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文杰/端午节长安溯源

 老鄧子 2019-06-07


专栏

端午节长安溯源

文/朱文杰

民间有关端午节起源之说,主要来自于悼念屈原。

唐代诗僧文秀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唐昭宗时居长安,为文章供奉。

但我身居长安,每当过端午节时感到这里的端午习俗好像和屈原关系不大。首先我儿时过端午节,大人要饮雄黄酒,儿童要在额头、手心、脚心涂雄黄。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等俗言。可以说蛇蝎毒虫都怕雄黄,看过戏曲《白蛇传》的人都知道:白娘子就是因为经不起许仙的劝诱,喝了雄黄酒才显了原形的。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记载:“黄帝欲登园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戴雄黄、其蛇皆去。”而且还被美国人W·爱伯哈德借用,在他编撰的《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中,给这段记载作了如下说明:“黄帝部族发生了大瘟疫,听说广成子医道高明,派人前去讨教医治瘟疫的办法,广成子用雄黄装包,让他俩戴在身,结果病治好了。”

而黄帝主要活动的中心就在陕西,早在汉代就在陕西黄帝陵祭祀黄帝。还有传说黄帝陵有黄帝手植的柏树,因年代久远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父”。

再就是门上要挂艾、贴钟馗。长安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挂艾”之讲究。挂艾叶可以僻邪驱瘴,点着的艾条还可熏蚊虫。

贴钟馗像,因了钟馗是门神。但为什么端午也要贴呢?有传说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是钟馗的生日。再有天宝年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在临潼骊山 讲武后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五月五日晚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并声称己为“殿试不中进士钟馗”,皇帝梦醒,即刻病愈。于是,命吴道子将梦中钟馗捉鬼情景作成一幅画,悬于宫中以避邪镇妖。

宋代《醉翁谈录》也有记载:“除夜,旧传唐明皇是夕梦鬼物,名曰钟馗,即觉,命工绘画之。至今人家图其形,贴于门壁。”尔后,道教尊钟馗为神,封为祛恶逐鬼的判官。2009年5月有报道:在钟馗故乡的终南山下,户县祖庵镇被称为道教全真道祖庭的“大重阳万寿宫”发现了一幅刻在石碑上据传为吴道子的《钟馗神威图》,如经考证,那可算是画圣吴道子唯一画钟馗的传世真迹了。

 钟馗为终南山人,在各种古书典籍中都有记载。《唐逸史》有:“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宋《事物纪原》有:“钟馗者,系终南山进士。”清代画家金农在其画作《醉钟馗》上题曰:“不特御邪拨历,而其醉容可掬,想见终南进士嬉傲盛世,庆幸太平也。”

《全唐诗》收录有唐明皇时宰相张说的诗《谢赐钟馗及历日表》,其中有感谢皇上赐给自己钟馗像的事。看来,贴钟馗像避邪镇宅确实是从大唐长安,尤其是从皇宫、上层社会中开始兴起的。

端午习俗也多与钟馗有关。第一是请钟馗:端午节人们将钟馗请进家中,或将雕刻有钟馗像的玉佩系于胸前,第二是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西安钟馗文化艺术研究所专家考证,端午节的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是自古以来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人们将端午节称为“钟馗文化端午节”。

五月石榴花神传说是钟馗:“五月花神丑钟馗,唐王不点状元魁。艾叶如旗征百服,苍蒲似剑斩妖魔。雄黄酒,饮数杯,阵阵轻风拂面吹。”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民间认为恶日,也是毒虫滋生、疾病流行的季节,而钟馗被民间奉为“赐福镇宅圣君”,功在驱鬼除恶、避邪除瘟,民俗有端午贴钟馗像以“镇恶”。门画中的钟馗虬须怒目,手舞宝剑,青筋暴露。钟馗相貌虽狰狞丑恶,但陕西民间认为“神鬼怕恶人”!秦人口中的“恶”是厉害。钟馗人丑,但十分正真,性如烈火,好似端午时石榴花开欲燃,加之石榴花早在唐代就被人们作为端午节之吉祥物,《帝京景物略》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以避邪。所以人们就把两者结合起来尊奉钟馗为五月石榴花神。此时,钟馗的“丑”中就带有柔美如花的寓意了,陕西人给儿女起小名就有叫“丑丑”的。

端午节是全国性的节日,在农历五月五日,本名“端五节”,又有“端阳节”“重五” “重午”等不同名称。我儿童时记得老人叫“端阳节”的多。

再有,北方尤其是在长安,讲究端午戴香包。香包又称香囊、香袋。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色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各式各样,玲珑可爱。香包还和古代的“艾符”有关。人们在夏至之时,把艾叶编成虎形,或把彩绸剪成虎形,粘上艾叶,插于发中或佩于胸前祛瘟辟邪。现在香包和刺绣结合已成为了一种争奇斗艳的手工艺术品,被列入“非遗”项目。

小孩颈挂香包,手臂、脚腕上还要系五色花绳,称“百绳”。百绳不可任意弄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次响雷时剪去,预示一年中无病无灾。或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即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据说,戴五色花绳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这是否与唐代长安人于此日身佩五色织带,称为 “长命缕” “五色缕”“续命缕”有关联呢?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有:“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为什么用五色呢?可能因为古人崇拜五色,五色与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有关,以五色为吉祥色。

唐代文学家权德舆曾于五月五日得到皇家赏赐的彩带,有诗《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权德舆为天水略阳(今陕西略阳)人,唐宪宗时,在长安官居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陕北黄土高原一带,至今农村里仍然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十二岁以前的儿童在过生日时或者过端午节时,母辈们要为他们做荷包(香包)带在身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戴“替身娃”荷包。替身娃的造型以“抓髻娃娃” 为原型,自由发挥,变化万千,没有一定之规。不知这“替身娃”荷包,和唐代长安风行的“续命缕”有什么渊源?

西汉前战国时的五月五日,被认为是“恶月”“恶日”。 为避“恶月”“恶日”,祛病防疫,古人有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五月五日也被称为“浴兰令节”。《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夏小正》云:“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有“浴兰汤兮沐芳”句。有趣的是发生在汉长安皇宫故事,变态的汉成帝偷窥他的老婆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兰汤沐浴的奇闻,从侧面佐证了兰汤沐浴汉时已盛行。诗仙李白《沐浴子》中有:“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唐韩鄂《岁华纪丽》注: “午日以兰汤沐浴。”到了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五月》则云:“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

唐代制镜习俗独特,要选在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皇上,称“天子镜”。白居易在《百炼镜》中说:“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我有一言闻太宗。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那么为什么百炼镜非要在五月五日午时铸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午时是阳盛之极之时,所谓“重五” “重午”,又称火月火日火时,表现道家火克金的思想,是古人冶炼金属所选的最佳吉日。

盛唐时期 “天子镜”被作为朝贺的礼品献给皇帝,也叫“贡镜”,而皇上赏赐给臣子铜镜,叫“御镜”。亦称“天龙镜”“盘龙镜”。边缘铸有“千秋”铭,则称“千秋镜”,应对的是唐玄宗的生日,每至八月初五,玄宗呱呱坠地之时,人们相互赠送铜镜。后又演变成了“千秋金鉴节”,俗称“铜镜节”,成了唐朝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逢节当天,人们最普遍的食品是“粽子”。《风土记》载:古代的棕子除粘米外,还要粟、枣等配料。唐代长安人则统行吃一种“百索粽子”,皇宫中还往往于此日赶制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射中才能吃。带点竞技娱乐性质,以欢度“端阳节”。

民以食为天,历史上中国人挨饿的日子多了,似乎所有节日都成了吃节。春节饺子、汤圆,中秋月饼、重阳萄花糕,而端午节吃粽子、绿豆糕,成了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

为啥要吃绿豆糕呢?应该是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上了火要喝绿豆汤。所以端午节吃绿豆糕除了满足人们的口福外,还想着食疗,排毒消火,健康体魄。

中国邮政于2001年的端午节发行的《端午节》特种邮票一套,是第一套也是迄今惟一一套全面反映端午习俗的邮票。全套共3枚,以中国传统木刻版画构图,表现了“赛龙舟”“包粽子” “避五毒”三项端午节最重要的民间习俗活动。

“赛龙舟” 画面上两条龙舟上插“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你追我赶,奋勇争先,浆楫与臂膀同力,锣号与竹笛齐奏,还有村妇怀抱婴儿舟上观战,饶有风趣。“包粽子”画面展示的是蝙蝠嘴噙爪勾吊着5串有夌型粽子的各种香包,代表如意的中国结和代表长寿的长命锁,荷花瓶插艾苇、菖蒲。不是包食用的粽子,所以票名“包粽子”值得商榷。“避五毒” 画面中心以虎形葫芦驱五毒,脚踏流云,背负宝剑,意喻辟邪驱毒。图四周为被古代人称为“五毒”的五种小动物——蛇、蝎、壁虎、蜈蚣、蟾蜍。

“赛龙舟” “包粽子”都是为了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楚国的灭亡,心如刀割,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屈原怀石投江。人们怕河中鱼虾食其体, 投粽子喂之。

端午节还有源于夏至之说。不少专家认为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纪念屈原无关。再有对端午节的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夏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被收入太初历,汉代的太初历修订颁布于长安。那么,端午节源于夏至,也即源于汉长安城。

我的老师,西北大学教授、节庆研究专家韩养民先生说:“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推行全国,具有合法地位。太初历是司马迁、唐都和落下闳等人在汉都长安制订的新历法,是我们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科学完整的历法。如果此说无误,那么端午节定型于西汉长安顺理成章。……如此,时间、地点,风俗,融为一体,端午节诞生汉都长安,如瓜熟蒂落。”

本文写“端午节长安溯源”,并不意味否定或贬低其它端午节之源,因为南北风俗迥异,端午节是多源的。

而端午节追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最深入人心。因之端午节也称诗人节。我国台湾于1967年6月12日(端午节)发行的《中国诗人》邮票。邮票全套4枚,第一枚便是屈原,另3枚邮票的图案分别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端午被定为诗人节,是在60多年前的抗战年代。当时,曾每年举行隆重的诗人节庆典。1940年6月10日的端午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了纪念屈原的诗歌朗诵会,会上有人提议以每年的端午为中国的诗人节——这就是诗人节的来历。为纪念一位诗人专门设立一个节日,说明我们是一个非常重视诗歌、崇尚文化的伟大民族。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附文:

吃在西大街

西安的西大街曾经辉煌了很多年,虽然随着中国政治中心东移,西安已衰落成故都旧城。但西大街1949年以后仍属西安的名街。但辉煌过后现疲倦,西大街逐渐褪色而暗淡无光。曾经位于西大街的西安地标性建筑钟楼、西安最有名的饭店西安饭庄。还有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戏曲剧院的实验剧场、陕西省戏曲剧目工作室(今之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等,都纷纷迁移离开这条大街。让人嗟叹时势变迁的无情。

现在留在这条街上的百年老店还有以水晶饼扬名四方的德懋恭,慈禧太后闻老童家腊羊肉之香而停车的辇止坡。再有钟鼓楼广场的德发长饺子馆、同盛祥羊肉泡馍,以及回坊的小吃街。让西大街变成一条吃货街。

西大街西头柴家什字与桥梓口之间路南有老关家甜食店,流传有点滑稽故事,把元宵称烧心蛋。是说有一河南逃荒到西安的小伙子到老关家要饭,店主施舍一碗元霄,饿极了的小伙子一口囫囵吞下,没咬,烧得直喊:“啥元宵?烧心蛋!”还有,逃荒的小伙子吃了元宵,过十多天又登门要饭,老关家店主正下饺子,给他了端上一碗,逃荒者说:“俺的娘呀!这烧心蛋(元宵)咋长耳朵了?”

西大街中段广济街口朝东有名“麻食张家”的小铺子, 张家的后代张一冰先生给我说起有关“麻食张家”的故事,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听母亲说:“麻食子姓张,越热越香。”意思是麻食做好了,煮不透,闷一会麻食就软和了,咬着还带筋头,更好吃。麻食姓张的“张”,即指膨胀的“胀”。这也可能是从“麻食张家”流传出的。:“麻食子姓张”还引出:“包谷糁姓王,热咧狗都不尝”。哪是因为包谷糁稀饭怕过夜,尤其是夏天,过夜就馊了。西大街还有苗老二油泼面馆,这一带的民谚有:“苗老二的油泼面,吃咧还想把碗舔。”

西大街社会路口有一家大众小吃部,日夜服务的食堂,可能是西安少有的二十四时营业的食堂。我1970年在铜川歌舞团,经常来西安演出,一般都住在西大街上的省文化局招待所,演出完,或排练完,都到夜里十一点后。这日夜食堂就成了我们物美价廉的夜宵店。记得便宜的有3分钱稀饭、五分钱一块的锅盔馍、八分钱的阳春雨,差不多的有肉包子、馄饨。当然要吃好馄饨,则是桥梓口的大麻子馄饨馆,大麻子的馄饨,号称鸡丝馄饨,汤是鸡汤,鲜而香,油又汪,那真正是绝味。如口袋有钱,再让来上半个烧鸡,那更是绝味中的绝味了。钱不多嘛!还想喝两口酒,就要上半斤卤鸡瓜子,七十年代一斤才三四毛钱。那年月讲究吃鸡大腿,一桌酒席上,上个囫囵鸡,那两个鸡大腿,一个给最年长者,一个就给小娃娃了。而鸡瓜子不值钱。但时势变得快,我1992年到深圳闯荡,发现单位食堂供应打工仔的盖浇饭都是放一个鸡大腿,而鸡瓜子被称为“凤爪”,则成一道凉菜,价格翻了好几番呢?!说起这个话题,有人说:如今养的鸡,叫饲料鸡,三个月就催肥了,你吃鸡就好像吃饲料,什么大腿,还是爪子?都一样。

大麻子馄饨馆,也号称通霄营业不关门,这种日夜通霄营业的食堂唯有西大街了。

西大街路北边桥梓口到鼓楼一段,号称回坊。而回坊小吃闻名全国,都知道的有牛羊肉泡馍,再有羊杂碎泡馍、水盆羊肉、灌汤包子、肉丸胡辣汤、麻酱凉皮、卤汁凉粉、韭饼、牛肉饼、黄桂柿子饼、豌豆糕等数十种。当然炒菜办宴会也有不少大店,民国年间桥梓口西边有天锡楼,现有钟鼓搂广场的同盛祥、鼓楼街的楼北楼。

鼓楼对面的竹笆市有汉民名小吃樊家腊汁肉夹馍和南院门春发生葫芦头泡馍。都是百年老店。樊家腊汁肉始创于清末光绪年间(1904年)。传说其创始人樊炳仁先生偶得慈禧御膳房秘方。葫芦头泡馍,还跟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攀上关系,说经药王给下了几味中药,一下变得成美味经营者门头挂上药王的药葫芦,才名闻天下。这两家至今都是顾客盈门,饭点时还要排队占凳子呢!我有一老西安朋友最爱吃这上面三种泡馍,早晨羊杂碎泡馍,中午牛羊肉泡馍,晚饭葫芦头泡馍,被戏称为“三泡”,让人佩服。

而我有外地朋友到西安,一定请他到西大街吃个遍,否则,就不算来过西安。这才可谓不虚此行。

2016年5月18日至20日长安龙首苑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