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墓壁画中的蟾蜍:形神兼备 祥瑞之物

 zzm1008图书馆 2019-06-01

在现代人印象中,蟾蜍是一种皮肤粗糙、形象丑陋的两栖动物。汉代人对蟾蜍却情有独钟。在河南洛阳所发现的汉墓壁画中,蟾蜍的形象几乎随处可见。汉代人为何把这种形象不那么招人喜欢的蟾蜍绘于墓中呢?汉墓壁画中的蟾蜍与我们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蟾蜍形象是否一样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形象逼真 生动有趣

记者在河南古代壁画馆中看到许多有蟾蜍形象的壁画。这些壁画中的蟾蜍,均为圆腹,背部布满大大小小的圆点纹,四肢伸张,或作游动状,或作爬行状,好像要伺机捕食猎物,形象逼真,生动有趣。

在洛阳市浅井头村西汉墓、西汉卜千秋墓、新安县磁涧西汉墓等六七座墓出土的壁画中,均有蟾蜍的身影出现,其所处的场景,或与神兽为伍,或与西王母相伴,或在月亮中。

洛阳市浅井头村西汉墓壁画中的蟾蜍

新安县磁涧西汉墓壁画中的蟾蜍

值得一提的是,在洛阳所发现的汉墓壁画中,蟾蜍的形象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见到的蟾蜍并不完全一致。汉墓壁画中的蟾蜍均长着一条奇异灵动的尾巴,显示出灵异的色彩,令人毫无厌恶之感。至于汉墓壁画中的蟾蜍为何长着尾巴,至今还是未解之谜。

祥瑞之物 备受重视

汉墓壁画中为何常见蟾蜍的身影呢?这与汉代人的观念、信仰有关。

汉代人认为蟾蜍是水之灵,其腹大、产子多的特征,很容易同孕妇联系起来,将其绘于事关后世子孙昌盛与福祉的墓葬中,象征着生命化育,有祈求保佑墓主人子孙繁盛之意。

此外,汉代人还视蟾蜍为仙物,是吉祥与长寿的象征,史书有“蟾蜍寿千岁”“蟾蜍万岁,背生灵芝,出为世之祥瑞”的记载。在追求死后升仙、长生不老的汉代,这种祥瑞之物自然受人重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汉代人钟情于将形象丑陋的蟾蜍绘于墓中了。

极具神性 富于奇幻

前文已提到,在汉墓壁画中,蟾蜍所处的场景,或与神兽为伍,或与西王母相伴,或在月亮中。蟾蜍与神兽为伍,多是护佑墓主人免受不祥之物侵扰、顺利修仙升仙的;与西王母在一起,表明其为西王母的重要侍者,与玉兔一样是为西王母制造长生不老之药的;月亮中的蟾蜍,则与嫦娥偷灵药奔月的故事有关。

成书于西汉的《淮南子》载: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东汉张衡《灵宪》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事实上,蟾蜍在古人心中极具神性,古代的肉芝便雅称为 “万岁蟾蜍”,嫦娥既已飞升入月,又化身蟾蜍拥有了不死之身,那与蟾蜍的神性真是再吻合不过了。

专家点评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馆长朱世伟:蟾蜍在汉代绘画中大量出现,是原始先民图腾崇拜在汉代的延续和发展。考古资料证实,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有蟾蜍图案出现,这与其腹大、多产的生命繁殖方式有关,也与其“冬眠”“蜕皮”的生活习性有关,古人认为它具有“死而复生”的超能力。此外,蟾蜍还具有中医药价值。汉代典籍《四月民令》中载:“五月五日取蟾蜍,可治恶疽疮。”再加上汉代广为流传的“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蟾蜍遂成了汉代绘画中的神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