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经少女的牛津生活|进入牛津后的第一篇论文,我差点完美地错过了

 大圣传说 2019-06-08

欧阳潇逸,1997年生人。十三岁起,就读于在谦学堂四年,背诵中英文经典20余万字。2014年,前往英国,学习高中课程。2016年10月起,于文礼书院伴读一年,2017年被牛津大学录取,进修(西方)古典学,10 月正式入学。本文节选自《读经》2019第1期《读经女孩的牛津求学之路》一文。

从2017 年10 月开始, 我在牛津的求学之路已走过了一年有半, 完成了第一阶段Moderations 的学习。

在这个阶段,我们必须涉猎每个领域最经典,最基本的内容,例如古希腊荷马史诗The Iliad,维吉尔拉丁文史诗The Aeneid,等等。此外,我们可以选择一门哲学科目,一门专题科目。我作为之前没有学过任何古典语言的学生,还要快速零基础学习古希腊文。从下学期开始,我们便进入了第二阶段,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方向,钻研最感兴趣的内容,开启全新的篇章。

在这个过程中,我进步了,也成长了。增长了学问,开阔了眼界,改正了些许不足,也结交了新的朋友。回首望去,这一年半的求学之路,于我而言,弥足珍贵。

2017年10月,潇逸于牛津开学礼

新生那些事儿

牛津的课程设置,可以说是疯狂的。

从我第一天到大学报到开始,就马不停蹄,从未闲下来过。英国的学制,一年三个学期。在大一前两个学期里,周一到周五,我每天上午都有一节古希腊语课。每节课有作业,也有需要记的各种单词,语法,需要读的文章。除此之外,每个星期,还要学习其他课程内容,阅读学术著作,写一篇两千单词左右的论文,在见导师的前一天交上去。

见导师时,基本上是一位导师见两位学生。那时,导师已经审阅过我们的论文——阅读自习的成果。每个学生的强项,弱项,导师已经一清二楚。课上讨论时,导师会引导我们相互补充对方的视角,提出不同的思路,并且针对我们各自的弱项,以画龙点睛之笔,给我们辅导与启迪。仅一个小时的工夫,却总能碰撞出思维的火焰,收获质的提升。语法课是以小班的形式,进程飞快。

短短两个学期,四个月左右的时间,我们就学完了古希腊文所有的语法。每日的工作量可想而知。第三个学期一开学,直接阅读荷马史诗原文,同时开始学习古希腊语散文写作。语言课程从之前的每天一次,下降到每周两次。但论文量却从之前的每周一篇,上升到两周三篇,见导师的次数也随之变成了两周三次,考前要读的文献非常之多,学习强度只增不减。

虽然在学习量上抓得很紧,但时间上,牛津却非常自由。

除了平时见导师和语言课之外,大学开设的讲座,一律不计考勤,可以去,也可以不去,完全由学生做主。我认为这样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对于文科来说,讲座并非必要,而各人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听了几次讲座之后,我发现对我而言,阅读的效率反而比讲座更高一些。因为通过阅读,我能在同样的时间内掌握更多信息,可以自主对信息进行筛选,跳过与当前论题无关的内容。而这种自主性,在平时课内的讲座里是没有的,被动的。所以除了语言学之外,我很少去听课内的讲座,把时间专注在导师开好的阅读书单上。

除了课内的讲座之外,牛津也有一个特点,就是课外的活动特别多。不管是任何领域,讲座活动,学术交流,还是政界名人的演讲辩论,真的是各色各样,源源不断,稍一留心就能发现很多。而大多数活动没有门槛,是免费的,可以跨学科去听任何你感兴趣的讲学活动,能增长见识,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颇有博雅教育的意味。有时候他们还会提供酒水,或者组织聚餐,供大家会后交流。我非常喜欢这点,尤其喜欢客串中国学系的讲学活动。

全英国只有牛津和剑桥的河道可以撑船

牛津也有各式各样的学生社团,体育组织,很多同学会凌晨早起,外出划船。学期时,不少音乐会是免费的,甚至世界顶尖级的合唱团,也会每周定期为市民唱诵晚歌,各个学院教堂,也会争相举办管风琴独奏会,等等等等。也就是说,在这里,你的生活,作息,完全由你自己做主,自己选择。

当然,一切都是在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之下进行。虽然看似自由,但完成学习任务本身,已经是一大耗时耗力的工程。这就迫使我们在“摸爬滚打”中,逐渐学习时间管理,提升学习效率,增强自律能力。这个过程,对我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初入大学时,的确是不习惯。刚见了导师同学,各个楼在哪里还没摸清,第一周的课业就迎面砸了过来。导师和你的交流,除了见面以外,只有大学的官方邮件。同学之间也还人生地不熟,有时候见了一面,也就找不到人了。

我至今还忘不了第一篇论文的惊魂经历。当时大学的邮箱还没玩转,我完美错过了导师给我们群发的第一封邮件,误把第二周的论文题目当作了第一周。结果论文截止当天早餐时碰见了同学,一聊天,才发现我把题目搞错了。我赶紧发了邮件道歉,解释了情况,并请求导师网开一面,延迟截止时间。还好导师同意了。

我那一整天就坐在电脑前疯狂地赶论文,早就已经不记得最后写完是什么时候。但是还好,终于在当天写完了,算是刚来就破了个记录。好在第二天见导师时,导师对那篇论文还比较满意。

初来乍到的新生,面对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功课、学业,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牛津地标叹息桥下

我的导师Luke

牛津的老师们都很好。有的是资历颇深的教授,有的是年壮有为的学者,也有的是在读硕士或博士学长,年龄或许没长几岁,过硬的学问功底却令人折服。大街上走着,偶尔还会碰到某教材或者某书的作者,一愣,才反应过来:哦,原来脑海里的学界明星,也是亲切平常的烟火中人,也买菜,也带小孩。

我们这届的个人导师Luke,是一个禀赋聪明的天才。荷马史诗他能倒背如流,其他文献他也非常熟悉。课上只要提到一本文献,他都会随手找出那本书,立即翻到那一页,指给我们轮流看。当年他在我们学院读硕士时,还拿过“大学生知识挑战赛”(University Challenge, 英国一电视节目,闻名遐迩)的冠军,后来还因此上过BBC的纪录片。

从片中了解到,他家境平凡,是全家第一个大学生。而上课时,他还拿自己所谓的“乡下口音”开玩笑。对自己的出身,不仅毫不介意,更是引以为豪。他是个乐观自信的人,平日里虽然严肃,但一讲起话来,总是淡淡地微笑。他治学严谨,也乐在其中。对我们的论文,他要求严格,也不失鼓励。每当和我们聊起他的研究领域,或者学界前辈的奇闻轶事时,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与导师Luke的合影。牛津经常举办正式晚宴,这是一场“学科晚宴”,学生和导师都打扮得很有古典风范

牛津学生的压力

同窗相处,也十分友善。初来乍到时,尽管是第一次照面,都能感受到互相尊重的氛围。毕竟,每个人考进来,都深知不易。而面对其他的同学,也会自然而然地敬重。毕竟,能站在这里的人,必有才识过人之处。无论家境,背景,大家平起平坐,谦逊而自信地交流着。伊顿哈罗者有之,公立学校者有之,世界各国者亦有之,却很少有人,仗着自己的才学,或优渥的教育背景,在人前炫耀自己,或贬低别人。至少可以说,我自己从未碰到过此类现象。或许,正因为大家都很优秀,尽管是炫耀,也会很快打脸吧。

或许也正因如此,在这里,你可以大胆畅谈对学问的热情,不必顾虑旁人不解的眼光,也不愁知音难觅。观点不同,意见相左,也可以来一场自由辩论,总会有人饶有兴致地倾听。大家都是可与言深的人。真诚相待,必有志趣相投者,无论国籍,不分背景,天涯比邻。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闪光点。相处切磋的过程中,推己及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不同的角度,更加全息地看待同一件事。见贤思齐,能够快速地调整自己的不足,从大家身上学到好多东西。

当然也不能否认,牛津高强度的学习,就已经让人喘不过气。有的时候,牛津的学生,还要面对来自家长、社会、同龄人的压力。旁人的误解,特别的眼光,极高的期许,更是雪上加霜。

可是,无论再怎么出众,我们牛津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的学生,也在逐渐成长,也有脆弱之时。在各种因素夹杂之下,有的同学独自负重前行,有的同学半途中止了学业,有的同学或多或少地抑郁,甚至还有几位同学,不堪重负,选择轻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广受关注。

所幸的是,牛津校方从不粉饰太平,逃避问题,而是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刚入学时,学院就为所有人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并且详细介绍了大学的各种机制和服务,以辅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学院鼓励大家,有任何问题,一定要尽早寻求帮助,并警告大家,心理问题绝不容小觑,更不可置他人的感受于不顾。

正因如此,我们更加注意,时刻觉察。大家积极关照着自己的身心状态,互相交流着各自的调整方法。见到身边有同学闷闷不乐,或状态不对时,就有意识地主动去打个招呼,送上一份陪伴与关怀。伤人的话,都很少说。

Facebook 网上还有专门的匿名贴吧 “Oxfess” ,供大家一诉衷肠。寻求帮助的帖子,总会有人积极回应。也有人以过来人的经历,贴出面对压力,抑郁,甚至轻生念头的有效方法。毕竟,还是牛津的学生,最了解牛津的学生。同学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默契,一个联盟。大家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共同面对,逐渐成长。

不可否认这里的压力,但更不可否认,这里,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2019年3月,潇逸考试后。牛津学生考试时须着学士正装,胸前佩戴一朵康乃馨。最后一场考试结束后,好友们便把你淹没在奶油和碎花中,这是牛津传统的考后庆祝。

同窗择善取益

与同学相处切磋的过程,让我学会了不少。

每个人的学习生活截然不同。有的从早到晚,学习不断,有的身兼数职,穿梭于各大社团。有的闭门幽居,足不出户,有的呼朋唤友,寻乐于酌酒酣歌。

一开始,我也纳闷,这些同学平时这么忙,这么多活动,他们学习怎么办?后来学院模拟考,才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平时不见人影的同学,考试分数却不一定高,完全出乎意料,而另一些积极活跃的同学,学习成绩却十分优异,丝毫不受影响。

我后来仔细思考,才发现,很多时候,一个人的学习,并不在于投入了多少的学习时间,而在于产出了多高的学习效率。仔细反省自己,坐在桌前那么久,时而神游天际,时而疲惫不堪,真正有效的时间能有多少?

简单粗暴地闷在那里,无视身体当前的状态,内心的社交需求,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挫伤了精力,障碍了学习。我们旁观者,只看到了别人忙碌的身影,丰富的活动,好像风光无限,却忽略了人家时间的管理,幕后的努力,实则高效集中。日后便不再轻易妄下评断,而是逐渐摸索,择善而从。

平衡身心的不同需求,有意识地照顾自己,有规划,有方法地学习。留点时间,给音乐,给朋友,给自己。学习之余,适当做些别的事,时间并没有完全浪费,反而得到了很好的休息。充好电之后,以备下一阶段更加精神饱满地学习。

其实,切换不同任务,快速进入状态,也是一种技能(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