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栏 || 朱文杰:端午节长安溯源

 新用户8981n2sT 2021-01-09

端午节长安溯源

  民间有关端午节起源之说,主要是悼念屈原。

  唐代诗僧文秀有:“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唐昭宗时居长安,为文章供奉。

  但我身居长安,每当过端午节时感到这里的端午习俗好像和屈原关系不大。我儿时过端午节,大人要饮雄黄酒,儿童要在额头、手心、脚心涂雄黄。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之说。可以说蛇蝎毒虫都怕雄黄,看过戏曲《白蛇传》的人都知道:白娘子就是因为经不起许仙劝诱,喝了雄黄酒才现了原形的。《抱朴子·登涉》中也有记载:“黄帝欲登园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戴雄黄、其蛇皆去。”而且还被美国人W·爱伯哈德借用,在他编撰的《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中,给这段记载作了如下说明:“黄帝部族发生了大瘟疫,听说广成子医道高明,派人前去讨教医治瘟疫的办法,广成子用雄黄装包,让他俩戴在身,结果病治好了。”

  黄帝的主要活动中心在陕西,早在汉代就在陕西黄帝陵祭祀黄帝。还有传说黄帝陵有黄帝手植的柏树,因年代久远被称为“世界柏树之父”。

  除了雄黄酒,再就是门上要挂艾、贴钟馗。长安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挂艾”之讲究。挂艾叶可以僻邪驱瘴,点着的艾条还可熏蚊虫。

  贴钟馗像,因了钟馗是门神。但为什么端午也要贴呢?传说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是钟馗的生日。还有传说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在临潼骊山讲武后偶患脾病,久治不愈,五月五日晚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并声称己为“殿试不中进士钟馗”,皇帝梦醒,即刻病愈。于是,命吴道子将梦中钟馗捉鬼情景作成一幅画,悬于宫中以避邪镇妖。

  宋代《醉翁谈录》也有记载:“除夜,旧传唐明皇是夕梦鬼物,名曰钟馗,即觉,命工绘画之。至今人家图其形,贴于门壁。”尔后,道教尊钟馗为神,封为祛恶逐鬼的判官。2009年5月有报道:在钟馗故乡的终南山下,户县祖庵镇被称为道教全真道祖庭的“大重阳万寿宫”发现了一幅刻在石碑上据传为吴道子的《钟馗神威图》,如经考证,那可算是画圣吴道子唯一画钟馗的传世真迹了。

  钟馗为终南山人,古书典籍中多有记载。《唐逸史》有:“臣终南山进士钟馗也。”宋《事物纪原》有:“钟馗者,系终南山进士。”清代画家金农在其画作《醉钟馗》上题曰:“不特御邪拨历,而其醉容可掬,想见终南进士嬉傲盛世,庆幸太平也。”

  《全唐诗》收录有唐明皇时宰相张说的诗《谢赐钟馗及历日表》,其中有感谢皇上赐给自己钟馗像的事。看来,贴钟馗像避邪镇宅确实是从大唐长安,尤其是从皇宫、上层社会中开始兴起的。

  端午习俗也多与钟馗有关。第一是请钟馗:端午节人们将钟馗请进家中,或将雕刻有钟馗像的玉佩系于胸前,第二是跳钟馗、闹钟馗:自晋代以来就是端午节和春节的重要内容。西安钟馗文化艺术研究所专家考证,端午节的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是自古以来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人们将端午节称为“钟馗文化端午节”。

  石榴花神传说是钟馗:“五月花神丑钟馗,唐王不点状元魁。艾叶如旗征百服,苍蒲似剑斩妖魔。雄黄酒,饮数杯,阵阵轻风拂面吹。”五月五日端午这一天被民间认为恶日,也是毒虫滋生、疾病流行的季节,而钟馗被民间奉为“赐福镇宅圣君”,功在驱鬼除恶、避邪除瘟,民俗有端午贴钟馗像以“镇恶”。门画中的钟馗虬须怒目,手舞宝剑,青筋暴露。钟馗相貌虽狰狞丑恶,但陕西民间认为“神鬼怕恶人”!秦人口中的“恶”是厉害。钟馗人丑,但十分正真,性如烈火,好似端午时石榴花开欲燃,加之石榴花在唐代就被人们作为端午节之吉祥物,《帝京景物略》说:“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以避邪。所以人们就把两者结合起来尊奉钟馗为五月石榴花神。此时,钟馗的“丑”中就带有柔美如花的寓意了,陕西人给儿女起小名就有叫“丑丑”的。

  端午节是全国性的节日,在农历五月五日,本名“端五节”,又有“端阳节”“重五”“重午”等不同名称。我儿童时记得老人叫“端阳节”的多。

  再有,北方尤其长安,讲究端午戴香包。香包又称香囊、香袋。香包起源于先秦时代,女子用五色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各式各样,玲珑可爱。香包还和古代的“艾符”有关。人们在夏至之时,把艾叶编成虎形,或把彩绸剪成虎形,粘上艾叶,插于发中或佩于胸前祛瘟辟邪。现在香包和刺绣结合已成为了一种争奇斗艳的手工艺术品,被列入“非遗”项目。

  小孩颈挂香包,手臂、脚腕上还要系上五色花绳,称“百绳”。百绳不可任意弄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次响雷时剪去,预示一年中无病无灾。或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即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据说,戴五色花绳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这是否与唐代长安人于此日身佩五色织带,称为“长命缕”“五色缕”“续命缕”有关联呢?汉·应劭《风俗通义》中有:“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为什么用五色呢?可能因为古人崇拜五色,五色与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有关,以五色为吉祥色。

  唐代文学家权德舆曾于五月五日得到皇家赏赐的彩带,有诗《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权德舆为天水略阳(今陕西略阳)人,唐宪宗时,在长安官居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陕北黄土高原一带的农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十二岁以前的儿童在过生日时或者过端午节时,母辈们要为他们做荷包(香包)带在身上,其中最重要的是戴“替身娃”荷包。替身娃的造型以“抓髻娃娃”为原型,自由发挥,变化万千,没有一定之规。不知这“替身娃”荷包,和唐代长安风行的“续命缕”有什么渊源?

  西汉前战国时的五月五日,被认为是“恶月”“恶日”。为避“恶月”“恶日”,祛病防疫,古人有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五月五日也被称为“浴兰令节”。《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夏小正》云:“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有“浴兰汤兮沐芳”句。还有一个发生在汉长安皇宫的丑闻,变态的汉成帝偷窥他的老婆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兰汤沐浴,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兰汤沐浴汉时已盛行。诗仙李白《沐浴子》中有:“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唐韩鄂《岁华纪丽》注:“午日以兰汤沐浴。”到了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五月》则云:“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

  唐代制镜习俗独特,要选在五月五日午时在扬州的长江中心的船上铸造铜镜,专门进贡皇上,称“天子镜”。白居易在《百炼镜》中说:“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正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史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我有一言闻太宗。太宗常以人为镜,鉴古鉴今不鉴容。”那么为什么百炼镜非要在五月五日午时铸呢?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午时是阳盛至极之时,所谓“重五”“重午”,又称火月火日火时,表现道家火克金的思想,是古人冶炼金属所选的最佳吉日。

  盛唐时期“天子镜”被作为朝贺的礼品献给皇帝,也叫“贡镜”,而皇上赏赐给臣子铜镜,叫“御镜”。亦称“天龙镜”“盘龙镜”。边缘铸有“千秋”铭,则称“千秋镜”,应对的是唐玄宗的生日,每至八月初五,玄宗呱呱坠地之时,人们相互赠送铜镜。后又演变成了“千秋金鉴节”,俗称“铜镜节”,成了唐朝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逢节当天,人们最普遍的食品是“粽子”。《风土记》载:古代的棕子除粘米外,还要粟、枣等配料。唐代长安人则统行吃一种“百索粽子”,皇宫中还往往于此日赶制许多粉团粽子,让人们用小角弓去射,射中才能吃。带点竞技娱乐性质,以欢度“端阳节”。

  民以食为天,历史上中国人挨饿的日子多了,似乎所有节日都成了吃节。春节饺子、汤圆,中秋月饼、重阳菊花糕,而端午节吃粽子、绿豆糕,成了我儿时最美好的记忆。

  为啥要吃绿豆糕呢?应该是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用功效,上了火要喝绿豆汤。所以端午节吃绿豆糕除了满足人们的口福外,还想着食疗,排毒消火,健康体魄。

  中国邮政于2001年的端午节发行的《端午节》特种邮票一套,是第一套也是迄今惟一一套全面反映端午习俗的邮票。全套共3枚,以中国传统木刻版画构图,表现了“赛龙舟”“包粽子”“避五毒”三项端午节最重要的民间习俗活动。

  “赛龙舟”画面上两条龙舟上插“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你追我赶,奋勇争先,浆楫与臂膀同力,锣号与竹笛齐奏,还有村妇怀抱婴儿舟上观战,饶有风趣。“包粽子”画面展示的是蝙蝠嘴噙爪勾吊着5串有夌型粽子的各种香包,代表如意的中国结和代表长寿的长命锁,荷花瓶插艾苇、菖蒲。不是包食用的粽子,所以票名“包粽子”值得商榷。“避五毒”画面中心以虎形葫芦驱五毒,脚踏流云,背负宝剑,意喻辟邪驱毒。图四周为被古代人称为“五毒”的五种小动物——蛇、蝎、壁虎、蜈蚣、蟾蜍。

  “赛龙舟”“包粽子”都是为了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楚国即将灭亡,心如刀割,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后,屈原怀石投江。人们怕河中鱼虾食其体,投粽子喂之。

  端午节还有源于夏至之说。不少专家认为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纪念屈原无关。再有对端午节的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夏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被收入太初历,汉代的太初历修订颁布于长安。那么,端午节源于夏至,也即源于汉长安城。

  我的老师,西北大学教授、节庆研究专家韩养民先生说:“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推行全国,具有合法地位。太初历是司马迁、唐都和落下闳等人在汉都长安制订的新历法,是我们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科学完整的历法。如果此说无误,那么端午节定型于西汉长安顺理成章。……如此,时间、地点,风俗,融为一体,端午节诞生汉都长安,如瓜熟蒂落。”

  本文写“端午节长安溯源”,并不意味否定或贬低其它端午节之源,因为南北风俗迥异,端午节是多源的。

  而端午节追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说法最深入人心。因之端午节也称诗人节。我国台湾于1967年6月12日(端午节)发行的《中国诗人》邮票。邮票全套4枚,第一枚便是屈原,另3枚邮票的图案分别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端午被定为诗人节,是在60多年前的抗战年代。当时,曾每年举行隆重的诗人节庆典。1940年6月10日的端午节,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重庆举行了纪念屈原的诗歌朗诵会,会上有人提议以每年的端午为中国的诗人节——这就是诗人节的来历。为纪念一位诗人专门设立一个节日,说明我们是一个非常重视诗歌、崇尚文化的伟大民族。

       朱文杰  1948年10月出生于西安,现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市文史馆馆员。系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 《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邮票上的美丽陕西》。

《西北作家》往期精彩链接


专栏 || 朱文杰: 于右任故居纪念馆

专栏  ||  朱文杰  “鼠咬天开”趣谈

小说 || 思念已然遥远 陕西/徐红梅

散文 || 绣花被套 陕西/宋鸿雁

专栏 || 曲明:低下你高贵的头

小说 || 同录平:最后的傻子

投稿须知

稿投1175314756@qq.com(小说、散文,3000字内);xbzjsg@163.com只刊自由诗,15-50行内)。原创且未在其它微信平台发表过,投稿主题处注明体裁,如《钟楼左右》(散文,2100字)投稿后务必加微信(wyku001),以便付酬15日内未见回复,方可另处!

稿酬:48小时后结算,非签约作家稿酬为打赏额的60%,低于10元不予发放。签约作家优酬发放。

◆声明:作者自负文责。本刊对稿件有修改权,不同意修改请注明!无特别注明的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西北作家》,否则,本刊会依法维权!

合作等事务,请联系微信:wyku0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