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琴、刘萍律师:守护孩子们,拒绝校园欺凌,律师可以做点什么?

 世事皆学问 2019-06-02

徐琴 江苏漫修(上海)律师事务所

刘萍 江苏漫修律师事务所

  审判研究ilawtalk

守护孩子们,拒绝校园欺凌…… 来自审判研究 00:00 18:49

写在前面的话:为什么关注校园欺凌?

 刘萍律师:

关注校园欺凌这个现象,我是始于去年看了《和陌生人说话》的一期节目,当期节目的主题为 “我不是‘ 神女 ’ ” ,节目的主人公王胜男(王晶晶)遭遇了长达八年的校园欺凌,而这段经历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节目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

本来很小的一件事,因为孩子们的不成熟,因为没有得到父母、老师的重视,未被妥善处理,从而造成了悲剧的发生。

因为关注,才发现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常常引发社会热议。

作为法律人,一直想为孩子们针对校园欺凌做点什么,以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那天徐琴律师来找我,问我是否有关注校园欺凌问题?对于因校园欺凌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什么感受?愿意一起去做点什么吗?

我们一拍即合,当时并没有完整的规划或计划,想着就是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徐琴律师:

作为一名女律师,平常的工作相对繁忙,但是女性特殊的身份又注定我们有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特殊的职责。

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推脱的。

“上饶10岁男孩被同学父亲刺死恶性事件”被报道后,大家谈及此事时都痛心疾首,为死去的男孩和从此失去父亲的女孩痛心不已,也都认为学校和家长没有处理好这件事。

这个恶性事件的爆发,使得原本不受重视的校园欺凌走入了社会大众的视野。而同为家长的我们似乎更有共鸣。心里总想着我们律师能做点什么?我们总该做点什么吧。

我想到刘萍律师曾是一名检察官,有深厚的刑事法律功底又热心公益,于是第一个找到她商量。我们就这样简单地开始了。

起初,只是在小型的聚会上,为几个孩子和家长普及一些法律知识;慢慢地,我们研发了一系列的课程和讲座,其中有针对学生的(区分小学和初高中版本),还有针对家长、老师和社会其他人员的。早期只是几个律师在做,慢慢地,加入的律师和小伙伴越来越多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我们以 “对校园欺凌说‘NO’” 为题,连续在几所学校进行了大型的公益授课,对象主要为小学六年级和初一的学生,孩子们听的很认真,提问和总结也非常到位。

我和刘萍律师,我们两个人都非常乐意在六一节的今天,把我们关于呵护孩子们、拒绝校园欺凌的一些做法、体会与更多法律同仁作一个简单分享,我们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们都拥有一个明媚的未来!

什么是校园欺凌,都有哪些表现


2017 年11月22日,在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联合颁发的《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中,对中小学生欺凌界定为:“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上述方案给出了一个相对明确的表述,如果我们再来观察校园中的具体情况,可以把校园欺凌概括为五种主要表现形式:

1 . 肢体欺凌:对受害者进行物理攻击,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甚至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工具攻击受害者。

2 . 语言欺凌: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

3 . 财产欺凌:强索金钱或物品,毁坏对他人的财物等。

4 . 社交欺凌:孤立他人,以令其身边没有朋友。

5 . 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

校园欺凌都有哪些危害


毫无疑问,校园欺凌对于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这种有害不仅是对于学生个体,还包括校园秩序(教育秩序)。

当然,通常情况下,我们首先会想到被欺凌者是校园欺凌的直接受害者,但是同样应当注意到,校园欺凌中受害的不仅是被欺凌者,欺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害者。

首先,对于被欺凌者来说:

1. 侵害被欺凌者的身体权、健康权甚至生命权。侵害身体权、健康权甚至生命权主要是肢体欺凌所带来的的危害,这类危害最容易引发诉讼。

在裁判文书网上以“校园欺凌”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民事案由有48个案件,而民事48个中有33个是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纠纷。从比例上来看,身体权、健康权、生命权纠纷占比高达68%,案件绝对数量少主要是因为绝大多数校园欺凌纠纷都私下和解了。

对身体的伤害轻则小伤,重则伤残甚至死亡。

如18年昆明就发生了三名女生对一名女生欺凌的案件,结果导致受害者不慎坠楼致九级伤残的校园欺凌事件;甘肃陇西县渭河初级中学也发生过校园欺凌致死的案件。

这些都是媒体报道出来的事件,还有很多事件不为我们所知。

2. 心理伤害。无论是肢体欺凌,还是语言欺凌、财产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对被校园欺凌者在心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学生,处于成长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更差,一旦心理受到伤害,如果没有及时被家长、老师发现进行疏导,很难抚平,严重的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心理伤害在法律上称为精神损害,有损害就有赔偿。

我国《侵权责任法》是肯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在裁判文书网上以“校园欺凌”、“精神损害”两个关键词进行搜索,也搜索出来了18个案例,并且大多案例都肯定精神抚慰金这一项赔偿。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校园欺凌确实是会对被欺凌者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3 . 影响学业,进而影响被欺凌者的人生轨迹。在学校受到欺凌会直接导致被欺凌者不想上学、害怕上学,因为在学校有太多不愉快的经历。当然,现实生活中一般会被父母坚持送去上学的。

但是,即使上学,因为害怕,因为讨厌学校,也不太可能全身心地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投入学习,这必然会影响到学业。

对于成长期的学生而言,影响学业实际上影响的就是人生。

王晶晶法律宣判当天写了一条微博:“高中三年校友们的校园暴力,跟风辱骂,荡妇羞辱,我今天在他一个人身上讨回来些许,不过我的人生也不能重来了”。

此外,对于欺凌者来说:

欺凌者作为学生,正在接受校园教育,本身心智也尚未成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害者:

1 . 可能涉嫌违法犯罪。学生大都是未成年人,但未成年人并不是违法犯罪的免罚金牌。虽然法律上有责任年龄的规定, 16岁以上未成年人是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也要承担行政责任,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对于八大类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即使未达到责任年龄,暂时无需承担法律责任,但是,欺凌容易形成习惯,坏习惯的养成最终亦是由自己买单。

有研究结果显示,参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学生在各种违纪和犯罪行为中的发生概率高于没有参与校园欺凌事件的学生,当他们24 岁时,60% 曾被逮捕,约40% 会被逮捕2 至3 次,成为暴力犯罪的高危人群。

2 . 给家庭经济造成负担。民事责任的承担,虽有年龄限制,但是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不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无法转移给家人承担,民事责任却可以。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3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赔偿责任转移给监护人必然会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有时这类负担并不轻。

3 . 影响学业,影响自身健康成长。一旦欺凌事件曝光,大多会被冠上“坏孩子”名号,会被身边同学排斥,从而导致欺凌者不愿上学,也必将影响欺凌者的学业。

此外,欺负同学其实是社交障碍,是心理问题,影响自我健康,甚至影响自己的人格发展。

哪些原因导致了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现象源自于复杂的现实背景,其产生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及社会因素等。考虑到欺凌行为发生于学生之间,这里主要从学生角度寻找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 学生心理不成熟,自制力较差、易冲动等性格特点是诱发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与努力想办法、情绪管理、解决问题相比,欺凌更直接、更容易,学生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的过程,采取欺凌作为解决问题的简单办法很容易。所以说,欺凌是一种社交障碍。

2 . 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须承担的后果缺乏认识,多数欺凌者在实施校园欺凌时并未意识到其行为已触犯了法律,只局限于其行为会受到学校和家庭的批评,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认识不足;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喜欢跟着起哄,甚至很多情况下不清楚状况瞎起哄。

3 . 青少年个体的某些个性特征容易产生欺凌行为。如有些学生有极强的报复心理,将所遭受的挫折、不满和批评当成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使其成为校园欺凌的发动者;有些学生性格懦弱、逆来顺受,或性格孤僻、内向自卑,极易成为被欺凌者。

4 . 学生对校园欺凌认知、应对能力不足。根据调查显示,84%的学生对校园欺凌事件表示愤怒,48% 的学生对该类事件表示恐惧, 11% 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同时,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并不知在此类事件中如何使得自己的权益得到合法有效的保护。有22% 的学生选择以暴制暴,还有10%的学生选择默默忍受。但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更是导致新的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那么,如何防范校园欺凌呢


在校园欺凌中,主要有几个角色:欺凌者、随从者、吆喝者、受凌者、旁观者、保护者。

现实中,学生不大可能成为保护者,我们也一向不主张学生成为保护者,保护的任务应该留给有能力的成年人。而随从者、吆喝者一定程度上也属于欺凌者,所以主要分为三大类:欺凌者、受凌者、旁观者。

那么,作为学生应该如何防范、应对校园欺凌,需要结合并区分不同角色而言。

首先,我们要杜绝成为欺凌者。

青少年的不成熟导致容易成为欺凌者。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制力较差、易冲动,同时又没有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性,而成为积极的欺凌者;二是缺乏明辩是非的能力,而跟着起哄,成为随从者、吆喝者。

所以,我们要提升认知,欺凌别人并不代表自己强大,是非常愚蠢的行为,真正的强者不会恃强凌弱。同时,我们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无知者无畏并不完全是褒义,若因为自己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自己的欺凌行为已触犯了法律,未认识到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有多大,才会肆无忌惮地去欺凌他人,那样的无畏太恐怖。

其次,切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写了一首诗,叫《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诗的内容是,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道理如斯,校园欺凌中,即使旁观者,也不能是沉默的大多数。虽然未成年人能力有限,不适宜直接站出来帮助被欺凌者,但是旁观者的学生们具有帮助他人寻求保护的能力,如及时向老师、主管人员、家长报告。

最后,自我强大,防范被欺凌,加强应对欺凌的能力;若被欺凌,理性应对,学会求助。

自我强大包括两方面的强大:一方面是体格上的,一般校园欺凌都是选择身体看起弱小者,所以我们应注重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此被欺凌的可能性就小了。同时,若被欺凌,应对能力也强,倘若我们经常跑步,一旦遇上欺凌,能通过跑步快速逃离欺凌;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除了成长可以让我们心理强大外,阅读也可以。

王晶晶在采访中说,她之前很害怕那些欺负她的人,后来她看过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黑羊效应》、《乌合之众》,看完之后,她觉得欺负她的人挺可悲的。所以,一旦遇到欺凌,心理遇上障碍,要学会寻求解决之道,学会用阅读开导自己。

另外,遭遇欺凌,要理性应对,学会求助,大声说出来。理性应对,现场以最能减少损害的方式(三十六计,跑为上计)。同时,勇敢说出来,学会求助,可以求助于家长、求助于老师、求助于警察等。

校园欺凌的治理是一项大工程,需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我们要从多角度研究,防范、治理校园欺凌,为祖国的花朵们营造安全的成长环境!

愿每个小天使都被爱包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