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说集(二)│书如其人

 率我真 2019-06-07

在《燕说集》的第一期里,我们说书法是一种艺术语言,所有的艺术语言都是表达的工具。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不管真诚还是虚假,直截了当还是拐弯抹角,语言中都会流露出你的个性和想法。所以自古就有“书如其人”的说法,意思是当你在借用书写作为表达语言的时候,你自己也就会在作品中呈现。

这话不假,但呈现的是什么,就很难说了。

1

学书法的人,大概都很熟悉扬雄的那句名言“书者,心画也”。不过对这句话的理解,其实有很大的偏差,这偏差很大程度上是缘于书法家的自作多情。其实扬雄这里所谓的“书”,根本不是书法。我们不妨看看他的原话:“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很明显,言与书对举,在这里的“言”,是语言,而“书”,是文章的意思。

类似的是许慎《说文解字》的序言里,也有一句所谓“书者,如也”,这个“书”,说的是文字,也不是书法。

只不过后来我们习惯性地把“书者,如也”当作一顶帽子,硬是套到了书法头上,时间一长,人们感觉还挺合适,也就渐渐地深入人心了。

2

譬如我们说颜真卿的字气象博大,对此可以想象鲁公的为人,这样说大体没什么问题。但如果说一看这字就可以感受到颜真卿的凛然正气,就有点玄。再进一步,看见点画中的筋骨风神就知道他是个忠臣,这个评判就明显有问题了。

燕说集(二)│书如其人——王义军

颜真卿的忠义足为千古典范

他的书法也确实堂堂正正,风骨凛然

但这两者之间是不是一定存在必然的因果逻辑

燕说集(二)│书如其人——王义军

文天祥以身许国,一身正气也一样垂范后世

而其笔下却完全是另外一番面目

他本不擅书,在后人眼里也被拔高

张丑说他“清疏挺竦”,这评价显然也带有人格化的手法

后来还有个故事说得更玄乎,董其昌看到李待问的字,以为其中有杀气,并说李某“恐不得其死”。而其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董其昌的判断,李待问果然参与农民起义而阵亡。

这种故事的可靠性显然是值得怀疑的。况且,就算这记载完全属实,也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不过是一个偶然言中的小概率事件,并不能当真。

3

倒是苏东坡有一段话,对这个问题看的比较清醒、深刻。他先是说世上的小人,即使字写的也很工整,字间的神情还是会透露出一种“睢盱侧媚之态”。这是当时较为常见的看法,但是紧接着东坡却说:

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

他用了《韩非子》里面关于邻人窃斧的故事,说当一个人丢了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偷的,于是开始观察邻居,发现对方的一言一行都像是个小偷。后来斧子找到了,再看邻居也就怎么都不像一个会偷斧子的人了。东坡借这个典故来说明我们对“书如其人”的看法,其实很多时候也是类似的主观想象。

傅山在明亡之后,怀着家国之痛的复杂情感,居然从赵孟頫的字中看出了“贱态”,开始唾弃赵孟頫的作品。而问题是,在这之前他学习赵字的那么长时间里,这“贱态”为什么就没有看出来呢?很明显,这是由于傅山心态上的变化。 

燕说集(二)│书如其人——王义军

同样一个赵孟頫

在同一个傅山的眼里

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

所以字与人之间的联系,多半是我们作为观赏者自身想法的折射,而实际的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的。更不用说把书法和作者人品的忠、奸、善、恶联系起来,这个看法就完全不靠谱了。

4

但是,书如其人这一传统的强大、顽固,有时候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不只是像苏东坡这样理智清醒的人不多,就东坡本人,像这样跳出局限的发言也不多见。更多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他也和同时代人站在同一个角度。就在他说韩子窃斧的那同一篇文字里,东坡也有很想当然的看法,他说“凡书象其为人”。

如果光说这么一句话,我们还不知道他具体的所指,“象其为人”,具体是像这个人的哪方面呢?他紧接着解释说,欧阳询这个人,看起来很寒酸,同时也很聪明,我们今天看他的字,“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就是说,这个字和欧阳询的长相,是非常相称的。苏东坡将书法与人的关系,落实到了长相、外貌上。这和董其昌见到李待问的字而预言他命运的说法,也是半斤八两。诸如此类的言论,也只能看作是一时的笑谈,其中严密的对应性是根本谈不上的。

燕说集(二)│书如其人——王义军

透过欧阳询的《虞恭公碑》

沿着苏东坡的提示

读者可以想见欧阳询的相貌吗

5

和后来与人品相对应不同的是,魏晋时期对于书如其人的看法,是和当时的人物品藻风气有关的——书法和人的联系,不是关于忠奸善恶,而是透过字可以见出一个人的雅俗,可以了解他品味的高下。也就是说书法的风格,反映了一个人的风神。比如在《世说新语》里面,刘义庆就提到当时人看王羲之“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这是在说王羲之这个人的风神举止,但这个词后来被移作对他书法的评价。就像我们今天熟悉的,用“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来形容王羲之的字。注意这里的一个细节——“书法和人”,共用了同一个评语。

这不就是典型的书如其人嘛!

燕说集(二)│书如其人——王义军

王羲之像

燕说集(二)│书如其人——王义军

王羲之《丧乱帖》

这里关于王羲之书与人的联系

和上文中东坡对欧阳询的评价不同

请注意这一点看似微小的差异

是有霄壤之别的

东坡说的是外貌,而《世说新语》说的是的风神

前者实,而后者虚

不过,就这一次对王羲之其人其书的品评来说,多少有一点误读的意思,关于这个问题,祁小春先生已经从史源学的角度梳理得很清晰了。但是不管怎样,后来的传统,还是大量延续了这种方式,因为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在作品和作者之间,有着某种统一性。而且,人们对这种统一性的期待,不只是在书法上,绘画、文学等很多领域都一样。人们常说某某画家画的就是他自己,某某作家写得就是他自己,因为我们普遍认为,任何作品都是作者修养、审美、胸襟、见识以及怪癖的反映。

这种看法确实不容否定,然而,作品对人的反映毕竟太抽象、太隐秘,是不能具体一一对应的。因为人,实在是太复杂了。

6

一个朴素的人,下笔是不是一定很朴素?倔强的人,作品是不是一定倔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与书法好像是有那么点合拍。但这种正确概率很高的判断,随时也都能找到反面的例子可以推翻。更何况要将这种对应推演到书法与人品的关系上,事情怎么可能那么简单呢?

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韩子窃斧的故事一样,如果你不具备福尔摩斯的观察力,邻居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在误导你的判断。当你怀疑他是小偷,他所有的言行就都像小偷,而一旦你找到了自己的斧子,他怎么看都不是一个会偷斧子的人了。

回到书写的问题上来说,如果书写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靠我们经年累月的练习,那么一个人的书写与风格,就不见得都是本心的流露,它也可能出于人为的修饰,甚至,还可能是对自我刻意的反叛和伪装。如果要将这些修饰、反叛与伪装,与书写者联系起来,恐怕连最厉害的鉴赏家也很难识破其中玄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