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球背面的秘密——古人眼里的月球

 探墨艺术 2020-06-05

1月3日的最新消息播报,“嫦娥四号” 月球探测器将首次软着陆踏上月球背面。

月球背面从未被人类肉眼直接观察过,永远背对地球。

这是一个全新的未知的领域,令人亢奋。

来源于腾讯视频:嫦娥降落的月球背面长什么样子?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永远是半个月亮,哪怕是几亿年以前的恐龙,它们看到的月亮也是这半个月亮,我们从来都看不到那半边。

古代先民,夜复一夜所见的月亮,是月球永远朝向地球的一面。上面的月海、环形山的阴影图像,见的多了,便联想成了神话、传说。

蟾蜍与奔兔:西汉马王堆帛画中的月亮形象

汉代人认为月中的阴影便是蟾蜍、玉兔。 从大量的汉代墓壁画和帛画上,可以看见它们,它们不仅形态与月海的阴影相似,二者的相对位置也常与阴影一致。

那只蟾蜍,在汉代常被认为是嫦娥所化。嫦娥偷灵药后入主月宫,化为蟾蜍。汉代张衡的《灵宪》中便说:“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所以月宫又称“蟾宫”,便是拜这嫦娥主人所赐。

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汉画像砖拓片

汉代画像石中的西王母仙境中有许多的蟾蜍图像,它们成为汉代人企盼不死升仙的重要印证。

在西王母仙境中,蟾蜍的构图方式以动态瞬间出现,与西王母的文静雍容成对比,使仙境图示呈现更为丰富、具有张力。

中国(青岛)汉画像砖博物馆汉画像砖拓片

唐代诗人李商隐诗曰: 《嫦娥》一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里的嫦娥就是蟾蜍。

西汉发明了浑仪等天文观测仪器观察到月亮表面凹凸不平类似蟾蜍,所以西汉开始才有这种说法记载。

我们看到的月球是这个样子的

把它的“阴影”部分提炼出现,便有了一个雏形......

将轮廓精细化之后,就更是形象生动了。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月中之兽,兔、蟾蜍也。”或许古人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

于是,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生动地再现了月亮里的情景。

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帛画

实际上,帛画因为整体构图的需要,月亮与之前的图示是左右相反的。我们也许永远无法了解古人是如何想象月球上的画面的。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古人在想象力以及寻找事物的“亮点”上,丝毫不比今人逊色。

西汉墓壁画中的月亮

西汉墓壁画(局部)

西汉墓壁画(局部)

这幅帛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从人间到天上、地下,从现实到幻想,从整体看,表现手法多样而协调,正像用多种乐器合奏出的一首奇变而和谐的交响乐。同时,高度的装饰风格和写实手法相结合是这幅帛画的一大特色。帛画的内容很复杂,却能够处理得既分布全幅,十分饱满,又互有联系,丝毫不觉得杂乱;既能够突出某些主要内容,又有主有宾,花团锦簇,不显孤立。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在这些比较久远时代的画中亦能隐约看出古人眼中的月球亦是与如今所见相差无几,都属于正对着地球的一面,因而也能从这看出自古以来对于月球的背面,人类是一无所知的。

因而如今对于探测月球的背面,才会引发一系列的轰动,国人纷纷期待揭开“月球背面”的面纱。

新疆克孜尔石窟第34窟所见月兔

从古时流传至今的帛画或是壁画都可隐隐寻找到古人对于宇宙浩瀚的无穷无尽想象,且探索天空的热情从古至今从未息止过。

在无法航天的时代,依靠幻想亦能将月球的一面呈现给世人,动用了各种艺术中的元素。

三足乌、玉兔、蟾蜍、九尾狐等:西王母汉画像砖

这一次,我们是要踏上这月宫的后花园了。

人们带着希冀与无尽的期望,探索宇宙的秘密。

探月,中国一直在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