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适的这首诗并不出名,却是一首千古感人之作,直击泪点

 潇湘书院615 2019-06-09

高适的这首诗并不出名,却是一首千古感人之作,直击泪点

《人日寄杜二拾遗》是高适在人日(农历正月初七)这天,寄给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相比而言,《人日寄杜二拾遗》在高适众多诗作中并不出名。但它却是高适很感人的一首怀友思乡的诗。杜甫收到这首诗后,竟“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虽是挚友,但从境遇上看,高适要比杜甫幸运得多。安史之乱时,杜甫流离转徙直到成都。而高适被赏识,就任淮南节度使,平定永王璘的叛乱。上元元年(760),高适改任蜀州刺史时,杜甫从成都前去看望。此次叙旧后,到了上元二年人日这天。高适便写下了这首千古感人之作,直击泪点。

高适的这首诗并不出名,却是一首千古感人之作,直击泪点

《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高适的这首诗并不出名,却是一首千古感人之作,直击泪点

这首诗可分为三段来看,每四句一段。开篇四句抒写了高适的怀友思乡之情。“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即高适在人日这天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远远的表达对杜甫的思念,进而思念故乡。高适这首诗之所以感人,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将个人情感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了起来。正如这里所说,既是思念杜甫,也是思念满目疮痍的中原地区,也就是他们共同的故乡。

紧接着“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便是对高适这份思乡情绪的具体描写。即柳枝泛绿却不忍看见,梅花开满枝头却让人空自断肠。对于常人来说,此番景色是美丽动人的。但对于高适而言,身为游子,却只能在异乡看到如此景色,而故乡正处于水深火热中。难免会让他产生不能自已的“断肠”之感。

高适的这首诗并不出名,却是一首千古感人之作,直击泪点

中间四句则是高适正面通过思念友人,将其和国家命运紧密连结起来。“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意思是说,现在国家干戈未息,我本应参与朝廷大政,可惜身在远藩。只能在心中升起百重担心、千重忧虑。可见高适的爱国热忱。杜甫收到这首诗后,道“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说明他很能理解高适的这种复杂情思。

接下来“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则是高适对自己身处乱世,发出的深沉感喟。即今年的人日我们彼此还能空相回忆,明年的人日却不知身在何处了。言下之意,高适内心充满了对自己和友人处境的担忧,以及国家命运的担忧。这种情思正如前面所说“心怀百忧复千虑”。

高适的这首诗并不出名,却是一首千古感人之作,直击泪点

最后四句“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意思是说,我曾高卧东山三十载,哪里能料到如今却辜负了随身的书剑,老于宦途风尘之中。如今老态龙钟还辱居刺史之位,内心有愧于到处飘泊流离的你呀。这个“愧”字涵义是极其丰富的,它既有对国家多事而无能为力的孤愤,也有对友人处境深挚的关切。

结合杜甫的处境,高适这首诗的情感便很好理解了。即使它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但发自肺腑的真情,却让人深感两人友谊之深厚。总的来说,它是一首千古感人之作,直击泪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