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读书,没有书,只有笔记!

 江山携手 2019-06-06

这两年读书热,许多小伙伴读了不少书,知道了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可是,仍然觉得没什么用,仍然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每个具体的人,都有具体的原因。犹太人读书多,也并不是每个犹太人都成功了。

前几天,朋友圈里有人说自己一年读52本书。一度我还有点震惊,后来才发现,他不是读书,是听书。并且听的也不是书,听的是书的“精华版”,精华版三个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因为说是书的精华版,不一定真是书的精华版。把一本30万字的书,拆成5000字,读给你听,怎么判断是这5000字,而不是另外5000字是书的精华?并且你一本书里面是精华的部分对你有用,还是非精华的部分对你有用?这可不一定。

在速成心态的作用下,今天的知识付费市场越来越沦为卖大力丸的。肾虚不好好锻炼,就想靠大力丸补肾。你的认知如果还停留在这个层面,没有取得成功,也太正常了。

也有朋友说,他读的是真书,不是拆解版的听书,读了不少,可依然觉得自己没长进,中国一年出版20万种图书,好书的比率不超过5%。如果整天读些心灵鸡汤,读上1万本也成功不了。

以前有本畅销书叫《没有任何借口》吧,一位美国的作者总结了西点军校的经验,告诉职场员工该怎么办?书名起的太好了,然后在中国一年销售800万册。可是,后来,中国记者去美国调查,发现美国没有这样一个作者,是一个中国的姓金的书商自己编的一本书,然后说成是美国人写的。这很搞笑,也很悲哀,这是中国图书市场的悲哀。所以懂得如何让挑选一本书也是需要练就的能力。对我来说,选书从来不看市面上的宣传,而是去豆瓣或者一些app上看一些阅读过的人发的书摘,还有对这本书的书评。豆瓣就不多介绍,大家都熟,一些app,比如【流书】,它的首页上会显示一些网友摘选的某些书精彩片段,以及阅读时的书评及灵感,多刷几页短书评,大概就对这本书有了基本了解。看或不看完全在于你自己的兴趣,这么看来笔记不仅对自己有用,也对别人筛选书籍有建设性的意见。

有一些人,读书有很强的目的性:为了某个目标,而去阅读。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需求的内容,然后为己所用,才是重点,阅读的过程并不重要。还有一些人,读书就是读书,随意也随心。读什么书、什么时间读、在哪里读、都会影响读书的过程和体验。

曾经看过一句话:真正读书的人,没有书,只有笔记。因为在读书记笔记的过程中早就把书中的重点摘录出来,即使抛开书,也知道整本书在讲什么。这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对于一般人来说,阅读一本书,最多把重点用笔画出来,偶尔在空白处写上几个字。

当读完这本书后,就放一边去了,很少会再次翻阅。

这只是非常简单的过了一遍,若问读者记住什么,或者学到什么,往往只一点点,而这并不是读书最理想的的结果。

因此,读书时记笔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当你完成了这些后,突然发现,可以和作者直接对话,可以谈论书中的任何一个故事、一个观点,甚至有的时候比作者还要了解这本书。

与朋友、客户聊天若谈到某个作者或者某本自己做过笔记的书时,都会侃侃而谈,使得他们都会惊奇的问:你为什么知道的这么多?

这源于这本书的笔记。

我自己经常使用的读书笔记app【流书】,它不仅帮我筛选了很多没有营养的励志鸡汤,或是一些网络小说,更帮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记笔记的方式加深了对原文的思考,它简洁的页面不会分散你的专注,而且它采用了目前市面上最先进的OCR识别,也就是拍照识别功能,不需要手动录入精彩片段,只需要一键拍摄,然后截取你想要保存的片段即可,它会自动显示出文章来源以及作者,需要手动输入的也就是你的阅读感受啦,当你阅读完一整本书,想要保存纸质笔记,就可以使用一键导出功能,这些功能全都是免费的,简直不要太赞。

写笔记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

读书,需要思考,让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维碰撞。融入其中,再跳出来,让书再溶于自己的思想和记忆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