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炮制 |发酵——时间与微生物的协奏“曲”

 昵称32461016 2019-05-31

      发酵,在我国悠远的历史中,已经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运用。直至现代,发酵仍是制作食物的一种常用方式,比如酿酒,面包制作,酸奶酿造等等。不必说,在同样拥有悠长历史的中医药领域,发酵这一方法也有其一席之地。

      发酵,指在一定的条件(如温度、湿度等)下使药物发酵,从而改变原来药物的性质。一般而言,发酵能增强药物和胃消食的作用。发酵而成的药物一般被称为“曲”,我们常见的发酵而成的药物有六神曲、建神曲、半夏曲等。

      在著名的药物炮制学专著《雷公炮炙论》中也提到了曲类药物的炮制:


雷公云∶曲,凡使,捣作末后,掘地坑,深二尺,用物裹,内坑中至一宿,明出,焙干用。


      曲类药物,一般而言作健脾消食用,比如常见的六神曲、建神曲。曲类药物因为其制作过程,而含有一些菌类、酶类,常入汤剂或者研碎后入丸、散剂,服用后能帮助消化,从而达到消食作用。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常见的曲类药物的炮制过程:

六神曲

【药材来源】六神曲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混合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古法】南朝宋时有焙制(《雷公》)。唐代有熬炒令黄(《外台》)。宋代有火炮微黄(《圣惠方》)、炒令香(《证类》)等炮制法。

【今法】生六曲:取杏仁、赤小豆碾成粉末,与面粉混匀,加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药汁,揉搓成捏之成团、掷之即散的粗颗粒状教材,置模具中压制成扁平方块,用鲜苘麻叶包严,放入箱内,按品字形堆放,上面覆盖鲜青蒿,置室温在30~37℃之间的室内,经4~6天即能发酵,待药面生出黄白色霉衣时取出,除去苘麻叶,切成2.5cm见方的小块,干燥。同时还有炒六曲、焦六曲、麸炒六曲等进一步炮制过程。

【炮制目的】六神曲能健脾和胃,消食调中。生用能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常用于感冒食滞。炒焦后消食化积力强;麸炒后具有甘香气,以醒脾和胃为主。

建神曲

【药材来源】建曲为麦粉、麸皮与藿香、青蒿等中药混合后,经发酵制成的曲剂。

【古法】清代有用枳壳、香附等96味干货和紫苏等12味鲜货,合共108味中药腌制而成(《拾遗》)。

【今法】建曲:取藿香,青蒿,辣蓼草,苍耳草,苦杏仁,赤小豆,炒麦芽,炒谷芽,炒山楂,陈皮,紫苏,香附,苍术,炒枳壳,槟榔,薄荷,厚朴,木香,白芷,官桂,甘草,面粉,生麸皮。各药共研细粉与生麸皮混匀,再将面粉制成稀糊,趁热与上述混合各药揉合制成软材,压成块状,发酵,取出,干燥。建神曲也还有炒建曲、焦建曲的进一步炮制过程。

【炮制目的】建曲味辛、甘,性温,具有健脾消食,理气化湿,解表的功效。炒黄、炒焦,可增强其消食化积,健脾和胃之功能。

      半夏是临床常用的药物,除了直接使用半夏及其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以外,半夏也制成曲剂,在一些方子中得以运用。

      半夏曲的使用,始于宋代,《小儿药证直诀》载有制备方法。《圣济总录》云:“消食温胃止逆”。半夏曲之名,出自《韩氏医通》,用半夏、生姜、生白矾造曲而成,以增强其化痰止呕的功能,并可缓和半夏的燥烈之性。近代生产半夏曲的处方则不甚相同,各地有各地的制法。

半夏曲

【药材来源】半夏曲为法半夏、赤小豆、苦杏仁和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与面粉经加工发酵炮制而成的曲剂。

【古法】《纲目》:'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矾汤和作饼,楮叶包置篮中,待生黄衣,晒干用,谓之半夏曲。'

【今法】生半夏曲:取法半夏、赤小豆、苦杏仁共碾细粉,与面粉混合均匀,加入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草之煎出液,搅拌揉匀,堆置发酵,压成片状,切成小块,晒干。半夏曲还有麸炒的制品。

【炮制目的】半夏经发酵制成曲剂后,可增强健脾温胃,燥湿化痰的功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算是进一步降低毒性。半夏曲能化痰止咳,健脾温胃,消食积,止呕。麸炒后产生了焦香气,可增强健脾胃的作用。

      古代运用发酵方法炮制药物,由于大都是各家内部代代传承,关于具体的材料配比、发酵时间和温度、湿度等具体的内容,我们已经不得而知。而现代药厂进行药材的加工,发酵的各种具体条件已经不是行业秘密,有公开的配方,也有各厂家自己的一套配方。在现代的生产中,发酵制药更能保证药物的安全和卫生。

      发酵与曲类药物的炮制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中药炮制也是中医药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中药炮制蕴含了祖先们的智慧,也饱含匠心。中药炮制的文化,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文案: 李  婧

编辑:周宇馨

图片来源:《本草中国》纪录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