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崇文:《关于对仗的抽演微言》

 逸◆远 2020-08-08

近读《甘肃楹联》2018合刊,2017年6月22日,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为天水授予“中国对仗理念发源地”牌匾。蒋先生在授牌仪式上的讲话指出,“甘肃天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八千年前诞生于此的伏羲文化,一画开天,开辟文明。人文始祖伏羲氏以其超凡的智慧,发明了八卦符号,通过相互演变,揭示了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根基。对联的核心是对仗,它是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最本质的特征。天地之道,阴阳平衡而已;对仗之道,也是阴阳平衡而已。所以,天水也是诞生对仗理论的地方,是对仗理论的发源地。”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周易》《系词下》云,“古者包牺氏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这里的“包牺氏”,便是“伏羲”。

《睽·象传》云:“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

《说卦》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这都是讲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因此,伏羲故里便成了“对仗”的源头。知道了源头,就应该了解其流。那么“对仗”一词应该如何准确界定?她又是何时出现的呢?如何发展?如今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说到“对仗”,先要说“对偶”、“偶对”,它是一种修辞手法,早在先秦时就有了,如《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辞·渔父》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等句。此后,对偶被广泛的运用到诗词曲赋之中。

“对偶”和“对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同义词。

《汉语辞格大全》(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云:“对仗”,即对偶,一般专指韵文、对联中的对偶。

《中国对联大辞典》(顾平旦、常江、曾宝权主编,新华出版社2001第一版)云:“对仗”指辞赋、骈文、诗词、对联中词句的对偶。

《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煕、张归璧等编著,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第一版)云:“对仗”也称“属对”,即“对偶”。律赋、近体诗、骈文中的对偶。

有些著作,关于“对仗”,谈的比较具体。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第六版)云:“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2012第一版)云:“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

《王力词律学》(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云:“词的对仗和律诗的对仗颇有不同:1.词是长短句,许多地方不适宜于用对仗,故必须一连两句字数相同的时候,对仗才是可能的;2.律诗的对仗,有一定的地方,词的对仗没有一定的地方;3.律诗在原则上是以平对仄,以仄对平,词则不拘。”

《对偶辞格》(朱承平著岳麓书社2003第一版)云:“近体诗对仗有一些基本要求。一.一联两句,平列并行;二.字数齐等,异字相对;三.平仄对立,平仄交替;四.词语对举,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五.单音对单音,复音对复音。

《中国对联谭概》 (常江著1989年第一版)云:对联的 “对”指的是对偶,沿用律诗的叫法,我们把对联的对偶称作对仗。对联的对仗,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1.结构上的对仗;节奏上的对仗;3.词性上的对仗4.平仄上的对仗。

由此看来,“对仗”涉及到了声律的问题。那么,什么时候讲究起声律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齐武帝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沈约(441~513年)云:"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为文。”沈约发明四声,前人没有领悟到的东西,他却能独得于胸衿,穷究它的奥妙所在。如,“天子圣哲”四个字就是四声。

《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约465年-约520年)《丽辞篇》云:“造化赋行,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1 言对:文字的对偶。2 事对:用典的对偶。3 反对:意义相反的对偶。4 正对:意义相同、性质相似的对偶。5 空辞:指不用典的文辞。6 人验:前人已然的事,犹典故。)

唐初上官仪(608年-665年)提出六对和八对:

1、地名对: 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

2、异类对: 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

3、;双声对: 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4、叠韵对: 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信。

5、联绵对: 残河若带,初月若眉。

6、双拟对: 议月眉欺月,论花颊升花。

7、回文对: 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

8、隔句对: 相思复相异,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李峤(644--713)《评格》云:“诗有九对,一曰切对。二曰切侧对。三曰字对。四曰字侧对。五曰声对。六曰双声对。七曰双声侧对。八曰叠韵对。九曰叠韵侧对。”

遍照金刚(774-835)的《文镜秘府论》提出了二十九种对

1、的名对(又名正对、切对)例句: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砌下花徐去,阶前絮缓来。2.隔句对(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对)例句: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3.双拟对;例句:夏暑夏不衰,秋荫秋来归;炎至炎难却,凉消凉亦追。4.联绵对;例句: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仍清;听蝉蝉响急,思乡乡别情。5.互成对;例句:天地心间静,日月眼中明;麟凤千年贵,金银一代荣。

6.异类对;例句:天清白云外,山峻紫薇中;鸟飞随去影,花落逐摇风。7.赋体对;例句::团团月挂岭,纳纳露沾衣。(头)。花承滴滴露,风垂衣。”(腹)。山风晚习习,水浪夕淫淫。(尾)。8.双声对;例句: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9、叠韵对;例句: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漱流还枕石,步月复弹琴。

10、回文对;例句:情亲由得意,得意遂情亲;新情终会故,会故亦情新。”11.意对;例句: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寝兴日已寒,白露生庭芜。12、平对;平对者,若青山、绿水,此平常之对,故曰平对也。13、奇对(无情对)例句: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14、同对(同类对)如单指同门不同义的词相对,则与的名对没有什么两样,完全可以归入的名对中。不必立此一格,15、字对;字对者,谓意别字对是。16.声对;例句:彤驺初惊路,白简未含霜。17、侧对(利用字的偏旁成对,或称字侧对)字侧对者,谓字、义俱别,然形体半同是。18、邻近对;例句:寒云轻重色,秋水去来波。19、交络对;也名“蹉对”例句:“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20、当句对(又称自对)例句:“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21、含境对;例句:修远长怀,寂寥无声。22、背体对;例句: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23、偏对;例句: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谓非极对也)。24、双虚实对例句:故人云雨散,空山来往疏。25、假对;例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26、切侧对;例句:“浮钟宵响彻,飞镜晓光斜。”27、双声侧对;例句:花明金谷树,叶映首山薇。28、叠韵侧对;例句:平生披黼账,窈窕步花庭。29、总不对对;如:“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落,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共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以上七对、八对、九对、二十九种对中的“对”,皆指对仗。

由此看来,“对仗”之名,是出现在声律之后的。至此,结论是:“对偶”是辞格;“对仗”是格律;“对联”是文体。

同时我也领悟到:对联文体、对联文化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产物。说他是现实主义,因为他完全符合客观规律;说他是浪漫主义,因为他畅想了、赋予了对联的美好生命。

“对仗”是最高的相对理论和最美的相对艺术的完美结合。说他是最高的相对理论,因为他把相对理论演义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说他是最美的相对艺术,因为他把相对艺术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联”和“对仗”是中华文明的硕果;是在中国特有的表意文字中的特有产物;是中国哲学,中国智慧的集大成。中国仅有,世界绝无。对仗和对联,相辅相成,相依为命。对仗成就了对联,对联也丰富了对仗。加之修辞手法的助力,如虎添翼,使对仗无论从其形式或技巧,都显示出琳琅满目,阿娜多姿,精美绝伦,趣味盎然,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境界。这里仅从谷向阳先生《中国楹联学概论》列举的对仗分类,照录如下:正对、反对、流水对、自对、借对、无情对、虚实对;谐音双关、同音、异音、叠韵、押韵、变读、摩声、绕口;析字、嵌字、镶字、同旁、置换、缺隐、重字、端形、顶针;析词、叠词、联绵、回文、串组、转性、成语、用典、数示、方位词、助词、颜色词;设问、反诘、排比、反复、层递、反语、对比、断句、比喻、总分、比拟、夸张、双关、衬托、借代、呼应。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以上,是根据手头现有的资料,梳理出来的有关“对仗”的一些蛛丝马迹,可谓名实相称。因为“对联的核心是对仗”,所以把天水定位“对仗理论发源地”是非常确切的,十分必要的,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这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及其对联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繁荣和兴盛对联的创作,使对联事业健康的发展,无疑是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和不可估量的作用的。特撰联以颂之:

源头深,源头远,深根固本对联理论传承能远达

对仗妙,对仗奇,妙趣横生源洁流清华夏出奇葩

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 论文 回顾

联·论文‖杨振生:河东流派的文化自觉与时代使命——从“初现端倪”到发展壮大

联·论文‖王庆新:刍议河东流派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向

联·论文‖ 汪星群:新艺术流派  大文化担当--从河东流派看楹联文化发展

联·论文‖欧阳飞跃:清襟凝远 妙笔纵横——“湖湘楹联七子”流派浅析

联·论文‖王家安:由岳民立先生新型楹联理论兼谈楹联学科体系建设

联·论文‖文振西:发展大楹联 功夫在联外——兼论河东流派的创作风格及发展路径

联·论文‖吕可夫:左撇右捺撑起上仄下平——“河东联派”产生的重要启示

联·论文‖ 曾小云:传承清联写作技艺 攀登楹联艺术高峰

联·论文‖ 周永红:试论对联流派之构成要素以及当今准“流派”现象之实质与意义

联·论文‖巩行远:运作楹联能做大——— 山西运城市楹联文化及其“河东流派”现象的文化感悟

联·论文‖王永江:对以“中楹流派”为代表的网络对联风格变迁的探析

联·论文|严海燕:王天性、徐熙彦对联创作合说

联·论文|朱天运:河东联派的语言特色

第十七届中国(运城)楹联论坛暨楹联流派与楹联文化传承发展——兼论河东流派研讨会纪要

第十七届中国楹联论坛论文集前言

乔应甲楹联艺术全国论坛  论文选

联·艺‖叶子彤——乔应甲对联作品之艺术技巧

联·艺‖王庆新——直面社会人生的谠论诤言——乔应甲联语内涵理义特征浅识

联·艺‖马长泰——乔应甲楹联的文学价值初探

联·艺‖龚联寿——乔应甲《半九亭集》初探

联·艺‖杨振生——《半九亭集》的联史地位及联语风格

联·艺‖余德泉——一部具有历史和学术双重价值的楹联典籍——《半九亭集》楹联初步探讨

联·艺‖陈树德——《半九亭集》的重大意义

联·艺‖明乔应甲《半九亭集》中所反映的民本思想

联·艺‖曹克定——读乔阁老“偶感”联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作品展播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及金奖获得者作品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上)
201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者作品展播(下)

河东楹联网视频 精 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