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梌山:一部惠州的简明史

 薪花共赏 2019-06-01

梌山又称为梌木山,位于今惠州中山公园,原为惠州城内的小山包,古时长满枫树,因为枫树在北方却称为梌木,而古代在惠州任职的官员大多来自北方,梌山因此而得名。自公元591年隋置总管府于梌山至清末府衙被毁约1400年间,这里一直是惠州乃至整个粤东的政治文化中心。以梌山为中心几公里内,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几乎涵盖了自隋至民国的各个时期,构成一幅颇为完整而又层次分明的历史画卷,若把他充分打开,就是一部形象的惠州简明史。

梌山:一部惠州的简明史

1925年10月17日,国民革命军在惠州第一公园(中山公园前身)合影,图右是隋代梌井

梌井:惠州开城历史的见证

史料记载,公元590年隋文帝派东莱郡公王景持节巡抚岭南,在整个广东设广州和循州二个总管府。其中循州总管府就设在梌山。总管府设立一年后,官署建成,并在门前不远处凿了一口水井(后世也称隋井),专供官府使用。

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水语》中指出:“惠州城中亦无井,民皆汲东江以饮。然惠州府与归善县城地皆咸,不可以井,仅郡廨有一井,可汲而饮云。”这一段记述可以佐证,至少在明末清初,惠州府城内就仅有总管府前的这口井。

1925年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国民革命军在中山公园合影时的照片可以清晰看到这口古井。据老一代惠州人的回忆,直至上世纪50年代初梌井尚在,它是一口古朴有雕石井栏和井架的饮用水井。但随后不久,惠州市政府修葺中山公园,辟该地为花圃,古井才逐渐淹没在中山公园草坪之下。

近来年市政府对中山公园重修,将中山公园重建为历史文化公园,对梌井进行挖掘重建。这口见证惠州创城历史的隋朝古井才得以重见天日,继续见证惠州的沧海桑田。

梌山:一部惠州的简明史

中山公园

苏东陂啖荔枝吟诗之处

从今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东处是望野亭,在其不远处,梌山东北隅,历史上还有一个凉亭,那就是宋代的“野吏亭”,它是北宋惠州州守陈尧佐所创建的。

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陈尧佐因言事切直被贬谪到惠州,到任后他在惠州府城北面城堞上(今望野亭附近)建亭一座,名为“野吏”。所谓“野吏”,即鄙野的官吏,是陈尧佐的自嘲。他站在亭中眺望惠郡山河写下了传颂千古的《野吏亭新成作》,告诫自己勿负使命,要善政惠民,造福一方。

后来陈尧佐回京执宰朝政,时至接宾翘馆,论及奇胜,必以惠州野吏亭为称”,并作诗云:“罗浮山下郡,楼阁枕沧溟。谁得闲中意,清风野吏亭。”可见他对惠州野吏亭情有独钟。

此亭历代修葺不断,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知州方子容重修此亭,请时寓惠州的大文豪苏东坡作记并榜书亭名,后人称为“苏榜”,成为当年梌山镇山之宝。

陈尧佐任惠州州守时,居住在梌山衙署侧的太守东堂内文惠堂,堂下庭院有荔枝树一株,相传为陈尧佐亲手所种,人称“将军树”。宋绍圣三年(1096年)夏,时任惠州知事詹范邀请被贬的苏轼到太守东堂饮酒品荔。苏轼啖赏之余,诗兴大发,即席吟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此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成为惠州荔枝千古不变的广告词。

梌山:一部惠州的简明史

惠州古城墙遗址

古城墙残存于东侧

从野吏亭旧址东望,残存的惠州明清古城墙映入眼帘。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了解惠州历史的最好窗口。惠州现有的古城墙尽管只剩下区区百余米,却越发显露出神秘而诱人的忧伤,吸引着人们不断前去寻访。

在冷兵器时代,城墙不仅是这座城池的保护神,更是这座城市最初的雏形。惠州府城的城池建设,宋以前无考,入宋后惠州有城墙但甚窄小。宋时府城的位置大抵东北临江,西南止于今步行街国庆路与五四路,濒临西湖,城内辟有通衢,交叉状如十字(即今城区中山东、南、西、北四路)。

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的府城城墙建有4座城门,东门叫大东门,也叫惠阳门;西门称大西门,也称平湖门;南门称尊海门;北门称朝京门。同时还开了两座小门,一座小东门,又称合江门;一座叫小西门,又称东昇门。

明洪武年间,惠州知府万迪与守御千户朱永率军民开始扩城,历经19年建成,自此寞定了明、清两朝数百年惠州府城的规模和格局。明代所筑的惠州府城城墙规格高,质量好,在往后几百年里,惠州城虽历经多次战争,但从未被攻破。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惠州城墙就像一个有旺盛生命力的人一样,经历了年轻和衰老之后,难免会有毁灭的结局。1925年11月,国民革命军荡平了盘踞在东江流域的陈炯明叛军后,为了防止叛军日后再据城作乱,当时的民国政府下令拆毁惠州古城墙。

如今呈现在梌山之东沿江处的一段古城墙,也是几百年几代人修葺残存下来的,旧城砖压在底下,新城砖后来加上,几种砖交叠而起层次分明,仿佛是惠州的年轮,刻录了这座城市的沧桑。而惠州的古城在现代道路的切割与挤占下,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古味。然而,作为这个城市的灵魂,城墙的兴建与毁圮,无疑浓缩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梌山:一部惠州的简明史

孙中山雕塑

中山纪念堂占居梌山最高点

梌山的核心区域近代被开辟为公园,史称惠州第一公园。1928年,为缅怀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公园,1937年中山公园内建成中山纪念堂。1986年冬,于公园正前方竖起孙中山铜像。中山纪念堂占居梌山最高点,今天,很多人对梌山的记忆,恐怕都是从中山纪念堂开始的。

这栋民国建筑自建成以来历经毁坏和修复。1941年中山纪念堂被日军飞机炸毁,后得以修复。建国后中山纪念堂进行过3次大的维修,因为年代久远,中山纪念堂一度成为危楼,2004年惠城区政府拨款400万元对中山纪念堂进行拆除重建,将它由过去单一的集会演出场所改为文化培训基地和大型综合展览厅。

目前,广东省仅有3座中山纪念堂,梌山之上的中山纪念堂是其中之ー,属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铜雕像日夜南望,在它的左前方,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廖仲恺的纪念碑。

一百多年前在孙中山的革命精神指引,无数惠州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先生不仅在惠州留下革命足迹,还与惠州名人廖仲恺、邓演达、叶挺等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先生组织领导了十次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远的武装起义,其中有两次发生在惠州。1925年为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行北伐,广东革命军队对盘踞在广东东部的军阀陈炯明的两次征讨,数百东征勇士长眠在梌山脚下。10月16日,东征军在梌山之上的惠州第一公园举行了“攻城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周恩来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中山精神至今浸染着千年不易的梌山这片土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