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卓尔不凡36 2019-06-01

法国年鉴派经典《私人生活史》关于中世纪的章节中,提到了一份非常有意思的“公证书”。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中世纪平民生活

1409年,法国西北部鲁昂地区的让·勒莫尼耶和自己的妻子一起,把全家财产都托付给了一个叫塔桑·勒莫尼耶的人。在公证书里,让·勒莫尼耶对于交出全部财产,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他要求被托付人以后供给所有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数量充足,质量好。并且,在夫妻俩有生之年,每周都要得到20个银币,用来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强调的是,每天他们还要一加仑的大麦啤酒。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中世纪的修道士也喜欢喝啤酒

最关键的部分是:“在允许吃肉的日子里要有充足的肉,而在不允许吃肉的日子里,需要供给诸如鲱鱼和其他菜肴。”

这份公证书的主要意思很简单,把自己的财产交给一个亲戚,让别人负责“养老”。不过,我们注意上面的那段话,“不允许吃肉的日子里,需要供给诸如鲱鱼和其他菜肴”。这是什么意思?不是自相矛盾吗?鲱鱼怎么能不算肉呢?

这个,我们还要从订立这份公证书的1000年前说起。


公元467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蛮族入侵,欧洲人开始了黑暗的中世纪之旅。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丢勒《天启四骑士》描绘了人们对黑死病的恐惧

在最初的500年里,普通欧洲人几乎都挣扎在死亡线上,饥荒随处可见,更不要说吃上美味的食物了。这种情况一直到十字军东征之前,才稍微有所缓解。

当然,欧洲人过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日子,要到黑死病杀死了整个大陆三分之一的人口以后,才真正的实现。

闲话少说,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有“不允许吃肉”的日子。

漫长的中世纪欧洲,从君主贵族到平民百姓,一直都受到教会的影响——准确的说是牢牢控制。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睡,都要遵守教会的规矩。

而教会,一直在强调“禁欲主义”。简单的说,人的欲望是低贱的、有罪的,必须要节制,才能完善自己的境界——所以,穷人要忍受贫穷,贵族也要节制欲望。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斋戒是“禁欲主义”的直观表现

这一点,在饮食上有了很好的体现。按照教会的规定,人们一年中的三分之一时间,是要进行斋戒的。除了一些宗教节日之外,日常的周三、周五也要斋戒,以及大斋戒的六个星期中的周五周六……都是禁止吃肉的。

对于修道院的修行者来说,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对于很多贫民来说,本来就吃不上肉,也无所谓。

但是对于贵族和稍微富裕的阶层来说,不让吃肉就是一种巨大的折磨。


于是,中世纪的欧洲人,开始执着的对肉类进行分类和定义。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鱼类首先不算“肉”

首当其冲的,人们认为“鱼类”不算是肉,是可以吃的——当时的人们认为,生活在水中、以及在水中生育的动物,吃了之后不会引起生理欲望,所以可以不算肉。由此可见,这份公证书中专门提到“不允许吃肉的日子”吃鱼,是很常见的情况。

但是,限于烹饪技术的问题,鱼肉做成的食物并不好吃。于是欧洲人脑洞大开,进行各种勉强的联系,找到了一大堆不算肉的“肉”。

比如一系列的水鸟,因为脚上有蹼,而且生活在水中,那不就和鱼类差不多嘛……然后,从水鸟开始,各种鸟类也不算是“肉”了。人们开始堂而皇之的吃,吃各种鸟。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贵族的宴会上可以享受很多肉类

1466年,英格兰约克镇的主教上任,举办了一场大规模的宴会。在留下的食物清单中,我们可以惊讶的发现,除了牛羊猪之外,还有很多鸟类。

“1200只鹌鹑、2400只瑞鸟、104只孔雀、400只野鸭和水鸭、204只鹤、4000只鸽子、204只麻鸟、400只苍鹭、200只野鸡、500只石鸡、400只鹬鸟、100只麻鹬、1000只白鹭……”“600条狗鱼、800条淡水鱼、12只海豚和海豹……”

当然,这场宴会并不是在斋戒日举行的,所以各种肉都可以吃——但是出现了这么数量庞大的鸟类,也是非常的壮观了。

欧洲人喜爱吃鸟类的习惯,至少延续到了17世纪,而且他们几乎尝试了所有带翅膀能飞的鸟。


但是,除了少数的大型鸟类之外,它们身上的肉实在是不多。所以,还要创造其他不是肉的“肉类”——比如兔子。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中世纪的兔子后来还演变成了“邪恶”的形象

你没看错,人们开始认为兔子也不算肉,可以吃,不会引发欲望。于是,包括一些修道院在内,人们开始养殖兔子,等到斋戒日来临的时候,餐桌上可以更加丰富一些。

而贵族们也在鸟类和兔子身上找到了乐趣,他们可以时不时的组织打猎活动。娱乐的同时,也准备了晚餐的“肉类”。

当然,对于中世纪的平民来说,到贵族的猎场偷猎,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被抓住,轻则剁掉双手,重则砍掉脑袋。所以,不管是不是斋戒日,他们的餐桌上都很难见到“肉类”。

那么,平民百姓就一点都吃不上肉吗?

当然不是,只要不是斋戒日,他们还是会想尽办法给自己开开荤的。比如一些骨头、碎肉和动物内脏,这些贵族们非常嫌弃的东西,在贫民的餐桌上绝对算是美味了。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强大的“黑布丁”

不过,这些也是相对昂贵的,只能偶尔吃吃。关于中世纪英格兰的相关资料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记载。平民养的牛是主要劳动力,是养家糊口的功臣,所以肯定不能直接杀了吃。于是,聪明的农民们,会在牛的腿上小心的划开一个口子,谨慎的控制出血量。收集来的牛血,会和燕麦、盐,以及其他香料一起包起来煮——这就是“黑布丁”。

就算是这样,大多数人也是经常吃不到肉——偶尔用坚硬的黑面包蘸着酱汁、肉汁吃,已经非常不错了。


可能有人会说:海里不都是鱼嘛,去抓呗!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现在还有经典的“仰望星空派”

确实,欧洲的斋戒日中,人们吃掉了大量的鱼。不过,因为防腐技术的限制,也只有住在海边的人们,才能吃上新鲜的海鱼、螃蟹、牡蛎等海产品。

大量的鱼为了保存的时间更长,只能采取熏制和腌制的方式。在这个操作工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黑暗料理。

比如著名的瑞典鲱鱼罐头。渔民们为了便于保存,在每年的4至6月份,把刚打捞上来的鲱鱼在浓盐水中用文火煮一煮,然后装进罐头里自然发酵——到了8月中旬,发酵好的鲱鱼罐头粘稠多汁,奇臭无比,不习惯的人连闻一闻都受不了。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强大的鲱鱼罐头

再比如说冰岛的臭鲨鱼肉配上黑死酒,也是“勇敢者的游戏”。

总之,中世纪的欧洲,肉类主要是贵族们才能消费的。虽然有教会的限制,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斋戒日的贵族餐桌上,鱼类、鸟类和兔子,成了主角。

从一份诡异“公证书”,来看中世纪欧洲人对“吃肉”的执着

中世纪欧洲平民家庭

平民们的餐桌,偶尔才有肉,大多数的时候,只能吃黑面包、蔬菜和奶酪(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对于肉类的执着追求,一直持续到中世纪晚期,《私人生活史》中记载了一些当时的“烹饪手册”,里面才有了乡村的各类“肉食菜谱”。人们餐桌上的肉,才越来越多。

所以,为了能“开荤”,鱼不算肉、鸟不算肉、兔子也不算肉……中世纪的人们也是够拼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