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书,原来可以写得如此秀丽!

 仰止无疆 2019-05-31

随手翻开沃兴华先生的《论手卷创作》一书想催眠自己,不想沃先生挑出来八家的行书手卷讲解,还蛮有意思,各家各有所长,让人觉得可以有不同的取法重点,于是决定把这八个手卷拿出来和诸位分享,并且写两句读书的记录。眯着眼睛写的,所以言辞粗陋,逻辑或有不通,但兴许能提到一些让各位有所启发的地方吧。

《兰亭序》


此帖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真迹不存,经过多方专家考证,此帖最接近原作,在沃先生看来,学习《兰亭序》最重要的就是笔法上的表现,要极尽精微。


但事实上,当代人学习书法已经没有了毛笔实用的环境,近乎原大的临写,让很多人放不开手脚,因此在尽精微的临习过程中,反倒是畏首畏尾,行气不畅了。

类似的问题,也不限于《兰亭序》,因此,我们的训练,似乎要“大小并施”了。

《祭侄稿》


这篇作品是颜真卿内心的写照,而在沃先生看来,与《兰亭序》有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他引用清人王澍的说法:”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

这其中,”顿挫郁屈“正是该作品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这四个字的含义:”是指用笔和点画特征,《祭侄稿》的用笔较重,点画中段按笔运行,沉雄厚重,收笔常常因为按笔太重,笔锋无法靠自己的弹性回复到垂直状态,需要增加一个反方向的回顶动作,由此造成书写节奏的突然改变......"


我觉得“用笔沉厚”,是笔毫在纸上涩行,事实上,除了手势的回环之外,用墨是该帖重要的一个方面。

与此同时,《祭侄稿》在线条的表现上非常丰富,对于学习其他帖具有深刻的启发作用。

整体上,沃先生认为“情绪变化导致了章法的前后摩荡,非常感人。”

《裴将军诗帖》


此帖在众多经典法帖中如一朵奇葩,面貌奇特,融合了五体特点。沃教授觉得”这件作品最奇特的表现是章法“。

对于章法的奇特表现,其总结为三个特征:

”第一,每行的字帖或者从正到草,或者从草到正,上下之间变化丰富;第二,行与行之间的左右字也有正草变化,每一行的正体处,下一行就做草体,反之亦然,避免雷同;第三,前行与后行之间隔行不断,后一行的首字往往与前一行的末字属同一中正草程度,要行书都行书......"

总结下来就是,隔行不断,真草相间。


最要命的是,这种章法原理可以学,但是呢,不见得要生套,生套往往会产生荒率和支离或者就是“花”,倒不如提取这样的思路调整一下真、行、草的比例,也要思考这种方式更适合的形制。

《松风阁诗》


对于这个帖的分析,沃先生并没有从结字和章法上进行展开,而是强调了两个问题,一个是该帖字写大了,二一个是行笔增加了动作。

因此他认为黄庭坚取法摩崖《瘗鹤铭》属于“破天荒”,说他是碑学书风的开创者。


这让我想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也是行笔,基本上,线条是可分“松紧”,黄字属于后者,但松得有度,否则就成了“糖葫芦”线条了;再有一个,似乎在黄以前,就有高手也会师法碑版,比如王羲之和颜真卿,但在其作品当中表现的“碑味”并不像黄庭坚这么凸显,或者说,表现的方式更加“暗藏”一些、雅化一些。

《苕溪诗帖》


“米芾......他的书法承先启后,成为书法学习最佳的切入点。”

《苕溪诗帖》算是青年米芾的代表作品了,很多人入门米字都会学此帖,但也会因为此帖“用笔上下提按、大起大落,点画或粗或细,反差极大”而学得米字皮毛,处处都在挤眉弄眼。

沃教授总结道:“一般来说,作品中对比关系的反差越大,作者的情绪表达就越强烈,米芾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塑造了’米颠‘的形象。米芾可谓是吃了’摇头丸‘的王羲之。”


这句话说最后有些调侃米老的意思,但事实上,沃先生对于米芾特点的把握还是蛮准确的,如果把米字和《圣教序》的很多字放一起对比,确实是米芾做了很多夸大,但也确实继承了王羲之。


从这一点上来说,学习米芾的书友更要注意了,你是学“摇头丸”还是学他笔下的王羲之呢?

《黄州寒食帖》


在教授看来,“书法史上,最早追求章法节奏变化的是苏轼”,他认为苏轼的一些手札(如《李白诗仙卷》、《渡海帖》、《梅花诗》中的大小、疏密变化是有意为之。“


因此《寒食帖》中的大小过渡也属于苏轼特有的章法技巧,所以教授总结道,宋四家中最有个性的三家中,米芾就是搞夸张创新,黄庭坚就是搞反叛创新,苏轼的着力点就在于章法了。

他认为《兰亭序》、《书谱》章法上没有节奏变化,《祭侄稿》有,但不是有意追求。

古人的生活起居方式、欣赏方式和我们已完全不同,早期的书法欣赏都如游园,一段一景,后来的欣赏,则如无人机式的鸟瞰,一览全篇。因此对于当代很多搞小字创作的书家而言,面对展厅,不得不搞点拼接,不得不搞点“块面”。


所以这么说下来,如果苏轼是有意追求,那着实玩的超前了,当然,不管主管客观,苏字也确实与众不同。

《真镜庵募缘疏》


这是一个很多人看不惯的行书帖,来自老铁杨维桢,沃老师认为此帖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对比关系。

可以说,这个帖的“冲突”非常激烈,他用“战场”来形容这个帖的视觉效果。

相比于元代赵孟清雅雍容的书风,杨老铁的字真可以用奇崛来形容了,沃兴华先生认为“书法作品的对比关系越多,它的内涵就越丰富,对比反差越大,它的视觉效果就越激烈”,也因此,书法作品的风格也可以用“文武”来区别,动静大的,对比激烈的多偏向于“武”。


这幅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每一行都有不同之处,或用笔的粗细方圆对比,或结字的大小远近变化,在此基础上,沃老师认为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比的组合)不再局限于点画与点画之间,而是扩大到了字与字之间,甚至行与行之间。”


我倒觉得这篇作品的方式和上面《裴将军诗帖》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前者圆,此者方。整体上,这已经和当代书法强调的“视觉冲击”非常相似了,仔细看这幅作品,其行距甚至还没有字距大,而这样的章法比较难以驾驭,常常会写的散乱,而老铁杨维桢却能够表现出来起伏变化,是和其“对比的组合”有很大的关系的。

《女芙馆十咏》


这是狂人徐渭的行书手卷作品,沃教授从两个层面上对该作进行了赏评,首先是细节,即从字的角度而言,徐渭能够在米芾的基础上进行再度夸张;其次是整体上,能够用不同的风格来调节长卷节奏雷同的弊病。

文中点评道:“为避免单调,增加变化,采用了不同的风格来分段,第一首到第六首,学米芾的风格,第七首到第八首,学黄庭坚的风格,第九首学苏轼的风格,第十首和长款又回到米芾的风格,贞下起元,首位相衔。“









因此,即便不喜欢徐渭的书法,也可以借鉴徐渭这种调节章法的思路。况且,仔细品读徐渭的行书,奇肆之处,还是蛮耐人寻味的。再从其拟宋三家的感觉上来看,他对宋人的解读,也是用点扔点,把能够和自己审美、手感相近的东西揉到字中,当然,从我们观者的角度来看,苏轼的”臆造无法“、米芾的”风樯阵马“和黄庭坚的”长枪大戟“倒是很适合徐渭的气势磅礴写意精神的,宋三家养出来一个“字林侠客,八法散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