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委曲求全,你愿意吗?我们很多人在目标上是求全的,可却没有人愿意受委屈。 历史上有个很知名的人物韩信,他能忍胯下之辱,能够跃马疆场,建功立业。可是,因为有了功劳,自己没有把握好心态的调整,最后又死于非命。 说起来人生有两道关不太好过:第一道关就是受委屈、受侮辱。很多人因为过不了这一关,空有英雄情怀,最终没有施展之地。第二道关就是有了功劳、荣誉和地位之后,如何把持自己。不少的的英雄豪杰,没有死在腥风血雨中,却死在了因为有功、有能力而生出的傲慢和自以为是中。 由此可见: 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就没法赢得机会,这样的生命就在郁闷中死去了。 承受不起功劳与荣誉,一旦成功,就会走向自我毁灭。 在世界上,《道德经》被誉为“东方圣经”,又有“万经之首”之美誉。 以道看世界,生命就如同一个容器。 可往里装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任务。 糊涂的生命,如同一个垃圾桶,生命中装进了很多负能量! 人生的痛苦与挫败,不是自我的哀鸣,而是心灵垃圾散发出来的臭味! 觉醒了的生命,就是懂得了将历经千年检验的圣人智慧装进自己的生命中!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看看曲径通幽的妙境吧! 【学经先读开经偈】 太上玄深众妙门,如影随形难见真。上善若水藏智慧,虚极静笃安心魂。 【现在我先把经文诵读一遍】 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老子在本章中为我们讲解了一个跟我们想法正好反着,但又是规律的玄妙道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本章核心要义】 老子在这一章中,分成了两个核心逻辑来阐述他的思想要义: 首先:找到自己想法、愿望和做法的反面,才能找到真正的起点。 其次:唯有管控住喜欢冒进的自我欲念,才能让自己不至于因为主观盲动而给自己带来损失和灾难。老子使用了“不…故…”这种“反转式”的特殊句式。也是管控自我的几个核心要点。 最后:老子提出了道家“曲径通幽”的智慧,告诉人们,世上的捷径就是弯曲、就是拐弯,这才是合于道的坦途。 老子的思想可谓玄妙。我们的思维习惯是短跑冲刺型的,比如以为努力就能成功,以为勤劳就能致富,以为灾难就是不幸,以为损失就会痛苦,以为冲突就会生气,等等。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的道理我们很多人是看不到的。就像最近一些年人们讲的一些笑话那样,一个听起来有道理的想法,可能还有相反的一面: 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可俗话又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老子在这一章中,给我们讲解了生活辩证法: 1、生活辩证法:在本章一开头,老子就用了六句古代成语,讲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即委曲和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太极思想,也是中国道家典型的阴阳哲学,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人若是懂得了这个原理,怎么还会因为眼前见到的一面而欢喜或者悲伤呢?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说,欢喜往往就是灾难的开始,被欢喜操控,自我就失去了自主,最终会乐极生悲。许多人遇到不顺利或者挫折打击,往往就是悲观绝望,于是在客观效果上形成“雪上加霜”的“灾难叠加效应”。实际上,悲伤不足悲,挫折都是在矫正我们错误的思维与方式,能够看到悲伤背面的提示,就会心生欢喜。阴阳哲学的妙处在于,喜无狂,悲无伤,逆无瞋,这样就能够稳住自己的心神,就能够将人间的悲喜、顺逆、得失等类似的两极现象统一起来,这样就可以避免在两极之间来回的跳跃,就可以减少生命的成本,就能够看到危险背后的机遇,也能看到欢喜背后的隐忧。如此这般,人生就没有破不开的困局,人生一切的困局,就都会变成一场练习和游戏。这样的人生才真正美妙啊! 2、凡事看反面,答案在反面。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我们遇到了一面,就要去寻找它相反的方面,正面的答案往往在反面,将两面合在一起看全了,就可能接近真相。人们对事物的两端都应当观察,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状况,对于负面的把握,更能显现出正面的内涵。事实上,正面与负面,并非截然不同的东西,而是相互转化、彼此促进的关系。比如,当我们遭遇挫折时,就是规律在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弱点,就是停止我们带着一个残缺的系统向前进一步发展,只要我们停下来反省自己,就能够让自己更加完善,就能够避免更大的祸端。 3、考验生命的贵贱。人类是平等的,这是从理想上来说的。但对于一个个具体的生命形态来说,实则是有贵贱之分的。贵者,心量大,能承受,不动声色。贱者,心量小,难承受,喜欢张扬。你看,一些不修行的人,总是喜欢显摆自己,自以为是,自吹自擂,自居有功,等等。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想想看,做了一件该做的事情,为何要去表功呢?表功的人会得到表彰吗?做一件事大家也看得见,很夸张的去自吹自擂,岂不是让人生厌吗?看起来这样的做法,是想提升自己的形象和价值,但其结果却是贬低了自己,出卖了自己。修行者,也就是修掉了自己身上的贱性,首先控制住了自以为是,反过来能够欣赏别人、赞美别人。控制住了自我表功的冲动,反过来去感恩、谦卑和自省。做到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然产生了“明、彰、功、长”四大效果。 说到这儿,你对老子的辩证法之美妙有些感觉了吗? 我们将老子这一章思想的精髓总结成《悟道箴言》奉献给大家: 凡事一体两面,见正思反,见反思正。 万物阴阳一体,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警惕个人偏好,勿执一端,莫走极端。 人生如同镜子,贵在自强,自我折射。 恶争如同陷阱,与自己争,则不可争。 由此可见,你是什么人,就有什么命。 跟随老子学道,就能悟到自己的天命。 这就是老子在下一章中想告诉我们的命运的原理,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子第23章,领悟人生命运的秘密吧。 谢谢您的聆听和陪伴,咱们下次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