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私心与公义》

 野之老 2019-05-31

韩非认为,做国君也罢,为臣子也罢,人人都有私心,但也有公义;人之秉性,本无可厚非,重要的是,究竟该如何处理好这两者间的关系呢?


《饰邪》里,韩非明确地亮明观点:“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这里,国君与臣子各自的私心与公义,韩非说得很清楚,即就是,做明君的原则,一定要明白公私的区别,彰明法制,舍弃私人恩惠;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此乃君主的公义。至于那些做臣子们的,首先他们的本心一定要实现自己的私利,并为此而在朋友中取得信任;然后国君则不能用赏赐鼓励他们,不能用刑罚阻止他们,因为这些恰恰就是臣子们的私义。


接着韩非详细论述私心与公义的交互关系与利害得失。说的是,如果任由私心风行,那么国家就会混乱;但如果推行公义风行,那么国家则定会平安。所以,公私是有区别的。做臣子的有私心,但也有公义:修身廉洁而办事公正,做官无私,这便是臣子们所谓的公义;而珐污品行以放纵私欲,安身利家,此乃正是臣子的私心。但只要明君在上,臣子们则就会去私心行公义;而如果是昏君在上,那么臣子们却就会去公义行私心。故君臣不一心,国君靠算计蓄养臣子,臣子靠算计而侍奉君主,这样的君臣交往即是算计!危害自身的事,既便是有利于国家,臣子们也是不会做的;而如果有利于臣子,但却危害了国家,这事做国君的当然也是不会去干了。臣子们的本心,如果危害自身,便就谈不上利益;而国君的本心,如果危害国家,则国君必然不会亲近于你。总之,君臣之间的关系,就是在这种复杂交错的变换中算计出来的。


最后韩非谈了有关臣子遇难拼死的话题:“至夫临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 ”说的是,至于做臣子的如果遇到危难,则他们一定会竭尽才智和力量地去拼死,这是由于国家的法度所造成的。对此,先王明君的做法都是或明定赏赐而加以勉励,或严定刑罚来加以制服。赏罚如果分明,百姓则就能拼死;百姓如果拼死,则国家兵力就会强盛,继而国君的地位也就会尊贵。但如果刑赏不分明,则百姓就会无功而谋取利益,有罪而侥幸免罚,由此则必导致国家兵力弱小,国君地位卑下了。所以说,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察,自古先王明君们都是懂得这个道理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