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特征心电图改变,都是猝死的前兆!丨OCC 2019

 azliu0731 2019-05-31

这些特征心电图改变,都是猝死的前兆!丨OCC 2019

正确的识别高危心电图能为预防猝死留下足够的时间,改善猝死患者的生存率。

心源性猝死(SCD)是由于心脏功能的突然丧失导致的死亡,是猝死发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保守估计,中国每年SCD超过50万例。SCD发生突然,抢救难度大,因此,其早期识别和预防非常重要。在十三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中,安贞医院吴永全教授为我们介绍了通过体表心电图在SCD预测过程中的应用。

SCD的最主要的机制是恶性心律失常,约占总数的80%,其中83%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其余17%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引发这些恶性事件的最主要病因是冠心病,约占80%,此外,心肌病、遗传性原发性心电异常也是引起SCD的重要原因。

SCD的预测是其治疗的关键,预测的方式包括评估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和心功能状态、动态心电图、植入式动态心电图、信号平均心电图、心内电生理检查等。体表心电图是应用最广泛,操作最广泛的预测方式。在一些疾病中,体表心电图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由Brugada兄弟在1991年报道,其主要特点是V1-V3导联J波的改变,ST段抬高和T波倒置。在体表心电图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图1)。

这些特征心电图改变,都是猝死的前兆!丨OCC 2019

图1 Brugada综合征的3种类型

  • 1型表现为ST段穹窿形抬高(顶点抬高>2 mm),T波倒置,ST段和T波之间很少或无等电位线;

  • 2型表现J波引起ST段下斜形抬高,紧随直立或双向T波,形成马鞍形抬高;

  • 3型表现为ST段抬高<1 mm,可以表现为马鞍形或穹窿形。

目前认为,其机制主要是心室内膜和外模复极离散度显著增加形成,是一种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由于基因编码SCN5A的钠通道异常,引起心外膜下动作电位时程缩短,诱发快速性心律失常。

长QT综合征(LQTS)

目前已有11种基因、数百个位点突变被证实与原发性LQTS有关,受累的离子通道包括钠通道、钾通道。此外,由于电解质紊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环类抑郁药也可能与LQTS有关。

目前已确立了13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型和2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型,临床最为常见的是LQT1、LQT2和LQT3。亚型不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因素不同,心电图表现不同,但均表现为QT间期的延长,容易诱发室颤、尖端扭转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

短QT综合征(SQTS)

短QT综合征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其心电图特征表现为QT间期显著缩短(≤330 ms),胸导联T波高尖,双支对称或不对称,降支陡峭。常可引起房颤,也可出现室速、室颤导致猝死。

SQTS也是遗传性离子通道病,目前已知几个个基因突变(KCNH2、KCNQ1、KCNJ2等)与其有关。由于钾通道蛋白异常,复极时钾离子外流增强,动作电位时程显著缩短,使QT间期缩短和心脏有效不应期的缩短。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植入ICD。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D)

ARVD也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右室壁组织被脂肪组织、纤维组织浸润引起的右室壁坏死

这些特征心电图改变,都是猝死的前兆!丨OCC 2019

图2 SQTS的基因突变、离子通道改变和心电图改变

ARVD也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右室壁组织被脂肪组织、纤维组织浸润引起的心肌变性疾病。ARVD时,右室心肌细胞退化,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包绕形成岛状心肌细胞,形成了折返的解剖学基础,容易引起室速。Epsilon波是ARVD的特征性波形,由右室部分心肌细胞延迟去极形成,因此主要出现在V1-2导联QRS波后到ST段起始部。又称为后激波、右室晚电位,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终末段的碎裂。

这些特征心电图改变,都是猝死的前兆!丨OCC 2019

图3 Epsilon波表现为V1导联QRS终末段碎裂波形。

Lambda波

Lambda波表现为下壁导联(II,III,aVF)出现ST段下斜形抬高,与ST段融合,形成QRS-ST复合波。ST段下降缓慢,其后T波倒置。QRS-ST复合博上升支的终末不和降支均有切迹。其可能源自离子通道异常,容易倒置心脏停搏。有些Lambda波患者在极短时间内各级心脏电活动消失,死于原发性心脏停搏。因此,Lambda波可能成为识别SCD高危患者的重要指标。

这些特征心电图改变,都是猝死的前兆!丨OCC 2019

图4 Lamda波在II、III、aVF导联形似字母λ。

特发性J波

J点是心电图QRS波与T波的交点,标志着心室去极化的结束和复极的开始。正常情况下,心外膜最晚去极,最早复极,在某些区域内可同时发生,称为重叠区。重叠区越大,J点越明显,甚至形成J波。大多数J波都是良性改变。

特发性J波多出现在胸前导联,起始于R波降支部分,R波与相连的、圆钝的J波形成尖峰-圆顶状(图5)。J波的出现意味着早期复极和心肌细胞不应期离散度增加,也有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因此,并不是所有的J波都是良性改变。

这些特征心电图改变,都是猝死的前兆!丨OCC 2019

图5 J波多在胸前导联R波降支出现,与R波形成尖峰-圆顶状。

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心电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可以SCD为首发症状,急性心梗的高危心电图表现包括广泛前壁心梗 新出现的RBBB、胸前导联ST段持续抬高、墓碑样ST段抬高、T波电交替。这些情况都预示着SCD的危险度迅速上升。

在以上这些情况中,体表心电图可以在第一时间提供高危预警,正确的识别高危心电图能为预防SCD留下足够的时间,改善SCD患者的生存率。

本文首发: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本文整理:武德崴

本文排版:阿峰

责任编辑:匡小辉

版权申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