礼仪,国家和社会才得以大治,这是国家治理之本,也是儒家仁政之大道。明确儒家文化根本所在,才明白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背离原道的问题,甚至是行南辕北辙之路,不为儒家文化了。

      孟子时期,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儒家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国家,家庭,人性自身的一系列思想体系,体现在《孟子》一书。儒家文化在孔子后,因个人理解不同已经分化呈八家,其中为孟子一派得其大道。孟子发展儒家主要有几点;一者修身养德,把德化教育更加具体化,自身不修,不足以持家,更不足予以带国。性善,非先天,而是动词用,督促人们予人以善,而非害人以利,同时这是正确的德化和伦理观,是人性教育之本,后世人,心存私利,背离儒家德化之本原-----生于其心,害于其政。一者仁政,就是国家实行仁政,德化,这是教育之本,国家行政之本,是从上至下的一系列的体系教育,如此谈民本,谈民生,谈礼仪,文化于社会而风行,做到国昌民泰。相比于孔子时期,孟子时期的儒家文化,更加具体化,具备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和指导性的思想体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