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妙果连载737:老子所讲的辩证法是为“天下”服务的

 道德经学用 2022-02-20

首先,平衡矛盾中的“度”最根本。

在本章里,老子所讲的辩证法是为其大宇宙生命服务的。国家是生命,企业是生命,家庭是生命,一切皆生命,一切皆是“天下”。《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中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老子认为,人类若奢侈轻浮、纵欲自残,也就是用轻率的举动来回报天下、回报自己,最终地结果就是自作自受——作得越狠,受报也越厉害。所以做人、做事、做事业,都应当以“静、重”来为准则!如此,才可以有效管理好自己的身体、自己家庭、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天下。

我们如何才能在自己的命运线中厚道、敞亮、自在呢?对于这一点,用好人生旅途中的金钥匙,很重要!这个金钥匙就是老子在本章中讲的辩证法:一是静和重;二是轻和躁——“轻躁”作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立身行事,草率盲动,丧失根本。老子认为人的地位与天、地、道是一样的,都应该遵循“静重”而非“轻躁”,这样才能长治久安、幸福自在!

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老子还举出了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例子;在第十三章中,则举出了宠辱的例子;到了本章,又举出了动静、轻重的例子来加以论述每一对矛盾中的平衡和变化,这些都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反映。老子想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互相依存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在客观现象和思想现象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存在于一切过程之中。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度”——平衡矛盾中一方的“度”最根本。

其次,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天下”。

生命存在的根本和主宰是“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是本章的结论,也是呼应开篇的论点。如果我们流于轻浮、残暴、贪婪,则会失去生存的根本而飘浮不定;如果我们随顺躁动,则会失去清静这一主宰。

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四章中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在第二十三章中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这段话反过来说就是:同于道者,得之以道;同于德者,得之以德;同于失者,得之以失,诚非虚言!老子在第二十二章中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句话一下就点破了很多人的问题:大家总是在努力抓住一些无关紧要的身外之物,并以为这样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厉害、自己的荣耀……殊不知,这分明是抓小失大——这么一来,反而失去了生命赖以存在的根本和主宰!可人们却还是沉迷其中,乐不思蜀。

本章揭示了轻与重、静与躁的辩证法则,这是宇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法则!同时,老子也揭示了,人类不遵守这种法则的后果。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天下,每一个生命体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静”与“重”二字;作为一个生命体最不应该烙印上的就是轻与躁!如此,才可以有效地让自己的生命体光彩夺目!

再次,《道德经》是一本打造圣人的书。

何谓“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一,从概念上来说:“失根”就是丧失管理的控制、失去了生命力;“失君”就是失去领导权、失去了生命主导权。

第二,从管理上来说:“轻则失根”诠释了民贵为本的思想,倡导“民为重,君为轻”;而轻视下位、本末颠倒,就是亲手埋下了基层推翻上层建筑的祸根。

第三,从因果上来说:人之所以失去控制力、失去领导权,是因为他们心中不宁静、不智慧、不谦卑;而其根源,是因为身心被人际关系中的百结所累;人际关系中的百结,又为急躁、轻浮、名声、利益等外物所致。至此,人的身心与外物死死纠缠,最后才导致了人生败笔。

老子论述因果是想告诉我们:“重”德和“静”德,皆是有“道”者的德行。《道德经》是一本打造圣人的书。老子从引出圣人的做法为根本点,与开篇论点呼应,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就是希望人人都能打造幸福人生,不为物欲所扰,超然物外,保持内心的淡泊与宁静——宁静则无欲。圣人尚且如此,我们每个热爱生命的人行为举止也不应该轻浮躁动,每个人都应该警惕老子关于“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的忠告!这八个字就是在告诫人类要顺应自然之道,同时也是老子针对社会现实的悟道感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