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年谱简编(17)乾元二年(759年)四十八岁

 漆园子子 2019-06-04
        对比清朝仇兆鳌《杜诗详注》中的《杜工部年谱》,闻一多先生的《少陵先生年谱会笺》所列的年谱更为详略得当,由于今年是杜甫人生经历的一大奔波之年,也是他诗歌成就集中体现的一年,我愿把闻一多先生关于今年的叙述抄录如下:
        “公四十八岁。春,自东都归华州,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时属关辅饥馑。遂以七月弃官西去、度陇、赴秦州。至秦,居东柯谷。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十二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羊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五盘岭、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
        这么一长串的地名就是今年杜甫一年来过的日日夜夜了,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携家带口,长途跋涉,我们能想象他经历了些什么吗?由于他是一个写实的诗人,他的生活经历都在他的诗中留下了忠实的记录,我们细读他今年的诗作,总能让人时不时的掩卷叹息,而他更多的是为人民的困苦艰难而叹息,就象屈原一样“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从东都洛阳回到华州司功参军任上,据史料记载,当年的三月三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率所部二十万大军围攻叛军安庆绪于邺城,被安庆绪及史思明所增援的部队打的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资治通鉴》卷二二一上说:“子仪以朔方军断河阳桥,保东京。战马万匹唯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怠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唐王朝为了挽救败局,所以到处征兵。杜甫一路上见到人民百姓因此所遭受的痛苦,并用他那如椽巨笔忠实的记录了下来,使我们明白所谓的正史中记载的战争与百姓所经历的战争有多么大的不同。
        '三吏”、“三别”以不同的艺术手法和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这场战争中人民的遭遇。“三吏”叙事夹带问答,“三别”纯记录送行者和出征者的言辞。“三吏”描述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吏(兵士),而“三别”描述吏的家人所受的遭遇,更加的惊心动魄更感人至深。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三吏”还是“三别”,在感情的表达上是多层面的更是递进的。从《新安吏》所写的“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到“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的《潼关吏》,再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最后还是被强征入伍的老妇人,都说明那场战争把人民拖入了如何困苦的泥沼。而《新婚别》写的是“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的新婚还没过三天的新媳妇,《垂老别》写的是“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亡”的老父亲,《无家别》写的是因溃败而回家的兵士发现这时家人已经失亡殆尽,但征兵的人又上门来了:
                ......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诗的最后是说,现在去当兵,已经没有家可以告别了,能活到现在,对于自己一己之身的生死已经是无所谓了,而想起已长眠地底的母亲的生养之恩,还是禁不住悲从中来。如此这些让人痛彻骨髓的诗句应该能抵得过那些当政者们为了发动战争而发出的千百句的豪言壮语了吧。而历史上的当政者一直是这样的,他们能听到御用吹鼓手们的花言巧语,但总是听不到来自百姓的最真实的声音,也许这不仅仅是历史的悲哀。
        在回华州的途中路过蒲州,遇见一姓卫的青年时的朋友,这应该是一位看淡名利,自适其适的高人吧,这首《赠卫八处士》将人事沧海桑田,世事苍茫难料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而十载,重上君子堂。
                ......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回华州任上呆不了多长时间,杜甫就主动辞去了司功参军的职位,从华州到了秦州。杜甫的弃官,结合当时的史实来看,应该是出于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因为“关辅饥馑”,大乱必有大灾,经济状况是每况愈下;二是因为是从天子近臣贬为地方小官,特别是在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这段经历,看到了人民的颠沛流离的惨状更感受到人民家破人亡的悲痛,使他对前途充满了绝望;三是由于当时朝廷上层的权力斗争,权臣李辅国为了巩固其地位,发起了党争,杜甫朝中的主要支持者房琯被挤出了权力中枢,他在朝廷中也呆不下去了,而这应该是杜甫弃官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立秋过后不久,他就举家搬到秦州去了,之所以到秦州,是因为他的侄子杜佐在东柯,他在《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中就说了:“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秦州,在汉武帝分陇西置天水郡,唐时称秦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有《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对月总会思家,两个弟弟都还在河南,而那个地方还是那么兵慌马乱的,不由得不让人悬心。除了家人,他还想到了李白,李白因参加永王璘幕府,肃宗与永王有隙,璘败,李白系浔阳(今九江)狱。乾元元年被判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县),至巫山,遇赦的释。但杜甫并不知道这些,只知道李白还在狱中。日思夜想的,就有了《梦李白二首》,其中第一首写到: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疬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
        对李白思念至深,也不知夜郎是怎么样的穷山恶水,觉得他像屈原一样的冤屈,又为他担心,于是又写了《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在秦州的生活非常的艰苦,虽有侄儿时不时的帮助,也有赞公等朋友来帮忙,他自己也是努力的劳作,在秦州的大量诗作都如实的描写了日常的生活场景,我们才能知道他的生活是如何的艰难,有时需要捡拾山中德橡栗为生。所以我们知道,他在秦州的日子实在难以为继,时同谷县宰来书言同谷可居,就又举家迁往同谷去了。

        这年的十月份,秦州已经是冬天了,他带着一家人从秦州出发往同谷县去,路上共写了十二首的纪行诗,《发秦州》是第一首,其他的几首都是用地名作为诗名。这几首纪行诗不都是描写行路难,表现沿途风光的作品,也有现实主义的力作,比如揭露官商勾结,剥削人民的作品《盐井》:
                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
                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
                汲井岁搰搰,出车日连连。
                自公斗三百,转致斛六千。
                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阗。
                我何良叹嗟,物理固自然。
        大约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的时候,杜甫一家人到了成州同谷,在这儿的生活主要记录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这七首诗都是古风形式的,前后一贯,一气呵成。第一首说: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
                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皲皮肉死。
                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第二首的起首句是:“长铲长铲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是说与干农活的工具长铲如何的不可分离;第三首的起首句是:“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何瘦何人强。”是说与三个弟弟天各一方,在这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下,音信全无,甚至怀疑生死难测;第四首的起首句时:”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是说早已寡居的妹妹,已有十多年未见,也不知今夕何夕,何时能再见一面;第五首是描写他所居的山谷的风雨萧瑟的景象;第六首是寓情于景,表达了自己有心济世,不得其位的心情;最后一首是对前几首的总结:
                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
                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需致身早。
                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
                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在同谷,在这北方的冬天,草木调零。即使捡橡栗挖黄独还是无法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于是在十二月初又踏上了南下的路。

        南下是到成都去,成都在唐朝时已是繁华之地,而且处于南方,气候更加的温暖宜人。在南下成都的途中,杜甫也写下了十二首的纪行诗,与秦州到同谷的十二首纪行诗相呼应。从一些迹象分析,我们可以判断,杜甫是一个生活严谨的人,从他流传下来的作品来看,无论是组诗,还是这些看上去是分散的作品,都是秩序井然的。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确实是无可置疑的,读他的诗,能够看见他生活的时代,他的诗是文学精品也是历史名著。十二月一日开始这段艰难的行程,纪行诗的第一首诗《发同谷县》: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煖席。
                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
                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
                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
                ......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确实为生活所迫,一年来都在四处奔波,而且,他对前面的路程也充满了担忧。出发了也就如箭已离弦,无法回头了。途中的十二首纪行诗也同样题材多样,写景、状物,抒情,很多时候,他抒的忧国忧民之情。如《剑门》就回顾历史,对现在的统治者提出了讽劝。经过那千山万水,终于到了成都,作者的欣喜之情在《成都府》中流溢:
                ......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
        已经能感受到了成都的美好了,路途中的艰难险阻都已成为过去,“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我们的诗人要在成都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了。

        附录:本年作品
        乾元二年春 河南陆浑庄 《忆弟二首》
        乾元二年春 洛阳 《得舍弟消息》
        乾元二年春 洛阳 《不归》
        乾元二年? 洛阳? 《洗兵行》
        乾元二年 自洛阳回华州 《新安吏》
        乾元二年 自洛阳回华州 《潼关吏》
        乾元二年 自洛阳回华州 《石壕吏》
        乾元二年 自洛阳回华州 《新婚别》
        乾元二年 自洛阳回华州 《垂老别》
        乾元二年 自洛阳回华州 《无家别》
        乾元二年 自洛阳回华州 《赠卫八处士》
        乾元二年夏 华州 《夏日叹》
        乾元二年夏 华州 《夏夜叹》
        乾元二年立秋次日 华州 《立秋后题》
        乾元二年秋冬间 自华州至秦州 《贻阮隐居》
        乾元二年秋 秦州 《遣兴三首》
        乾元二年秋? 秦州? 《留花门》
        乾元二年 秦州 《佳人》
        乾元二年 秦州 《梦李白二首》
        乾元二年 秦州与华州间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乾元二年 秦州 《遣兴五首》
        乾元二年 秦州 《遣兴二首》
        乾元二年 秦州 《遣兴五首》
        乾元二年秋 至秦州后作 《秦州杂诗二十首》
        乾元二年 秦州 《月夜忆舍弟》
        乾元二年 秦州 《天末怀李白》
        乾元二年晚秋 秦州 《宿赞房公》
        乾元二年 秦州 《赤谷西崦人家》
        乾元二年 秦州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乾元二年 秦州 《寄赞上人》
        乾元二年秋冬之间 秦州 《太平寺泉眼》
        乾元二年 秦州 《东楼》
        乾元二年 秦州 《雨晴》
        乾元二年 秦州 《寓目》
        乾元二年 秦州 《山寺》
        乾元二年 秦州 《即事》
        乾元二年 秦州 《遣怀》
        乾元二年七月 秦州 《天河》
        乾元二年 秦州 《初日》
        乾元二年 秦州 《捣衣》
        乾元二年 秦州 《归燕》
        乾元二年 秦州 《促织》
        乾元二年 秦州 《萤火》
        乾元二年 秦州 《蒹葭》
        乾元二年 秦州 《苦竹》
        乾元二年深秋 秦州 《除架》
        乾元二年 秦州 《废畦》
        乾元二年 秦州 《夕烽》
        乾元二年 秦州 《秋笛》
        乾元二年 秦州 《日暮》
        乾元二年 秦州 《野望》
        乾元二年 秦州 《空囊》
        乾元二年 秦州 《病马》
        乾元二年 秦州 《蕃剑》
        乾元二年 秦州 《铜瓶》
        乾元二年 秦州 《送远》
        乾元二年 秦州 《送人从军》
        乾元二年九月 秦州 《示侄佐》
        乾元二年九月 秦州 《佐还山后寄三首》
        乾元二年 秦州 《从人觅小胡孙许寄》
        乾元二年 秦州 《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乾元二年秋 秦州 《秦州见敕日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乾元二年秋 秦州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乾元二年 秦州 《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史君两阁老五十韵》
         乾元二年秋 秦州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乾元二年 秦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乾元二年 秦州 《所思》
         乾元二年十月 去秦州 《别赞上人》
         乾元二年十月 秦州至同谷道经两当 《两当县吴十侍郎江上宅》
         乾元二年十月 自秦州赴同谷 《发秦州》
         乾元二年 赴同谷 《赤谷》
         乾元二年 赴同谷 《铁堂峡》
         乾元二年 赴同谷 《盐井》
         乾元二年 赴同谷 《寒峡》
         乾元二年 赴同谷 《法镜寺》
         乾元二年 赴同谷 《青阳峡》
         乾元二年 赴同谷 《龙门镇》
         乾元二年 赴同谷 《石龛》
         乾元二年 赴同谷 《积草岭》
         乾元二年 赴同谷 《泥功山》
         乾元二年 赴同谷 《凤凰台》
         乾元二年 同谷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乾元二年十一月 同谷 《万丈潭》
         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 赴成都 《发同谷县》
         乾元二年十二月 赴成都途中 《木皮岭》
         乾元二年十二月 赴成都途中 《白沙渡》
         乾元二年十二月 赴成都途中 《水会渡》
         乾元二年十二月 赴成都途中 《飞仙阁》
         乾元二年十二月 赴成都途中 《五盘》
         乾元二年十二月 赴成都途中 《龙门阁》
         乾元二年十二月 赴成都途中 《石柜阁》
         乾元二年十二月 赴成都途中 《桔柏渡》
         乾元二年十二月 赴成都途中 《剑门》
         乾元二年十二月 赴成都途中 《鹿头山》
         乾元二年十二月 成都 《成都府》
         乾元二年十二月 成都 《酬高史君相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